“三皇五帝”——人类文明的“基础建筑”
“三皇五帝”是中华文明的“基建”, 其后之文明,都是在此“基建”上进行 “修建”、“改建”、“扩建” ……。
中华文明从“无” →“有”、从“简” →“繁”、从“低级” →“高级”的一系列的“建造”/“发展”/“变化”等过程,被凝聚并隐藏在文献、遗址、遗物当中,亟待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中华文明”起源与传承的过程,留下一系列紧密相连的证据链,我们利用它便能还原出完整的华夏文明史。
“三皇五帝”既是中华文明的“基建”,也是人类文明的“起始”。人类文明是以中华文明中的“三皇五帝”为起始,再经全世界各地、各族人民数千年的自由“改写”,才成就后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 中华文明的走向
『本土』——“三皇五帝”文明在中国大地土生土长,它根正苗红,又兼具天时地利,故能茁壮成长,后续发展势不可挡,为日后取得人类文明领军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民』——“五帝”中的某支失势后裔,带着“三皇五帝”的记忆,被迫远离(权力中心)……经过一代代的迁移,最后越走越远,甚至走出国门,移居“海外”。
于是,来自中国的“三皇五帝”文明,与当时的“海外文明”相遇了——在“中国人”没来之前,“当地人”还能“自我感觉良好”,待一相比较,立马高低见分晓,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发现自己“技不如人”怎么办?学之、用之……以期“并驾齐驱”,甚至“后来居上”!所以,当地人选用的是“速成法”,即把他们的文明“嫁接”到我们的“三皇五帝”文明上,结果获得了“立竿见影”之效!此后的“当地文明”便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制成图例如下:
图解及说明:
(1)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华文明就已经构建成型,即中华文明的“基础建筑”已经完成,此“基建”涉及对天地万物的划分及定义,形成一个几乎“包罗万象”的人类认知系统,例如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地理气候、四季变化、生老病死、血缘亲疏、血脉归属、精神崇拜等等的人为定性。
这样的认知系统,于“五帝”时成型,其后一直沿用。
即不管后面的朝代如何更迭,由“五帝”所建立的“初始系统”,都不会被完全摒弃,而另建一个“全新系统”。
(2)所谓的“文明基建”,是由“一砖一石”构成三皇『地基』,再逐层而上,形成五帝『建筑』……所以,当后世的我们回头溯源时,按理来说,每层建筑的身影应隐约可见,垒砌所用的“砖/石”单元应依稀可辨才是……。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殷夏之前无文明,还是我们的探索不给力?
(3)若真如我所说,文明的走向如上图,那么沿着历史发展的线路,进行深挖倒探, “证据链”(红色箭头)必然会破土而出,然后一一浮现在我们面前。所谓的仰韶、红山、良渚、二里头等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途经之路,它们都是“证据链”上必不可少的某一个环节。
(4)如果“国内”文明和“海外”文明,分别用植物的生长过程来表示,可以制成图例如下:
总之,海外的所谓“古埃及”、“玛雅”等文明,也是中国文明“证据链”上的一个分支,在我们印证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时,亦可作为旁证。(现我先论证国内,以后在论证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