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安徽省—-— 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
环砂村水口是此行祁门古村落中最漂亮的水口,没有之一。尤其是那一泓碧水,像极了水头极好的翡翠,除了一个“碧”字,似乎再也找不出比它更合适的描绘了。
“环砂”之名的由来,据村里介绍,缘自牯牛降湘东河穿流萦绕,经长年累月冲刷,“环”绕村庄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砂”带。继而解释,之所以用石字旁的“砂”而不用三点水的“沙”,是取“磐石永固,家业千秋”之意。
是这样?有点儿存疑,因在河滩里并没有看到可以用“氵”作偏旁的沙子,而只看到了在水蚀风化情况下能研磨溶解为沙子的砂岩。
尽管如此,依然没让我丝毫减弱对这个村落的喜爱:一个能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用详尽的文字以展板的形式置于宗祠内,让每一位外来的客人以及自家的后生,都能在这样一个庄重的场景里了解或铭记此方乡土历史嬗变过程的村落,有什么理由不让人钦敬呢。
如同在北方古村落里首要的是寻访古寺庙一样,在江南,走进古村后最紧要的一件事情,便是去寻访古祠堂。
环砂“叙伦堂”坐东面西,为五开间三进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大天井、正厅、小天井、寝堂,这是江南祠堂建筑最常见的形式。
而“叙伦堂”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莫过于它建筑结构的严谨规整与用料十足。尤其是正厅里径围硕大的立柱,密密匝匝,威风凛凛,正像某些专业书上写的那样“排列整齐,犹如军阵”。
在江南村落中,明代祠堂以结构严谨、梁架规整、少施雕饰、舒朗大方见长,这些特点都在“叙伦堂”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珠砂村最早先由傅姓开基,故始称“傅村”、“傅家庄”,但后来傅姓断了传承,所以村子现为程氏族人聚居的村落。
环砂程氏是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0-1162年)从本县“善和”迁来。“善和”,就是前几天刚发过的那篇“六都三坊”博文六都村古时的又名。也就是说,珠砂程氏,是“善和”即“六都”程门的分支。此次祁门古村之行,最为喜欢且着墨最多的两个村子,竟然同出程氏一门,是巧合更是缘分。
“叙伦堂”正厅当心间檐柱上挂有一副楹联,曰“世代绍箕裘万古纲常相继叙,家声传孝友一本爱敬乐天伦”,“叙伦堂”之谓由此而来。
“叙伦堂”现为程氏宗祠,又称“傅程双祠”,最早是由傅姓所建,但建于何时无考。惟有程姓所建之碑,至今仍完好地镶嵌在寝堂北墙上,记载程姓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扩建祠堂始末。
当年程氏迁入环砂时,村里早有傅姓居住,但两姓族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由于村域空地狭窄,两族一直共享一座祠堂,双姓共祀,这种状况持续了三百多年。大约在明代中期,傅姓在村里绝迹了。按理说,这个时候完全有理由将祠堂归由程氏独有,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此后的数百年里,傅姓先祖一直由程氏族人代祀,且一直宣称祠堂为“傅程双祠”,将傅姓排在首位。
这种情义,任谁听了都会心里暖暖的。
我们知道,一个家族在一个村落里的湮没,十有八九出于人丁繁衍断线的缘故。而环砂傅氏族人在环砂的消失,却有着一个神话般的传说——得道升天。
这个传说出自闻名遐迩的《目连戏》。
初闻目连戏时,错以为它与黄梅戏、花鼓戏一样,也是一个剧种。实则不然,它是一个剧目,“目连”则是这出戏里的主人公。
《目连戏》为《新编目连劝善戏文》的简称,也叫《目连劝善记》,是由明代祁门清溪剧作家郑之珍(1518-1595)创作的。
戏文说的是傅家庄员外傅相乐善好施,得道升天,而其妻刘氏则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被打入地狱受罚遭罪。其子傅萝卜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遂剃度出家(法号目连)赴西天求取真经,历经千辛万苦获得法力,终于打开地狱之门,经过六道生死关,寻遍十处阎罗殿,最终找到母亲,并劝母改恶从善,从而成功救出了母亲,修得正果。
这出戏里的许多背景如桥梁、山岭、河流、寺庵等,都能在环砂村以及附近找到出处,所以环砂村也被誉为“目连故里”。
祠堂门楼上方悬有一方“崇祀忠义”描金龙纹匾额,系清咸丰皇帝为旌表族人程端洁“殉粤寇(太平军)难”而赐赠的。
在村中一口古井前,一位热心村民一边亲手示范并教我如何用带倒齿的竹竿打水,一边向我讲述程端洁与这口古井的故事。据说,程端洁自幼习武,身手不凡。当年,村中常遭匪贼袭扰,村民入夜便不敢出门。程端洁决心惩戒一下这帮害群之马。一天晚上,他潜入井内埋伏,待夜深匪帮进村时,他一跃而出,狠狠教训了那帮家伙。从此,村子太平了好长时间。后来程端洁中了武举,作了清军将领,在领兵与长毛打仗时战死。
“叙伦堂”门前的广场正在整修中,几通碑刻整齐地安放在新砌的基座上,保存大都完好。计为:
明成化二十三年三月捐修社庙“龙牌、香案、石鼓、槽门”功德碑;
清乾隆五十年九月严禁强讨乞丐入境扰民告示碑;
清嘉庆二年十一月严禁挖椿纵火砍伐林木告示碑;
清嘉庆二年十一月严禁挖椿纵火砍伐林木告示暨涵养山林合约碑;
清嘉庆十四年六月严禁凶丐强讨滋事告示碑;
清道光二年七月《禁赌碑》;
另有一通富村桥记碑,正文已漫漶不清,故不知何年所立。
“富村桥”架于村口湘东河上。“富村”乃“傅村”的谐音,“富村桥”则是从大道进入环砂村的主要通道,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曾多次重修。现桥为近年新扩建的,原桥两块不同时代的桥铭叠置于祠堂广场上,上为清乾隆三十三(戊子)年(公元1768年)立,下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立。
这些奉禁碑中,有两通是为严禁流窜恶丐进村强讨滋事的,这种禁碑不大常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环砂村古时相当富庶,所以才有不胜顽劣恶丐上门滋扰之烦恼。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目连戏故事发生地,可以想见古时环砂村戏剧生活之丰富。如乾隆五十年九月严禁强讨乞丐入境扰民告示碑,实际上就是禁止演戏期间乞丐入村的,告示中有曰“演戏严禁三群五党强讨乞丐为许入境,囗囗孤老残疾不在禁内,其强丐不许容囗给囗囗……”。注意到,告示中强调“孤老残疾不在禁内”,可谓区别对待,有理有节,政策性很强。
嘉庆二年十一月严禁挖椿纵火砍伐林木告示碑中,也有“违者罚戏一台”的条款。就是说,谁若违犯了乡约禁令,就要埋单请全村老少看一台大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地百姓对戏剧的热爱及民间娱乐生活的活跃。
清雍正九年禁渔碑
正因有了自古以来这些良好的乡约规范,环砂村至今保持了令人称道的生态环境,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给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