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论画摘录: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2021-07-26 09:10·一点书画

一、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 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 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二、艺术之民族性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

——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艺术这个东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凭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三、继承与变革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同时,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因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画明显,有的画不明显,但总之是有感情的。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个性。

——1963年,在泰安谈中国画问题

四、造化与心源

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则画无从有;故实物非绘画,摄影非绘画,盲子不能为画人。

——《听天阁画谈随笔》

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能得个中至致。

——《听天阁画谈随笔》

绘画之组成,不外乎造化、意识、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一时代之大作手。

——论画残稿

五、人品与画品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

——论画残稿

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论画残稿

六、风格、独创

画画不要平,要有倾向性。

——对学生语

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

——1962年春,对来访者语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七、气骨、境界

画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流(行)于运思挥毫之间者,气韵是也。

——论画残稿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八、用笔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听天阁画谈随笔》

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其起止之所在。运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并一丝气息而无之。以静生动,以动致静,得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听天阁画谈随笔》

九、用墨

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用墨须能变化复杂,又不落碎、弱、平、浊。远视之,整体精神灿然豁人眼目者,可入堂奥。

——论画残稿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论画残稿

十、用色

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西子盛装,固美;淡装以至无饰,亦未尚不美。而此间风韵自别。

——论画残稿

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听天阁画谈随笔》

天地间自然之色,画家用色之师也。然自然之色,非群众心源 中之色也。故配红媲绿,出于群众之心手,亦出于画家之心手也,各有所爱好,各有所异样。

——《听天阁画谈随笔》

十一、布置

画之须重间架,犹人之树骨。骨立而体势可定,血肉地,神彩可生。

——《溪山卧游录》眉批

画须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结构,亦即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原则。如孙武论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要之,须得智勇之将,远虑深谋,统御全局耳。

——1963年,致学生信

一幅画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即在规则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1961年,关于“中国画布局问题”的讲座

(0)

相关推荐

  • 蒋大卫挥写大气势,营造大境界,画风别具一格

    蒋大卫:聚墨轩主人,1978年出生于桂林阳朔.现居于北京,师从著名青年人物画家唐雁翼,后得深圳著名油画家.慈善家.书画名家顾冠群老先生收为弟子.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画彩墨山水画创作,为首都书画院理事,中 ...

  • 在艺术的熏陶中成长

      在成长的记录中,有些会轻描淡写的略过,有些是需要浓墨重彩去抒怀. 很怀念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去浙江美术馆看看画展.而随着长大,去的次数越来越少. 当有那么一天,意识到自己已经偏离初心后,我们调 ...

  • 袁运生 “画余随笔”&“画室琐记”

    画余随笔 文/袁运生 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这条路回想起来,味道颇为苦涩!也许,我们的苦涩可以换来下一代中国画家去追索真正的自信.难道还要假装活得很滋润.很自信.很体面,而不觉得羞涩,跟(指跟西方的风) ...

  • 潘天寿: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潘天寿作品   初晴 导读 -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画,从具体技法上讲很不错,而整个格调大不类也.因为格调只能体察于象外,临去秋波,出于纯洁,露于自然,无意于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顾, ...

  • 潘天寿: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来源:中国美术 一.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 ...

  • 潘天寿: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潘天寿|艺术|中国画|水墨|画家|绘画

    潘天寿 灵岩涧一角 1955年作 116.7×119.7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露气 1958年作 130×154cm 纸本水墨设色 一.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 ...

  •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夫美不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在山水画欣赏和创作上,审美层次的差异是不可回避的.如潘天寿所言: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 ...

  • 宋画的艺术态度

    古代艺术  宋画之美, 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 在困顿中浪漫, 在缺憾中赞美, 于人物.山川.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人 物 卷 ▲<槐荫消夏图> 宋 佚名 小品册页,纸本 ...

  • 吴冠中:潘天寿的画为什么霸气?

    金艺丹青2019-07-24 09:05:37 吴冠中曾说:"潘天寿的绘画是建筑,他的营造法则是构建大画的法则,他的大幅作品是真正的巨构,中国国画家中,真能驾驭大幅者,潘天寿是第一人.&qu ...

  • #国画#中国画#水墨画#绘画#画画#画#美术#艺术#传统文化#水墨写意 弘扬传统文化一起国画

    #国画#中国画#水墨画#绘画#画画#画#美术#艺术#传统文化#水墨写意 弘扬传统文化一起国画

  • 《美石如画---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奇石》张建民老师藏品赏析

    欢迎关注老牌专业展示和鉴赏奇石的微信平台"北红玛瑙石"! 本平台免费为天下石友发布个人收藏,定期开展奇石文化交流,向广大石友推荐各类奇石网络平台,分享美石视频,刊发玩石心得文章及文 ...

  • 他擦掉的德库宁的画,艺术大师劳森伯格作品丨Robert Rauschenberg

    劳森伯格曾经说过,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像是丑陋的肥皂碟.镜子,或可乐瓶等,对此他觉得很遗憾,他说,这些人肯定很不愉快,因为他们整天被这些东西所包围着.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