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16
五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威灵仙治疗腓肠肌痉挛
我也来反馈一下“威灵仙治疗腓肠肌痉挛”,上个月我用来治疗了一个老太,62岁,全身手足抽筋三个月余,晚上睡觉一伸手或腿就抽,白天走上几十米脚就抽了,天天吃钙片没用,后来我就开了威仙灵30克木瓜15克3付煎服,没想到她说吃了一付当天晚上就不太抽了,吃了3付就好了,过了几天还特意过来感谢我,又抓了3付说要回去巩固疗效,但是后来她反映了一个情况我认为值得注意一下,她说抽的那几天喝这个药没什么感觉,但是后来不抽了以后再喝这个药的时候感觉舌头有点发麻。后来又用在几个抽筋的人身上,也有效!
跌打损伤
外方:大黄1000 栀子800 芙蓉叶800 公英500 乳香500 没药500
以上诸药打粉用最细筛子,筛后即可。外用。
李某,男,42岁,天雪路滑,扭伤左脚。外踝肿胀明显,疼痛。X线示:无骨折。
治疗:消肿散(上方)陈醋和匀外敷,敷药后马上舒服,疼痛减轻,一夜后肿胀消半,三日消靠。
风毒上攻头目,两眼黑花,怕风多泪
川芎丸
【处方】 川芎2两,防风1两,菊花1两,羌活1两,天麻1两,甘草1两,荆芥穗4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风毒上攻头目,两眼黑花,怕风多泪。
【用法用量】 细嚼,茶清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七十五
脑泻臭秽
川芎丸
【处方】 草乌(生用)半两(去皮尖),苍术(生)1两,川芎(生用)2两。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脑泻臭秽。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后茶清送下。
【注意】 服药后,忌一时久热食。
【摘录】 《普济方》卷五十七
咽喉不利,音声不出,及风热上壅,面赤鼻塞,不闻香臭
川芎丸
【处方】 石菖蒲半两,桔梗(去芦头)1两,荆芥穗1两,薄荷叶(去土)1两,川芎1两,牛蒡子(炒)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15丸。
【功能主治】 咽喉不利,音声不出,及风热上壅,面赤鼻塞,不闻香臭。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临卧含化。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口腔溃疡食疗方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凹、周围充血。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好发于唇、颊、舌缘等。病因及致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
1.萝卜汁频漱去涎。
2.西瓜绞汁徐徐饮;或西瓜皮烧灰敷患处。
3.酸石榴皮煅炭存性,研末,搽口内。
4.陈毛栗壳烧炭研细,取末3克,加入冰片0.3克,同研细食用。
5.小儿舌疮:乌贼骨烧灰,用鸡蛋黄和涂疮面。
6.小儿口舌生疮:荸荠生食,或捣烂煮汁饮,或晒干烧灰研末涂患处。
7.小儿口腔炎:甘蔗皮烧存性,研细末,用香油调涂,或撒在患处。每日2次。
8.小儿口糜疮:小麦面粉2份(炒熟),冰片糖1份,混合在一起研成粉。用时将药粉吹在患儿口疮面。每天2~3次。3~5天可愈,有效率95%以上。
9.口舌生疮:鲜石榴1 000~2 000克,去皮取种子捣烂,用开水浸泡,放冷后含漱,每天数次。
10.口舌糜烂:西瓜肉曝干加盐腌制,或用酱油渍。食瓜肉。
11.口角生疮:空心菜100克,加葱白煮汤食。
12.口腔炎:口内溃疡面用银花、甘草汤洗净,用棉花蘸“黄花霜”涂患处,或吹入患处(黄瓜霜制法:取农历五月老黄瓜,开孔去瓤,内放入芒硝填满,悬于阴处,待芒硝透出后刮下,即黄瓜霜)
13.口腔溃疡:经霜茄子(以个小为佳),切片晾干,如急用可烘干,研极细末,涂于患处。每日3~5次,至痊愈止。
14.剥脱性唇炎:鸡蛋煮熟,剥壳去蛋白,取蛋黄放锅内压碎,文火炒焦至油出。取蛋黄油涂抹口唇,每天5次(早、晚洗脸及餐后)。治疗中忌舔唇。
15.唇裂生疮:橄榄炒后研细,猪油和匀涂之。
当归芍药散,古代养胎方
当归芍药散为古代的养胎方,有养血、调经、利水、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以腹痛、浮肿、头眩、心悸、口渴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和女性血虚体质的调理。
组成和用法
原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白术四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匮要略》)
适应症:妇人腹中痛,或浮肿,或冒眩,或头痛,或自下利,或月经不调者。
适用病症
脸黄、肤干、贫血貌:中年女性为多,面色萎黄或苍白,贫血貌,或有浮肿,或有黄褐斑,皮肤干燥,缺乏光泽,手掌干燥发黄。
腹软胃内停水:腹壁松软下垂,按压没有弹性,下腹部或有压痛,以右下腹多见。胃内有停水,按之有水声。
头晕心悸:头痛头晕、心悸脐跳、肌肉痉挛跳动等。大多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等。
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或痛经。月经量少,色黯淡而质稀如水(纸巾上血迹黯而边多水痕)白带量多、色白而质稀如水。容易患胎产疾病,或不孕,或易流产,或胎位不正,或产后腹痛。
腹痛、出血的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不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浮肿、腹泻为伴有症状疾病:围产期女性胎位不正、胎儿发育不良、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面色黄、浮肿为表现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桥本病、缺铁性贫血。
伴有月经量少、腹泻为表现病:痤疮、黄褐斑、脱肛、痔疮等。
加减变化
桥本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不孕症等见月经量少、面色黄、怕风的女性,合小柴胡汤(柴归汤);多囊卵巢、闭经、痤疮等见面黄黯者,合葛根汤;头痛、脑梗、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见舌紫黯、少腹部充实者,合桂枝茯苓丸。
使用注意
服用本方如见腹泻,白芍的用量可酌减。用于安胎,可用小剂量。
当归芍药散适用于一种以腹痛、月经不调为临床特征的虚性体质,中医用“血虚血瘀、脾虚水停”来解释。多见于女性,中年女性为多,大多是俗称的“黄脸婆”,即面色萎黄或白光白,贫血貌,或有浮肿,或有黄褐斑,皮肤干燥缺乏光泽。而“火美人”一般要慎用。腹部松软,或有胃内振水音适用,如果腹胀如鼓、腹痛拒按者不能用。月经大多量少色淡,如量多色红要慎用。
除女性胎产疾病外,当归芍药散也能用于女性的其他慢性病,比如习惯性便秘或产后便秘就效果不错,但必须重用白芍,入煎剂量30g以上,甚至可达60g。
当归芍药散对肛肠病有效。“脱肛,肿痛出水不止者有奇效。”(《类聚方广义》)胃内振水音,合外台茯苓饮;头晕,浮肿,脉沉,合真武汤;头痛,面黄黯,合葛根汤;腰腹部冷重,合甘姜苓术汤。
当归芍药散可以用于慢性肝病,不限于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甲亢服西药后肝损、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合小柴胡汤。适用者多有浮肿或轻度腹水,面色黄,轻度贫血。
调理脾胃也要分阴阳
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广告,其中有一句台词就是“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确,体质好的人一般胃口也不错,而体弱多病的人往往挑食、厌食,这身体的强健难道还与胃口有关吗?与其说和胃口相关,不如说是和脾胃相关!
后天之本——脾胃
无论是小时候的成长,还是长大后的学习、工作、娱乐,我们的身体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从何而来呢?当然是通过饮食而来。那食物又是怎么转化为能量的呢?这就需要脾胃来完成了。
脾与胃其实各有分工。首先,胃主收纳,我们吃进肚子的食物先统一进入胃这个大仓库,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就交由下一部门派送了。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由脾化生为气血津液,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脾胃的协调合作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明白了脾胃的重要性,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这句话了,那么脾胃虚弱的人群一定要着手补脾了。
脾虚也分阴阳
中医里经常提到阴阳,这是因为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那么脾胃虚弱其实也是分阴阳的,针对脾阴虚与脾阳虚,调理方法也不同。
脾阴虚症状
手脚心热、心烦、夜里盗汗、眼睛干、口干、喜冷饮,脉搏跳得快、下眼袋大且微微发红、嘴唇鲜红、舌质红、舌苔薄或者没有舌苔、大便容易干燥、小便容易发黄。
滋脾阴食疗方
配方:
怀山药、莲子肉、生薏苡仁各9克,麦冬、北沙参、生地各6克,冰糖一块。
做法:
熬水半小时,每天喝两小杯。
其中,怀山药、莲子肉、薏苡仁都是补脾的,而麦冬、北沙参、生地则起到了滋阴的作用。
脾阳虚症状
畏寒肢冷、食欲减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水泻完谷不化、或久泻久痢,面色虚白、倦怠神疲,口淡,喜热饮、或泛吐清涎,或浮肿、小便不利,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细迟弱。
滋脾阳食疗方——八珍糕
配方:
党参30g、白术30g、茯苓50g、薏苡仁50g、莲子肉50g、芡实50g、山药50g、白扁豆30g。
做法:
1、把这些药研成粉末,再把200g糯米、200g大米研成粉末,然后和药末混合。
2、把这些米粉和药末放入水中,和成面,可以加一点白糖。
3、把它放在笼屉内蒸,蒸熟了以后切成糕,烘干,以便于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药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状服用。
八珍糕出自明代中医大师陈实功之手,后来,乾隆皇帝每天都会吃它作为保健。其中,山药、莲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补脾阴的;党参和白术是滋补脾阳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湿的;芡实是收涩的。这样一来,整个方子有阴有阳,有升有降,平和不偏,的确是滋补脾胃的良方!
脾胃强健了,身体才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才能更强壮,那么从现在开始,对脾胃好一点吧!
生气落病根
先有解不开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真正的养生不仅是解除身心病苦,更像是在修行,改变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大多数人观念里,养生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找医生,二是健身。
先说找医生,无论是西医的仪器检查、吃药打针,还是中医的推拿按摩、艾灸扎针、刮痧拔罐、喝中药汤等,都是同一层次的两种选择而已,从层次上讲,差别不太大。
很多人平时不注重健康,只有生病了才愿意通过吃吃药、扎扎针、做些保健措施这些方式来缓解症状,症状消失了,又纵情于以往的生活模式中。
有些人则对健康更关注、病痛更敏感,会主动采取一些方法,通过进补、食疗、跑步、撸铁等,来补身体,增强免疫力,让自己少生病。
这比前一类人习惯好得很多了,然而虽有优劣之分,但无层次高下。比养“身”更高级的是养“气”。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那么什么是'气'呢?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气在人体周流不息,是人身的保护墙,也是生命活动和生理代谢的原动力——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功能极为强大。气足则健康端然,气不足则病痛不断。
而所谓的'气补',就是指通过特定的锻炼方法来让自己身体内的能量充盈,进而从能量层面上,激发人体的内在能力——
免疫力提升了,就不容易被病邪入侵;气血旺盛、经络畅通了,四肢百骸就能得到滋养、不易老化;阳气充足了,寒湿、病灶就会被排出体外;脏腑强大了,各种亚健康状态逐渐自动消除……
相比于'养身','养气'更高效、更直接、更能触及身心健康的本质。
气足了,不仅能解决很多医学上无法搞定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还能让身心处于一种轻松自在、精力充沛、头脑清晰、心灵幸福而自信的状态,极大的提升生命质量。
若究本溯源,所有的病都是情绪先病了,然后导致身体出现疾病。比如周瑜解不开心结,三番两次气急攻心,最后落得气绝身亡!很多的病,源于某些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很大的困惑。而出现这些健康问题产生并滋长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去面对、澄清、解决这些心结。
这种状态下,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淡化,但不良状态却逐渐养生了;最后生活在这种状态里,却置若罔闻。
偶尔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西医博士特鲁多总结出的治疗经验反省。仪器再精密,也比不了人体的精密。药物再有效,也只不过隔靴搔痒。现在医疗也意识到治疗怪相——治疗手段没有办法解决的疾病,但病人处在正向情绪时,过一阵子很多病反而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这世界上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生病了不能只指望能通过喝几碗汤药就能健康如初。养心做不好,找再多医生,办再多健身卡式的'养生'都是徒劳!
如今除了医疗的人文关怀,冥想、打坐等古老的方式也逐渐兴起,因为这些方式通过改变部分心智认知模式,改善情绪,让人处于正向情绪里。
在这种锻炼下,身心得到高效休养、能量得到增加,气血快速运行、经络快速疏通,不仅能固本培元,增加'精和气'的能量,改善体质、解决亚健康;还可以将人的'神'能量收回来,从根本上改变精神状态。
当能量提升、身心健康时,自然能在复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波澜不惊,找到心中的安静、清晰和自然。这种状态下,病邪自然难以影响到你身心状态,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就是养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健康的本来面目。
肾经虚冷,眼目昏暗,或赤痛肿痒
川芎丸
【处方】 川芎、荆芥、天麻、川乌、乌药、羌活、黑牵牛(炒)、川当归、金钗、石斛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豆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肾经虚冷,眼目昏暗,或赤痛肿痒。
【用法用量】 《普济方》有茯苓。
【摘录】 方出《续本事》卷四,名见《普济方》卷七十二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主头痛旋运,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肤瘙痒,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川芎丸
【别名】 大川芎丸
【处方】 川芎75两,龙脑75两,薄荷叶(焙干)75两,细辛(洗)5两,防风(去苗)25两,桔梗100两,甘草(爁)35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半,分作50丸。
【功能主治】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主头痛旋运,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肤瘙痒,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用法用量】 大川芎丸(《法律》卷五)。
【摘录】 《局方》卷一
主首风因于新沐,汗多恶风者
川芎丸
【处方】 川芎120克 天麻30克
【制法】 上药研末,蜜和为丸,每30克作10丸。
【功能主治】 主首风因于新沐,汗多恶风者。
【用法用量】 以1丸细嚼,茶、酒任下。
【摘录】 《类证治裁》卷五
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蛇窝子疮,以前一般只生于腰间,现在也有长在别处的。呈水泡状,极其疼痛,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都是采用输液消炎的措施,效果很不明显。往往住院一个月也不一定治得好,医院固然是愿意病人花的钱越多越好。但这一个月于病人而言,却是苦不堪言。现在有些医生却是不管病人的感受。是以虽然知道自己并无良方医治,却也并不明言,告其转院。我曾得过一方,专治这带状疱疹。
【偏方1】蚯蚓两三条(韭菜地里的最好,别的地里掘到的效果差些)白糖一小勺。
【治法】拿一个小杯,放上白糖和蚯蚓,过不长时间蚯蚓化出体液融化了白糖,便取这些化出的带糖的水涂患处。【疗效】:三天便可治愈,百发百中。
【偏方2】药物组成:冰片.雄黄.95%乙醇
药物比例:冰片10克.雄黄6克.95%乙醇100毫升混合外用.
用法:用脱脂棉沾药液涂患处.每日3至5今次.轻者一天.重者5天即 愈.
【偏方3】雄黄25克 枯矾30克,冰片15克共研极细末,醋调糊状,毛笔扫于患部,每日2次。
邻村8旬老妪家传秘方,求医者甚多,念我治其臂伤传我,用之速效。
注:10%的冰片乙醇可是很刺人的。5%足够。
退烧奇方,立见奇效
(1)999 感冒冲剂加鲜姜,用开水泡一泡。喝下去立马退烧。
(2)用10克荆芥开水煮5分钟,加板蓝根冲剂。喝下去大约30分钟后微微出汗,就好了。
(3)蚕砂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煮水开后3--5分钟。
一般一次就好,重者2--3次就退烧了,就不用喝了。
治疗肝硬化几乎百分之百治愈
【方一】金银花15,没药12,乳香12,泡三甲30,皂角刺30,花粉15,贝母10,牛子12,连翘12,甘草节10。
【方二】姜黄12,积壳12,姜制川朴10,苍术10,金银花15。
【方三】姜制川朴10,苍术12,陈皮10,川芎12,酒制大黄 10,麦芽12,沉香10,广木香10,翟麦12。
【方四】党参20,白术12,炒山药30,北芪30,云苓20,木通10,金银花15,姜制川朴10。
【服法】:四个药方轮流服,服完第三方后,硬块就会开始消退,大便必下毒粪一次,然后服第四方。
【效果】:此方为广西中医韦姓家族六世家传秘方,治疗肝硬化百分之百治愈。这是基本方,分汤剂和散剂,请参考。
清上利膈。主膈上风痰
川芎丸
【处方】 川芎 苏薄荷叶各105克 防风36克细辛7.5克
【制法】 上药研末,蜜和为丸,每丸重15克。
【功能主治】 清上利膈。主膈上风痰。
【用法用量】 临卧用茶嚼下。
【摘录】 《会约医镜》卷八
疏风化痰,利咽喉,清头目。主头痛眩晕,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肤瘙痒,头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川芎丸
【别名】 大川芎丸(《医门法律》卷五)。
【处方】 川芎 龙脑薄荷(叶,焙干)各2.35千克细辛(洗)150克 防风(去苗)780克 桔梗3.12千克 甘草(爁)1.09千克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搜和,每45克,分作50丸。
【功能主治】 疏风化痰,利咽喉,清头目。主头痛眩晕,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肤瘙痒,头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细嚼,食后及临卧时用腊茶清送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川芎通气散
【处方】 天花粉(洗净,为细末)、川芎(不见火,为细末)、川山甲(头顶上甲,炒,为细末)各等分。
【功能主治】 头脑上痈肿。
【用法用量】 每服5钱,用瓜蒌1个,取子并肉研细,入无灰黄酒1碗,滤去滓,重汤煎熟,却将此酒来调药,食后稍空服。
【摘录】 《备急灸法》
中医谈咖啡
与茶不同,咖啡属舶来品,当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发生碰撞,且看中医如何给咖啡把脉!
咖啡豆取自咖啡树的果实,色红赤属火,入心,气焦苦,并入大肠径。性味辛甘苦涩,炒燥焦。甘醇味有补养及缓和作用,能缓和疼痛,辛味发散行气作用,能通过脑血屏障,治疗表风热、头痛、苦味有燥湿与泻下作用,能治疗热症或湿症。
一、从中医的角度看咖啡的9个养生功能:
1、提神醒脑
咖啡因性味辛香醇,极易通过脑血屏障,刺激中枢神经,具有显著提神醒脑功效。使人反应灵敏,注意力集中,工作效率提高;可刺激大脑皮层,增强记忆。
2、强筋骨、利腰膝
咖啡因能使肌肉自由收缩,增加肌腱力量,降低运动阀,增加身体的灵敏度,提高运动功能。
3、开胃主食
咖啡因会刺激交感神经,刺激胃酸分泌,促进消化;防止胃胀及胃下垂,并促进肠胃蠕动,快速通便。
4、利窍除湿
咖啡因可促进肾脏机能,排出体内多馀的纳离子,提高排尿量,改善腹胀水肿,有助减重瘦身。
5、活血化瘀
咖啡所含的亚油酸,有增强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和静脉回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尤其可以明显缓解偏头痛。还能润泽肌肤,使肌表恢复弹性。
6、熄风止痉
咖啡可加速代谢胆固醇,减少冠状动脉粥样化、降低中风机率。
7、舒肺定喘
咖啡因抑制副交感神经,避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发作气喘病。
8、可预防胆结石
对于含咖啡因的咖啡,能刺激胆囊收缩,而减少胆结石发病率。有数据显示:每天喝两到三杯咖啡的男性,胆结石的患病机率低于40%。
9、止痛
比如一夜没有睡好所带来的头痛、或是太阳穴侧因血管收缩引起的疼痛,这些非器质性因素所引起的疼痛,饮用咖啡后一般都会有所缓解。
二、咖啡的好处有很多,其中重要的5点你一定要知道:
1、【喝咖啡对皮肤有好处】
咖啡可以加速肌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加速排出废旧角质,淡化因循环不畅导致的黑眼圈。另外就是具有抗氧化作用,常饮咖啡能让肌肤细胞保持充沛活力、防止细胞氧化,从而对抗衰老。
2、【喝咖啡能防癌抗癌】
咖啡中蕴含的多酚类物质是一种强抗氧化剂,每天饮用3杯以上含咖啡因咖啡的女性患基底细胞癌的风险比每月饮用不到1杯者低21%。咖啡因还能够抑制肿瘤增长。如果女性每天能饮用4杯咖啡,那么乳腺癌的发病率将会降低25%-70%,即使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也是一样。
3、【饭后喝咖啡养胃助消化】
饭后喝咖啡可以促进胃蠕动,但如果空腹状态下喝咖啡,分泌的胃液则会损伤胃黏膜,而损害胃健康。因此咖啡并不建议在空腹状态下饮用。爱吃肉的人饭后饮杯咖啡,有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此外,咖啡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比橙汁高,咖啡因还能刺激肠道加快蠕动。因此,喝咖啡还有缓解便秘的效果。
4、【喝咖啡保护肝脏】
研究表明,咖啡能降低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咖啡富含的多酚类物质对肝脏也有保护作用,对肝细胞的修复很有好处。咖啡还可帮助酗酒、超重、有糖尿病或铁负荷过量的人减少患肝病的风险。
5、【喝咖啡预防抑郁】
规律饮用咖啡的人,饮用后会觉得心情愉悦,烦躁感消失。烦躁或情绪低落时,喝一杯咖啡确实能让心情平静。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痔疮肿痛
【方剂名】五倍子汤,出自明·《疡科选粹》。
【组成】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一两(各30克)。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
【功效】消肿止痛,收敛止血。
【主治】主治痔疮肿痛。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痔、肛肠病术后水肿等病症。
1.外痔:五倍子汤加减治疗外痔93例(其中炎性外痔15例,静脉曲张性外痔43例,结缔组织性外痔17例,血栓性外痔18例),疗程10日:以局部坠胀、疼痛、异物感消失,肿胀消退为痊愈标准。结果:痊愈77例,占82.8%,好转16例,占17.2%。(《广西医学》2000年第2期)
2.肛肠病术后水肿:患者120例(其中痔手术60例、肛瘘手术10例、肛裂手术50例),随机分为本方加减坐浴治疗60例,与西药(PP液)坐浴治疗60例对照,疗程7日。疗效评价以肛缘水肿消失,皮下无血栓形成,创面无感染,胀痛消失为显效;肛缘水肿明显减退,皮下暗紫减退,创面少量分泌物,无感染,胀痛减轻为有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4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3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3.3%。(《福建中医药》2007年第1期)
【方解】五倍子汤组方严谨,主要用于治疗痔疮。如见炎性外痔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嵌顿痔重用朴硝,并加红花、乳香、没药;肛门湿疹加苦参、苍术、黄柏;肛周瘙痒加蛇床子、百部、地肤子;肛门下坠感加黄芪、升麻、枳实。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痔术后并发症、尿道肉阜、肛管直肠脱垂等病症。实验研究表明,五倍子的主要成分有鞣酸、没食子酸、树脂、蜡质等,鞣酸能使皮肤、黏膜、溃疡的局部蛋白凝固而有收敛作用;五倍子的有效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气血两虚型大肠癌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少气乏力,神疲懒言,脱肛下坠,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5g,白芍10g,熟地15g,川芎10g,甘草6g。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便秘者加大黄、全瓜蒌;
脱肛者加升麻、枳实;
腹胀者加抹香、大腹皮、青陈皮;
疼痛加延胡索、全蝎;
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
大便带血者加仙鹤草、地榆炭;
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加山豆根、蜈蚣;
阴虚明显者加北沙参、杞子、丹皮、女贞;
化疗后白细胞低者加仙灵脾、仙茅、羊蹄根。
分析: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四药共成健脾益气之功。熟地甘温,滋阴补血;当归辛甘温,养血和血;芍药甘酸,敛阴和营;川芎辛温,活血行气。此四药共成补血活血之功。全方合奏益气补血之功,为气血双补的基础方剂。
气滞闭经
【处方】香附、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白术、砂仁、黄芩、地黄、酸枣仁、天冬、鲜牛乳、小茴香、延胡索、茯苓、甘草、人参、山茱萸、食盐、阿胶、艾叶、艾叶炭、稻米、益母草。
【制备方法】以上二十四味,艾叶、稻米、小茴香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与鲜牛乳混合,再将食盐加入溶化后,浸拌香附,微炒,其余地黄等十八味,与上述香附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用黄酒50克泛丸,干燥,即得。
【药方分析】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可致经行腹痛等病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方中用香附和肝解郁,疏通气滞为主,配四物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阿胶、益母草以补血调经,使其行血而不伤血,延胡索化瘀止痛,使补血而不滞血。人参、茯苓、甘草、白术益气健脾;陈皮、砂仁、稻米、鲜牛乳和中止呕;小茴香、艾叶温经散寒止痛;山茱萸补肝肾,系胎元;酸枣仁,天冬镇静安神除烦,佐以黄芩既可清热除烦,同白术配用又可养血安胎。
【剂型规格】褐黄色的水丸,每袋6克。味咸、苦。
【功能主治】开郁顺气,调经养血。用于气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痛,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腹内作痛,湿寒白带。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克。
【使用禁忌】外感实热或阴虚发热者慎用。
【临床应用】本药具有理气解郁,养血调经之作用,多用于治疗痛经、胁痛、郁证、妊娠恶阻等病。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经行腹痛,胸胁胀痛,善叹息,多疑善虑,或胸闷不舒,悲忧欲哭,妊娠呕吐,脉弦或弦细。这些指征体现了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是临床常用药。
1.痛经:月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量时多时少,伴有烦躁不安等症。
2.胁痛:表现为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脘腹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脉弦。
3.郁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西医之神经官能症,见上述表现者,皆可用之。
4.恶阻:表现为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伴胸满胁痛,暖气叹息,头胀而晕,心烦口苦,舌淡,脉弦。
【贮藏】密闭,防潮。
痄腮
痄腮是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见。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由于相互传染,容易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群体中引起流行。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年长儿童容易合并兼证。如毒窜少腹,引起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男性并发附睾炎,女性并发卵巢炎)。极少数素体虚弱者,因邪毒炽盛,正不胜邪,内陷厥阴,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并发腮腺炎脑炎)。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西医学将本病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可有发热,1到2天后可见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继则可见另一侧(双侧腮肿)。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腮腺肿胀约持续4到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到2周。
3、发病前多有痄腮疾病接触史。
4、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和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
5、并发脑炎或脑膜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氯化物,糖属正常,蛋白呈轻度增高。
6、血和尿淀粉酶可增高。
鉴别要点
1、发颐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常继发于伤寒,温病等病之后,一般以单侧发病为多,面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边缘清楚,压痛明显,局部有波动感,挤压时可有脓性分泌物从腮腺导管开口处流出。临床多见于成人发病,无传染性。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痰毒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结炎。常继发于乳蛾,喉痹等疾病中。以颌下疼痛,可扪及花生或鸽蛋大小肿块,边缘清楚,质地坚硬,压痛明显为主症。无季节性及传染性。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轻重:无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轻微,咀嚼不舒,无明显张口困难者为轻证;高热不退,腮肿明显,胀痛拒按,张口困难者为重证。
(2)辨常证、变证:有发热腮肿,但神志清楚,无抽搐,无睾丸肿痛及少腹疼痛者为常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反复抽搐,或兼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变证。
2、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疾病初起,温毒在表,治以疏风清热;热毒壅结,治以清热解毒;毒陷厥阴者,佐以熄风开窍;毒窜少腹者佐以疏肝通络。另外,还应配合中药外治疗法,如应用辨证治疗的方药,研末调敷或用草药鲜品捣烂敷贴等。
3、分证论治
(1)温毒在表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1到2天后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局部灼热而不红,张口疼痛,咀嚼不舒,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6g,连翘6g,牛蒡子6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桔梗6g,板蓝根10g,僵蚕6g。
(2)热毒壅结
【证候】高热不退,多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6g,黄连3g,连翘6g,玄参6g,板蓝根10g,僵蚕6g,马勃6g,牛蒡子6g,生甘草6g。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神志昏迷或嗜睡,项强,反复抽搐,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黄连5g,黄芩6g,生大黄6g(后下),羚羊角粉1g(冲服),钩藤6g(后下),浙贝母6g,竹沥6g,板蓝根10g,大青叶6g,玄参6g。抽搐频繁者加安宫牛黄丸;神昏不醒者,加菖蒲,郁金;喉间痰鸣者加至宝丹。
(4)毒窜少腹
【证候】发热不退,腮肿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泄肝胆,散结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山栀子6g,黄芩6g,柴胡6g,元胡6g,郁金6g,川楝子6g,当归6g,桃仁6g。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六神丸:用于腮部肿胀,咀嚼不舒者。
(2)甘露消毒丹:用于头痛腮肿,张口疼痛,咀嚼困难者。
(3)板蓝根冲剂:用于温毒在表证。
2、单方验方
(1)板蓝根、夏枯草各60g,紫花地丁30g,1日1剂。用于腮腺肿胀期。
(2)金银花、板蓝根各30g,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到4天。用于痄腮发热不高,咀嚼困难者。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到4天。用于腮部肿胀,咀嚼疼痛者。
3、外治疗法
(1)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1次,连敷2到3天,用于痄腮轻证。
(2)青黛散以醋调糊,涂搽患处,1日3到4次。用于痄腮初起,病证尚轻者。
(3)活蚯蚓数条(洗净),白糖适量,拌在一起,不久即化成水液,以此水液涂搽局部,1日数次,连续2到3天。用于痄腮轻证。
(4)鲜仙人掌,除刺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1日数次,连续2到3天。用于痄腮轻证。
(5)紫金锭(即玉枢丹)0.5g,或如意金黄散2g,清水调匀后,涂患处,1日2到3次。用于痄腮轻证。
水痘
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疾病。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1到6岁小儿多见。本病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流行,预后一般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诊断依据
1、初起有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在发热的同时,1到2日内即于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较多,四肢部位较少。疹点出现后,很快变成疱疹,大小不一,内含水液,周围有红晕,继而结成痂盖脱落,不留瘢痕。
2、皮疹分批出现,此起彼落,丘疹,疱疹,干痂往往同时存在。
3、发病2到3周前有水痘接触病史。
鉴别要点
1、脓疱疮
多见于头面、颈项、四肢等暴露部位,分布局限,躯干少见,多发于夏秋季节,初起见红斑,继则出现水疱,疱液成脓而为脓疱,周围有红晕,疱壁薄而易破溃,极易传染,疱破结痂,痂落后多不留瘢痕。可伴附近淋巴结肿大。
2、丘疹性荨麻疹
好发于腰背及四肢,常成批出现,多见于春夏之交,皮疹呈风团样丘疹,丘疹中央有针尖大小水疱,扪之坚实,不易破溃,不结痂,伴有瘙痒,常反复发作。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轻重:发热不高,肤痒咳嗽,鼻塞流涕,皮疹稀疏,疹周红晕,疱液清亮,一般斑丘疹,疱疹,结痂出现1到2批,即可痊愈。此属轻证;如壮热不退,伴烦躁口渴,面赤唇红,疱疹稠密,疱液浑浊,疹色紫暗,甚则口腔,阴部等周身泛发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常可出现5到6批不等。此属重证。
2、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总的治则。水痘轻证,邪郁肺卫,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渗湿;水痘重证,气营两燔,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渗湿;邪毒壅盛,内陷心肝者,治以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3、分证论治
(1)邪郁肺卫
【风热轻证】
【证候】起病较急,发热轻微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1到2天即可见出疹,疹色红润,疱液清亮,分布稀疏,以躯干为多,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常分批出现,肌肤瘙痒。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6g,连翘6g,黄芩6g,山栀子6g,薄荷5g(后下),荆芥6g,蝉蜕6g,僵蚕6g,滑石6g,防风6g,木通6g,车前子6g,甘草3g。
(2)气营两燔
【毒热重证】
【证候】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疹色紫暗,疱液浑浊,牙龈红肿,疼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糙而干,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渗湿。
【方药】清营汤加减。黄连5g,水牛角片6g(先煎),生地黄6g,丹皮6g,金银花6g,连翘6g,玄参6g,竹叶心6g,赤芍6g,丹参6g,麦冬6g。
(3)毒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头痛呕吐,水痘分布稠密,疱液浑浊,疹色紫暗,神志模糊,或嗜睡,或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镇惊熄风。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升麻6g,黄连5g,黄芩6g,生石膏10g(先煎),丹皮6g,生地黄6g,羚羊角粉1g(冲服),钩藤6g(后下),地龙6g,全蝎3g。神志昏迷,抽搐频繁者,可合用安宫牛黄丸。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板蓝根冲剂:用于水痘初起,邪郁肺卫,皮疹稀疏,疱液清亮者。
(2)六神丸:用于水痘壮热不退,咽喉红肿,皮疹稠密者。
(3)双黄连、清开灵注射液:用于水痘重证,毒热炽盛,壮热不退,烦躁不安,神昏抽搐者。
2、单方验方
(1)金银花2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水痘邪郁肺卫者。
(2)蜡梅花5g,金银花、连翘、菊花、赤芍、木通、紫花地丁各9g,板蓝根15g,蝉蜕、甘草各3g,黄连1.5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水痘重证。
3、外治法
(1)青黛适量布包,扑撒疱疹局部,每日1到2次。用于水痘肤痒,疱疹破溃者,有助结痂。
(2)青黛60g,锻石膏,滑石各120g,黄柏30g,冰片,黄连各15g,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加麻油调和成稀糊状,外涂患处,每日涂搽3次,连续3到5天。用于水痘疱疹稠密,疱液清亮,肤痒不舒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