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总是梦到一个人代表着什么?三种不同的“解梦方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一句歌词唱到“当要忘记你的时候,你却出现在我梦里”,歌词悲伤中透露着一丝浪漫的气息,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候就好像,梦是有特殊意义的,仿佛冥冥中在暗示我们什么。
有的人认为,当我们梦见一个人的时候,表明那个人正在想你……对于梦的产生和意义,仿佛一直以来都是谜一样的存在,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每个人对梦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看法,那这些说法是真的吗?一起来看看心理学界几种对于梦的解释吧!

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梦的核心目的就是愿望的满足,这是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平日里,我们都会有一些压抑的想法和冲动,而这些想法受到理性和道德约束,在梦里则像是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通往意识层面的一个路径,将那些未满足的愿望浮现出来,人们满足无意识需求,并通过梦中渴望的想法来满足需要。
并且,弗洛伊德还把梦的内容分为隐意和显意。显意是指梦中的那些情节,是能够被我们看见的、停留在表面水平上的。而隐意,这是表面情节背后被隐藏的深意,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和解读,才能知道其背后的意思。
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梦的解析。他认为解析梦的潜在内容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对做梦者最近的事件和童年阴影有着深入的了解。

问题解决理论——卡特怀特

还有一种取向是以卡特怀特为代表的问题解决理论,他认为梦为我们提供解决日常问题和情感事件的机会,帮助我们以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紧迫的个人事件。因为在梦中我们不会被现实的一些逻辑和条件所束缚,从而可能得出一些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一直研究苯的结构无果,直到有一天他在旁边打盹,做了一个梦。碰见了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一个圆环。
当他猛然惊醒之后,突然脑子灵光一现,想到了这个圆环结构,完全可以套用在苯的身上。这就是我们有机化学教科书上的一个六角形的圆圈。
一方面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梦的确可以给我们一些解决问题的灵感,这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想到的一些角度,但去掉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一个人的创造性便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灵感并不是一定是突然来的,这也得益于这位化学家平常就苦思冥想笨的结构,最后才梦到了。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

随机的神经活动——艾伦霍布森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梦是有意义的,比如心理学家艾伦霍布森便支持梦的随机神经活动理论说。他认为梦仅仅只是大脑皮下剧烈活动的副产品,是神经活动的产物。神经激活产生和清醒时相关的快速严重睡眠beta脑电波,低级脑中枢周期性神经激活,向大脑皮层传递随机信号。
看了这些理论,你更赞同哪种说法呢?总的来说,这些理论各有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此外,如果你平常留心就可以观察到,在我们做梦的时候,一般也伴随着呼吸急促,眼球快速转动。这是因为我们的睡眠是分为很多个周期的,而梦一般发生在快速运动期。
这个时候人比较容易惊醒,脑生理活动迅速改变,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相似。而在这之后又会进入前四个阶段,到达深度睡眠时期,做死期往往难以被唤醒,让你感到比较放松。
所以如果你晚上经常做梦的话,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睡好,因为这会减少深度睡眠的时间。并且还有很多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快速眼动期的频率和时长都会随之减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孩子更容易做梦,而越长大, 反而梦更少。
梦是非常神奇的,其背后又以一些神经活动为基础,以上三位心理学家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哪一个更符合你的情况呢?
在做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创造感、会挣脱现实的束缚;另一方面,白天的见闻、感受和情绪也可能被带到梦中,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心愿和动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atterthwaite TD, et al. (2014) Impact of puberty on the evolution of cerebral per- fu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1:8643–864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