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今天是儿子去新班级的第三天,下午放学回来比昨天前天都晚,问他怎么这么晚呢?
他说:“和同学聊天,聊学校啊,还有家里人啊,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
看来是已经交到朋友了。这小伙子社交能力比我们强得多,从幼儿园到现在,第四次换同学,每一次都换得特别彻底,前天早上出门我还有些担心,分班没有旧同学,自己面对新同学,会不会有问题呢?
分班之前一直在想,要不要找找关系给孩子安排班级,分班名单出来之后,看到他的一些同学如愿以偿地分在了一起,他又一次孤独地被分到了新的班级,我心里还有些忧虑。看来我又多虑了。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很多不一样的人,面对很多不同的事,早早经历,也许并不是坏事。
01
从小我就特别怯于社交,出门从来不跟人打招呼,即便母亲多次催促我,要跟叔叔阿姨问好,我也总是微笑着看着人家,硬是不吭声。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带我去镇里开会,会议开始之前,母亲带我来到一个镇中心校领导的家门口,指着几个女孩子跟我说,去跟几位小朋友玩吧!
我扯着母亲的衣角,远远地看着那几个女孩子,她们看了我一眼,然后继续玩,有一位叔叔从家里走出来,看见我的母亲,和我们打招呼,然后招呼孩子们和我玩耍。
几个女孩子并没有特别的表示,没有特别嫌弃,也没有邀请我加入。
妈妈把我放下就去了会场,我站在院子里,那儿有一棵柿子树,树上挂了很多熟透了的柿子,很是好看。我就站在树底下,看看柿子,看看那几个女孩子。
最后我也没有加入她们,但我记住了她们的名字。
上初中的时候,我又遇上了她们几个,有一个还成了我的同班同学,我们依然没有成为好朋友,但直到读初中我才知道,镇上的女孩子除了吃穿好一些,其实读书成绩也很一般,家境也并不比我好多少。
明明可以试着去交往,但是小时候我却因为自卑,生生把自己放在树底下仰望她们一个上午。
02
长大以后,我明白了“臭味相投”的原理,也知道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标准,有了一些社交的原则。
但是从小养成的羞怯却成了我交友的障碍,不管值不值得深交,我都不会主动迈出第一步。
很多年以前,我有一位曾经同一个镇工作的同事因为参加了好几次普通话测试都不过关,没法参加教师转岗考试。于是朋友们建议她来找我一对一辅导一下。
那位同事跟朋友们说不敢来找我,因为我给她的印象是高冷的,不爱和人说话。
有热心的朋友给她和我牵线搭桥,陪着她来了我家。一周的辅导过后,她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后来她给我拿来一箱水果表示感谢,我一再推让,她跟我说,没想到我其实挺热情的,看表面看不出来。我暗爽。
其实不是不愿意社交,只是突破不了自己。
离开体制之后,社会的残酷不允许我退却,我需要不断地推翻以前的那个我,走出去面对纷繁的人群。
每次有朋友介绍新朋友给我认识,我还总是说得少,听得多,有时候甚至需要见上好几次,才把想聊的话聊到位。
前几天有家机构来找我推销他的拼音课,他一直在跟我推介他的拼音如何好,我竟一时无言以对。过后我想,为什么我在陌生人面前总是不爱说话呢?是不认可,还是不想说?
我可能需要去学学演讲:如何快速打开话匣子。
可是人不是都应该有戒备之心么?
03
我认为好朋友的定义应该是有些距离,却又心有牵挂,只要你需要,她总会适时出现。
求质不求量,我虽然好朋友不多,但可以掏心窝的还真的有几个。
我说,我好像钱不够用了,需要些周转,她会二话不说,直接问我要账号。
我说,我有些难过,我想跟你说说话,也许她很忙,但她总说,好,你说,我听着。
她不会把我的黑历史讲给别人听,除非我让她讲,她永远都站在我这边,无论我做了什么。
她说,我可以帮你什么吗?她却从来不接受我的感谢。
有这么几个知己,足够了。
前几天闺蜜从家乡过来看我,很久不见,却依然是小时候的亲密,没有顾及,没有隔阂。虽然日久未见,心里依然牵挂对方。
这种感觉很幸福。
现在看到儿子可以主动去交往,我也很乐于看到他一次又一次融入新的班级,交到新的好朋友。
如果社交不行,注意质量,人生的路途坎坷又遥远,愿你有三几知己,陪伴长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