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童年时的春节【征文】

童年时的春节

我们童年最美好的祈盼就是过年,既是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回归传统礼仪的最好见证。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对民间传统习俗礼仪却特别讲究。他们身上那些规矩礼行,比教科书上写的都规范详细。一进入腊月,母亲的口头禅就是:正月忌头,腊月忌尾。这两个月,父母有许多规矩,约束我们童年的不良行为。

每年一到腊月,母亲就不准我们兄弟姊妹之间吵架,不准说脏话,不准和院子里的伙伴们口角争斗。院子里不论哪家的孩子在这个时候犯科作乱,都会被父母亲提回去不问青红皂白修理一顿,大人用黄荆棍子一边抽,一边数落一年来犯下的“种种罪行”。人们认为新年头上,发生是是非非的事,是不吉利的。弟弟四岁的那年漏嘴说了句脏话,母亲就像见到了最恶心的事, 朝我们“呸呸呸”一通,然后扯起衣角把弟弟的嘴揩一遍,还用洗脸帕洗一洗。很慎重地说:再也不要说脏话了。弟弟好像很懂事,不断地点头,说:要得,要得。这个习俗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个小伙伴在一起耍,哪个不自重说了句脏话,大家就指责他说:羞,说脏话了!于是说了脏话的小伙伴脸红到了脖子根,似乎尊严受到严重损伤,悻悻地走到一边去。如果谁不去拉他,他就不肯回到玩伴队伍中来。

我的父母似乎规矩特别多,他们说:三十晚上的火,初一晚上的灯。我们的童年缺吃少穿,柴禾、灯油都十分短缺。纵然这样,母亲都要把一年中舍不得烧的大块木柴,全部留到三十晚上烧得红红火火的,一家人围在大火周围,说说笑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守岁”。苏东坡老先生曾经在他的《守岁》诗中写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东坡毕竟是四川人谙熟四川的传统,把儿童守岁写得活灵活现。

守岁之前,母亲特别嘱咐我们:守岁时,外面有人叫你名字,那是万万不能答应的。母亲说:有种怪物叫“祟子”,专门在三十晚上出来吸食儿童精血。“祟子”是作恶多端的人死后打入十八层地狱,大年三十晚上,阎王爷打开铁门放风, “祟子”出来后本性不改,到处残害儿童,听得我们毛根子都竖起来了。父亲说:“祟子”最怕“火”,有火的地方,它就不敢来。于是我们就争着往火堆里添柴,让火燃得旺旺的。母亲还要拿出珍藏了一年的花生、核桃、胡豆给我们吃。父母亲还给我们讲些民间禁忌、礼节、孝道,叮嘱我们要好好遵守。过年大家都要自己穿好衣服,看到父母拿柴回来了,要说:柴到了;饭不能说“吃完了”,要说“吃好了”;钱不能说用完了,要说以后有钱;过年不能哭,不能说病痛之类的话,有点小毛病也要忍住。每年都听,耳熟能详了,但我们还是想听。特别是母亲讲有一个叫王生的人忤逆不孝遭到天打雷劈,我们每次听了,心里都特别解恨。

熬到后半夜,我们终于忍不住了,上下眼皮合拢又睁开。父亲说:“差不多了,大家睡吧。”可我们害怕“祟子”潜来,父亲说:“不要怕,“祟子”怕火,怕红色,怕鸡叫。门上有鲜红的对联辟邪,鸡叫之前,必须赶回地府报到。”为了保险起见,我们直守到鸡叫,才肯上床去睡觉。

初一早上,我们穿好衣服在院坝里玩耍,大人们扛柴回来了,我们都说:爸妈抱柴(财)回来了。大人讨到了口彩,心里喜滋滋的,全家人欢天喜地煮汤圆吃。父亲说:吃汤圆就是抢元宝。父亲还把几个古时的铜钱包在汤圆芯子里面,说谁吃到了,谁来年的运气就最好。姐姐初中毕业那年,她没有吃到包有铜币的汤圆,心里有点不乐意,但又不能表现在脸上。初中毕业推荐读高中,先说要推荐她的,后来被公社一个关系户挤下去了。全家人并没有多大的怨气,不读书回家劳动也一样,但姐姐却怪初一没有抢到元宝。到我初中毕业那一年,吃汤圆的时候,我特别担心不能抢到有铜钱的元宝。我本来只吃五个汤圆就饱,我可硬多吃了三个,终于抢到了一个铜钱,初中毕业我很顺利地被推荐读了高中。消息传出去,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胡八坨”。

过年父母给我们两毛钱压岁钱,我至今都记得那是一张蓝白的两毛币。我们几姊妹也懂事,谁也不肯把这两毛钱花掉,感觉身上随时都有钱。

上世纪70年的初一,我跟随大家跑到街上去看样板戏,不小心磕到了石头上,手板都蹭破了皮,我强忍着疼痛,硬是没有流一滴眼泪,也没有哼一声,爬起来,又跟在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后面,跑得风快。现在想起来,我那时挺坚强的。每年除夕,母亲讲的禁忌,成了我们童年的金科玉律,这恐怕是我一生不会说脏话骂人的原因吧。

母亲信佛,一生善良厚道,她定了个特别的习俗,初一这天全家不能吃荤,连一点油腥都不准沾,她说预示着来年青青顺顺。初一这天我们家的午饭、晚饭基本都是吃素面条。

初一晚上的灯,是我们家的光彩工程。家里的煤油灯都要点亮,并且亮一通宵。母亲平时是很节约灯油的,我们晚上看书,她都批评我们浪费了油,教导我们白天抓紧时间多看点。可初一这天晚上,母亲很慷慨,把家里两盏煤油灯都点上了,每盏灯的油都装得满满的,灯芯拔得亮亮的。预示着来年,亮亮堂堂,吉星高照,光明美好!

传统礼仪和禁忌,悄无声息地制约了我们这些好动、顽皮的孩子。从腊月到正月结束,整整两个月,我们都是小心翼翼地过,害怕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平时吃饭的时候,满院子的孩子们都把饭端到院子里的大磨盘上围在一起,十多个孩子愉愉快快地吃,谁家吃点好的,还相互分享一点,那种其乐融融、美好的氛围让人难忘。一到年末岁节,我们就只能围在自己家桌子上吃了,害怕端出去把碗打烂了,成为一年的不祥之兆。

时代变迁,移风易俗,现在守岁不用那么辛苦了,也没有那么多禁忌,大家围在电视机旁高高兴兴看春晚、吃零食、打牌,小孩子们沉醉于手机,全家人愉愉快快。

不过,我还是怀念童年过年的时光,我们可以围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毫不保留地把一生最珍贵的传统精华,一点一点地传播给我们,引领着我们健康成长。使我们从小就懂得了文明礼仪,人间真情,还有至高无上的孝道精神。

童年过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胡涛,中学教师,嘉陵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在报刊发表作品10万字左右。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江南乙巳飞龙光绪元宝十文铜钱

    PCGS AU58江南乙巳飞龙光绪元宝十文铜钱

  • 奉天甲辰光绪元宝十文铜钱

    奉天甲辰光绪元宝十文

  • 难忘旧时做元宵||吴明千

    作者:吴明千 小时候,春节时吃的元宵(汤圆)是我们家的一项超级工程. 本来按照计划供应,我们家五口人顶多几斤糯米,可是每当节前姥爷一定会来趟城里,少不了乡下各种土特产,当然乡下人自己种的糯米也是少不了 ...

  • 忆过年

    忆过年 文/汪伟国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小的时候都是特别盼望过年的,过年可以吃好东西,过年可以尽情地玩耍,可以放鞭炮,也可以跟着母亲到舅舅家.姨娘家过几天:过年那几天不但没有作业的烦恼, ...

  • 散文||童年的虎头鞋【征文】

    童年的虎头鞋  何秀华||江苏 听妈妈说,我是从阎王爷爷手里抢回来的,所以,全家人都特别珍爱我.但凡对我活命有利的,不管有没有可信度,妈妈都要想尽办法去办理,算命先生说,过年的时候,让属虎的人做虎头鞋 ...

  • 【散文】时双庆/童年,关于死亡那些事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时双庆 确切地说,童年的我一直都是在害怕中度过的, ...

  • 散文||忆童年的祭灶【征文】

    忆童年的祭灶 我家住在豫东平原极偏僻的农村.我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艰难困苦之中熬过来的.虽然那时日子很苦,但那浓浓的年味,仍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每当进入腊月,村里的"盘鼔会"就热闹 ...

  • 散文||思忆童年年味【征文】

    思忆童年年味 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思念童年的年味儿的心情也愈加强烈. 小时候我家里是开小商店的,每到腊月,买东西的人就络绎不绝起来.每当这时,爸爸妈妈都会变得特别忙.尤其到了腊月二十五以后,经常忙 ...

  • 散文||你听,春节的声音【征文】

    你听,春节的声音 陈禅||安徽 如果不是屋外传来阵阵甩鞭炮的声响和孩子们欢快的嬉闹声,埋头于书海的我也许还意识不到,过阵子就又是农历新年了. 那阵阵嬉闹声还在继续.我想,在春节里最令人难忘的也许就是各 ...

  • 散文||儿时的乡下春节 【征文】

    儿时的乡下春节   李文龙||北京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儿时的乡下春节,绝对是非常讲究.非常热闹的特殊日子. 随着岁月飞逝,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还是经常想起儿时在乡下过春节时的 ...

  • 散文||记忆深处的春节往事【征文】

    记忆深处的春节往事 辞旧迎新又一春,合家团圆喜气盈. 在我国这个古老且喜庆的日子来临之际,少儿时期过年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 老家农村有这样一句俗话:"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我们 ...

  • 散文||难忘童年大山芋【征文】

    难忘童年大山芋 在外吃饭,常会碰到一盘名曰"五谷杂粮"的食材,里面有切成段的山药.胡萝卜,切成块的山芋.南瓜,还有带壳的花生和粟子.看到山芋,同龄人总是会说,小时候吃多了,吃腻了, ...

  • 【西南作家•散文】刘宏伟/忆童年时第一次卖菜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童 年 时 第 一 次 卖 菜 刘宏伟(安康) 四十余年前,我上小学二.三年级,记得我爷爷还在世.暑假期间,有一天突然母亲不知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