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忽略二把手的代价!

有一个28岁的科长,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一到各科长开会的时候,他就去了,一屋子的老年和中年人,衬得他越发地显得有朝气。他总是先听,然后再三言两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能说中要害,又显得谦虚。令人叹服。

他的机关里的“一把手”对他十分欣赏,对他的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可是他对“一把手”倒不那么恭敬,对“二把手”却出人意料的亲近。逢年过节,必然登门拜访……

大家很奇怪,他说:“咱们单位的'一把手’人比较正,用不着顾及和他的关系,只要你好好干,他对你就满意了。'二把手’则不然,这种人虽然没多少业务方面的本事,但他的心眼,都用在为人处事上,他不一定能给你起什么好作用,但如果在背后给你一点小果子,你也吃不消呀。我之所以对他比较亲近,就是希望他不要给我起不好的作用,那就谢天谢地了。”

果然,小伙子就算年轻,在工作上也基本上,没有受到过来自上层的排挤。

有一种心理定式,那就是什么人受人尊重,有能力,有学问,有头脑,有良好的品德,我们跟他比较亲近。如果什么人专门斗心眼,一心钻营,我们往往躲着他们,疏远他们。在对待不同领导的态度上,也往往以权取人,认为谁官大,跟谁的关系好就ok了,其他副职领导不太重视,结果呢?自己给自己设置绊脚石,只好磕磕绊绊地,走在艰难的谋职路上。
这个小伙子做法之所以明智,在于他明白很多“二把手”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对人事关系却十分知情,对“一把手”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上级的副手,上级的秘书,上级的太太,他们也对一些事情,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也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印证了忽视“二把手”,会带来不利后果的说法。
三国时的曹丕是曹操的大儿子,他和自己的弟弟曹植争夺太子的宝座。曹丕素日尊敬一切父亲身边的人,连曹操的一个宠妃也替他说话,这样曹操就把他立为继承人,最终顺利地登上了宝座,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魏文帝。
曹植因为平时只信任父亲曹操,却对父亲的部属及左右的人不屑,人气不足,因此在太子争夺中失利。后来他也饱受兄长的威逼,终究郁郁不得志而亡。
现在看来,曹植对父亲作用过于夸大。他以为父亲是说一不二的一国之主,只要父亲喜爱自己,就不必顾及他人了。曹丕就比较聪明,他调动了父亲方方面面的“二把手”,为自己说话,终于登上了皇位。
“二把手”出于其地位上的原因,比“一把手”更需要尊重和理解,他们虽然不能说一句顶一句,但有自己的圈子和能量,千万不要低估,更不能回避,否则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如果他本身并没有多少值得敬重的东西,就更要敬他三分了,免得牵动他敏感的神经。
无论什么时候,“二把手”都是员工不应忽视的人物,聪明的员工应该在极力与顶头上司,保持好关系的同时,也与“二把手”保持合适的距离,最起码使他不至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