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龙种”与“跳蚤”

杜威是对中国现代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他的几位弟子如胡适、陶行知、陈鹤琴等,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风云人物。杜威对蔡元培的影响也非常大,以杜威教育思想指导制定的1922年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础。胡适的实证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等,无不源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被视为“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进步教育”相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而言。在《经验与教育》中,杜威对他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作了简要的说明:“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以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熟悉变动中的世界,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

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主张,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教育即生长”。杜威对于当时的教育现状深为不满,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尖锐的批判。他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然没有让幼年儿童去适应那狭窄的课桌、繁重的课程,静静地聆听各种复杂的基本知识。他的真正的生活和生长全靠活动,可是学校每次强迫他几个小时束缚在固定的座位上,以便教师确实认为他是在静听和学习书本。……把幼年儿童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使他忧郁地静默着,他的身心都受到压迫,在遇到陌生的事物以前,他的好奇心迟钝得不会感到吃惊了,……在他很好地开始踏上知识的道路以前,冷漠的疾病已经击中他的敏感的灵魂。”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他对教育现状的批判入木三分,而他所主张的教育理想是那样的诱人,因而在美国形成声势浩大的“进步教育”潮流。有位约翰逊女士,她忠实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办了一所实验学校。她说,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而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愿望的方法。她所遵循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即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没有强迫的作业、指定的课文和通常的考试,儿童不会学习不喜欢学的东西,他们运用他们的本能自然地学习,没有那种来自被迫专心于考试和升级的自我意识。教育史家克雷明评价说:在这所学校,没有考试、没有测验、没有失败、没有奖励、没有不自然,儿童间真诚交往,生活自由,这完全是一个教育乌托邦!

愿望很美好、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冷峻。这类实验学校无不以失败而告终。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看似睿智而重要的思想观念无不走向了极端:反对压制儿童变成了否定教师权威,容忍儿童感情的非理性变成了对学校合理规则的挑战,人性与人的自由被理解为对学生的完全放纵。学校的中心工作不再是知识教学,而是没有章法、不成系统、知识含量很低的各种活动,反智主义泛滥成灾。冲破必要的限制、挑衅必要的尺度、创造性自我表现,在学校教育中风靡一时。在许多教室里,无计划被视为自主性,偏执被当作是个性化,模糊被当作艺术, 混乱被当作教育——所有这一切都用一些华丽辞藻来说明其合理性。

这是一幅浪漫主义的教育漫画。有教育学者感叹说,在这幅有关进步教育的漫画上,漫画师们与至少一代人在狂欢作乐,浪费时间。“二战”以后,进步教育一直在走下坡路,书写这段历史的教育史家克雷明不禁感叹:令人吃惊的并不是进步教育的失败,而是它竟然失败得如此之快!随着20世纪50年代苏联卫星的上天,美国整个朝野引起震动,反复研讨形成的共识是:科技的落后源于教育改革的失败,这是进步教育所造成的灾难,造成了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严重下降。杜威无疑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但如果说他布下的是“龙种”,缘何收获的却是“跳蚤”呢?后人的评价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和剖析。

值得深思的是,我国这一轮持续20年的课程改革,在理论指导上所借鉴的仍主要是杜威。比如,儿童中心;比如,做中学;比如,活动课程;比如,教育即生活。杜威的一些论述不断被教育论文论著所引用,这种引用本身并不奇怪,因为他许多精辟的论述确有深刻的内涵,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然而,倘把它作为不证自明的真理,甚至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标准,则似乎有点荒谬。若干位专事批判应试教育的专家,他们所持的标准,几乎全部是100多年前美国进步教育的一套,而且是彻底失败的一套。诸如反智,贬低知识教学;诸如放纵,主张学校无规矩;诸如激进,主张取消考试。他们甚至走得更远,更极端。诸如否定认真学习,称赞漫不经心;否定刻苦勤奋,倡导好逸恶劳等,不一而足。这是很值得警惕的,这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末流。

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被称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然而,对这一教育思想的极端理解与实践,却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倘若将这一思想推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高中教育要完成人生的启蒙,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人生使命,迎接各种挑战,包括新高考与新课程所带来的变化。高中阶段的学习无疑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瞄准着社会发展与未来生活的需要,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学习,这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根本的。通过高考,迈进心仪的大学之门,这是未来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