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趣阁|《边际人》叶南客著(1996年版)
《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叶南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边际人》作者简介
叶南客(1960-),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曾任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活方式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社会学、文化学、城市管理学以及区域现代化研究。主要著作包括:《边际人》1996年版;《中国人的现代化》1998年版;《战略与目标》2000版;《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2003年版;《文化中国》2004年版;《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2006版。承担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并发表大量论文,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生活考察”《社会学研究》2001年;“人文关怀体现城市现代化新概念”《城乡建设》2004年;“循环型城市――论循环型社会的发展及构造”《中国城市评论》2005年等。
《边际人》内容简介
中国正处于整个华夏文明史中变迁最大和变化最快的时代,中国人也在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型,现代人格转型的突出标志便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各代人格特质的“新生代”的崛起,这种“新人类”便是边际人。“边际人”是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典型人物”。这个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的概念出现在本世纪初的城市化大潮中。社会学家R·E·帕克在研究美国城市化过程时便注意到,这些“流动工人最初是掐断了自己同家庭、同邻里的社会联系纽带而开始其流浪生涯的,而到最后他已经挣脱了其他一切社会联系”,成为一种“无家可归的人”,这些人便构成了“一个在边界正在消失或已不存在的时间和地点里存在的边界民。”
《边际人》引论: 过渡人、边缘人、边际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最切合实际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似乎莫过于解释人们从具有传统的人格转变成具有现代人格的过程。
[美] A.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
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整个华夏文明史中变迁最大和最快的时代。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确实是波澜壮阔、一波三折。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从体制上结束了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帝制; 不久后爆发的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从更广阔更深刻的文化层面对中国文明进行了反思,并试图通过引进 “德先生” 和 “赛先生” 来重建中国的理性文明; 历史车轮开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创了神州大地上从未有过受到全人类共同瞩目和惊叹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和社会发展形态; 80年代的经济改革在实质上是社会经济体制的全面创新,它要求并导致了中国人的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又一场革命; 90年代则使中国人体验到了十年改革的直接效应——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几乎所有事物都打上了转型的烙印,几乎所有的理念都显示出转型的色彩:
中国的国民经济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新型的商品经济转型; 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性社会向法制性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的主体——全体国民,也在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型。这种转型虽然早在上一世纪便已开始,但在今天才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更加令人深思。
现代人格转型的突出标志便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各代人格特质的 “新生代” 的崛起。这种 “新人类" 曾被文化学者和心理学家称之为 “过渡人”,被人类学家称之为 “边缘人”,被社会学家称之为 “边际人”。
1. 过渡人
这一概念似乎应算是中国人的发明,因为早在本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一代骄子梁启超便首倡了 “过渡时代” 与 “过渡者” 的提法,并对过渡时代之英雄作了热情讴歌。他曾写道:
“吾不欲论旧世界之英雄,亦未敢语新世界之英雄,而惟望有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窃以为此种英雄,所不可缺之德性,有三端焉:
其一冒险性,是过渡时代之初期所不可缺者也。过渡者,改进之意义也,凡革新者不能保持其旧形,犹进步者必当掷弃其故步.....
其二忍耐性,是过渡时代之中期所不可缺者也。过渡者,可进而不可退者也,又难进而易退者也。(略)
《边际人》目录
《边际人》后记
在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又浮现出十年来从事人的现代化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写作的一幕幕情景。1986年在领导和同事的信任鼓励下我承担了省社科院的重点项目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研究”、并于1989、1991年和同事们合作完成了《重建人的时代震颤》、《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两项成果。课题虽如期完成,但由此引发了我对人学、特别是探讨现代社会转型中人的变化的浓厚兴趣。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已一次次地感受到: 社会进步的加速归根于人的思想解放和能量的释放,而社会的发展滞后,阻力重重也根源于人的素质低下和发展不足,真所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有责任心的社会学工作者确有必要负起 “解铃” 的使命,通过对现代人的实证研究来为现代化的实际进展作出贡献。这正是我在完成了有关课题三年之后又伏案十月写出《边际人》的深层动因。
一项作品的问世犹如十月怀胎,功劳确实不能仅归于某一人。《边际人》的成书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在众多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孕育的,只不过是借了我的笔一朝分娩。所以要感谢的人很多,这里有领导、学长和以往合作者的大量帮助,也有调研过程中更多工作人员和被调查者的无私奉献和协助,还有家人长期的和全力的支持....本书的成稿还应特别感谢南京大学的周晓虹教授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李卫先生,正是由于他们的促动才导致了本书的动笔,而且本书的一些观点、标题乃至文句都渗透着两位的关心和帮助。
望着书稿,我耳际又萦绕起前两年流行的一句歌词—— “你,将会歇脚在何方,去寻找心中的渴望….”。是啊,边际人,你将会歇脚在何方? 这恐怕只有我们的后几代人才能知道的了,但愿这本书的理论寿命也能达到那一天。
作者
一九九六年元宵节
于南京 腾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