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听
每日一字——听
写在前面:最近两件事,让我再次领悟倾听的重要:一是参加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夜话”活动,活动方邀请了四位阅读专家,多是理论经典派,其实大部分的观点与我的理念是有冲突的。不过我还是平心静气听了几个小时,提醒自己把杯子倒空,多思考对方论述里有用之处。一场讲座下来,收获颇丰,同去的三三同学更是大呼过瘾,她趁机浏览了《庄子》《尚书》《论语》等等一系列国学经典。还有一件事是应朋友再三邀约,在线辅导小朋友作文,开始前就再三提醒自己多听多提问,根据孩子的客观情况和兴趣选择切入点,果然效果不错,当孩子得到充分表达机会之后,就会愿意与我沟通和思考我提出的问题。
在我看来,不会倾听正是不会阅读的表现之一,我们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喜欢的内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多半是源于不愿倾听。
简化字的听,以口为形,实际上的聼,没有耳朵怎么行? 这期4380读书会的共读书目(读书会详情请点击这里直达)特别选择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套书的核心正在于接纳,接纳的第一步,是倾听。不是说得太多,实则倾听太少,让我们学会侧耳倾听。 BY三三妈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学会聆听】上星期学校开家长会,请了片区的中学老师来给六年级家长讲小升初。妈妈手机录音,回来传达。有一段听了印象深刻,原话照录如下:
“由于中、小学教育终极目标的偏差,孩子们在六年小学生活中的许多行为习惯,在我们中学老师看来,担忧。小学孩子看我们像怪物,我们看孩子像另一个星球(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只注重表达,不会倾听;第二,只知道分享快乐,不知道独立完成。反映到教学,就是课堂环境和作业完成。课堂上想说话就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效地做笔记和倾听老师的讲解。今天回去要严肃地告诉孩子,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完成老师的要求和指令。认真听讲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如果丧失了课堂,那等于丧失了初中学习的全部。我观察很多孩子来学校的心态,和去迪斯尼游乐场一样一样的,非常的随性,这种随意性需要老师的纠正和指导,但是更需要家长的教育和提醒。只有父母重视,孩子才会重视。不懂得集中注意力做事,对他们来说,付出的可能是一生的前途……”
(够数引出今天要说的“听”字了,录音整理就到这里。)
老师的讲话干净利落,少有废话,而且言辞肯切,语重心长。当时听了,一面感到不情不愿地被敲了山震了虎,一面又觉得他讲得好有道理。
事后家庭会议讨论讲话精神,妈妈说:“如果家长们自己都没学会聆听,让他们怎么教孩子?”这话说得好。爸爸认为,可以共勉。
听,繁体作“聽”。此字甲骨文字形极其简明:一口,一耳。有人以口发声,有人侧耳倾听。金文变化不大,到篆文却加了“壬”(廷字的省写)作声符,又加了“悳”(德)字,强调“有德者耳聪”。
古字流变,总体上由繁趋简。但也有少数由简而繁的,听即是一例。古人或认为,有口有耳,似不足以传达“听”的价值与意义,于是不辞烦琐,要加上个“德”字才踏实。德者,得也。手有所获为得,心有所获为德。
文字大事也,减一划添一笔,绝非随意而为。儿时在家,有“大人说话伢儿听”的严厉训示,长辈说话小孩子随便插嘴,是要挨巴掌的。或许,这不仅是为了显示父权的尊严,也是在告诫小儿:别着急说话,先学会听!
现代社会讲究个性,崇尚自由,追求个人表达的权利,也尊重小孩子说话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进步,没有错。但是我们的交流,却未见得更有效率。因为,我们表达的愿望常常过于急切,而对别人到底在说什么、说了什么却毫不在意。大量的口水,浇灌在无意义的争论之上。大人如此,便不能对孩子们求全责备。课堂上的漫不经心,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倾听的能力吗?不懂得听,说的欲望又无法及时满足,注意力涣散正在情理之中。
道理不难懂,扯得够多了。回头说说“听”字的简化。 听,用的是耳朵不是口,而且“斤”不是斧头嘛! “聽”简化成“听”,貌似毫无道理。原来,古文里是有“听”这个字的,只不过它读yǐn,司马相如《子虚赋》里“无是公(虚构人物)听然而笑”,描述的大约就是现在说的“笑吟吟”、“笑盈盈”的样子。字义两不相干,借来做“聽”的简化字,专家们是看中它形状和甲骨文听有几分相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