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的四大地标性总部建筑

中国银行是中国唯一持续经营超过百年的银行,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于1912年成立。作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银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保险、航空租赁等。2019年7月,《银行家》公布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国银行排名第4位。

中国银行成立至今,尤为注重银行办公楼的建筑设计,常以地标建筑的规模、形象示众,提升品牌区域影响力。以下为四座最具代表性的中银总部建筑。


上海中国银行大楼
建筑设计:英商公和洋行、中国建筑师陆谦受

中国银行大楼,建成于1937年。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中国银行购进后,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6年建新楼,次年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共同设计,陶桂记营造厂承包。此楼,是外滩建筑群中一座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高层建筑,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大楼分主楼和次楼,主楼钢框架结构,共17层,高76米;次楼高4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墙均用花岗石饰面,屋顶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平缓的四方形攒尖顶。大楼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作品。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建筑设计:贝聿铭

从北京地铁西单站的F1口出来,直陈眼前的便是这座贝聿铭设计的中行总行大厦。身处这片既古老又摩登的北京重要区域,设计者和业主都希望能够将古典和现代的元素融合进来。

从外观上看,敦厚方正的体态拥有显著的庄重感,身处周围90年代的其他建筑之中(比如西单图书大厦)并不显得突兀,其风格与香港中银大厦俊秀挺拔迥然不同,可以说两座建筑都十分应和各自城市的气质。但从建筑的东南立面又能找到和香港中银同样风格的玻璃幕墙。从玻璃穹顶下进入大厅,其内部空间感和光线的引入都十分的贝聿铭,并且容易让人联想起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大厅主体色调为黄褐色,稳重的色彩与从屋顶的玻璃天窗泄入的日光相得益彰,柔和中带有润意,而大厅内布置的石与竹无疑就是为其增添了灵与气。在厚重的躯壳之中挖出一个中庭,没有费力的凿池堆山,靠一两个元素造活了中式园林,从而拥有了古典的内核。

贝聿铭在古稀之年创作了这个作品,当时也曾被戏说是“最后一座大房子”,其中可以看见过去多个作品的精髓,因此外观虽略显保守,仍被认为是集大成之作。

宁波中银大厦
建筑设计:SOM

宁波中银大厦是宁波金融区的最新地标。作为中国银行的地区总部,这幢高246米,共50层的塔楼容纳了近8,000名员工。建筑依据场地条件设计,圆角三角形塔楼沿纵向渐升扭转,与周遭的城市、山峦和大海这三种背景元素融为一体。

该塔楼由全玻璃幕墙覆盖,让人能享受高耸入云、日光充足的空间,以及毫无遮挡的城市景观。这座大楼由宁波市规划局委托设计,旨在一改金融业建筑的古板形象, 其还对该区域的总体规划形成补充,凸显了公共场所和城市的天际线。

宁波中银大厦广场将该场地与附近的奉化江连接起来,构成穿越金融区中心地带的通道。包覆穿孔金属面板的大面积雨篷围绕塔身,并一直延伸到广场,为行人遮阳挡雨。在建筑顶部,由格栅构成一个露天观景区,使得浙江宁波和附近山脉的景色一览无余。

香港中银大厦
建筑设计:贝聿铭

中银大厦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由贝聿铭设计,原址为美利楼,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动工,1989年建成,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楼。大厦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象征中国。

中银地标性总部,你有「在看」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