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著述,怎一个“改变”了的? ——记一次交流会
29号下午参加雾满拦江&约读书房读书会。十余新朋旧友欢聚一堂,交流读书的经验。会议分两个环节,第一是自我介绍和读书心得体会的交流。第二环节是“用三句话作介绍”,交换自己心爱的一本书。
一、读创意的书,改变自已——心得体会分享
要说改变,刚才听韩老师说读书对她的影响,我也很受启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所受到的改变。
我自己挣钱买的第一本书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在小学高年级。我们村子在公社驻地附近,那时候公社供销社有个碳场,就是给社员们供应燃煤的地方。有个星期天,赶巧了来了一车碳,当时是解放拖挂卡车一大车。大人们去卸车,我也急急忙忙地抢了一张锨上去参加卸碳。我记得那一次我拼命地干,因为我年龄小,怕人们不认可,就拼命的干。大人们休息的空间我也不敢休息,我一口气不停地使劲儿往下推,真沉啊——大铁锨那么大碳块子那么重,最后我就觉得我的腰都断了,因为我一个劲儿弓着腰往下推着沉重的大煤块。我感觉到我的腰酸疼麻木都有点儿失去反应了,真是断了的滋味那种样子。高兴的是很快分到了一块六七毛钱。
我在前边儿小河里洗洗手洗洗脸。然后高高兴兴地到河对面的新华书店去买一本书,我买的是周笃文先生编写的《宋百家词选》——封面题签夏承焘先生,里边印刷得特别精美,词都是用楷体,注释用宋体。装帧也很有创意,页面使用大32开,特别疏朗清新。因为是我自己洒血汗出力气挣的钱买的,所以我对这本书我就认真的读,读了好几遍;还不甘心,然后就争取全背过。这改变让我觉得所有的美文、美好的诗词都应该背过。
然后,升学,青春年华到泰安求学,那时候,正是迷茫的时候,青春的迷茫,对未来、对世界都充满着一种朦朦胧胧的向往和迷惑。这时候我又遇到了一本书,郑文光先生编写的《康德的星云说及其哲学意义》。这本书太好了,一下子就把我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奠定了,让我把世界看明白了,当然这是初步的明白。康德的思想本来就那么深邃、巅峰,而郑文光先生的文笔又很优美,创意、锐力的观点一下子改变了我,使我变得清晰。
要说改变呢,是持续不断的。最近的一次改变是这样,约读书房的李校长给我推荐了一本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先生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这本书观点很新颖,有创意,他把传统做了些颠覆。我们知道中国历代从《文心雕龙》之前2000多年都是字、词、句、段、章、篇这样来的,层层累积起来。但是朱先生说思想和语言是统一的。
具体观点当然有深入、详细的分析,一下子使我感到有清晰明白的那种体会,因为什么呢,因为它解决了我的一个问题。记得前年我和山师附中的一位高三语文老师李老师偶然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刘禹锡的《望洞庭》,“潭面无风镜未磨”,关于“镜未磨”我们讨论这个诗眼所在。我说诗眼是这个“未”字,因为我到过岳阳楼,眺望过烟雨朦胧的洞庭湖,那种感觉那种毛玻璃一样的朦朦胧胧的水面,嗯,就像一块铜镜还没有磨好的感觉。但是呢,那个李老师说诗眼是“磨”,一个“磨”字。当然没有争执,但是我觉得彼此心里是谁也不服谁的,哈哈。现在好了,现在看了朱自强先生这本书。我发现“镜未磨”其实是浑然一体的,这三个字不要拆开。文字和思想其实是浑然一体的,这样看这个问题呢,矛盾一下子就化解了。那这本书很好,又一次改变了我某些认识。
二、写创意的书,改变传统——三句话推荐、交换一本书
第一句话,这个《实用文章学》肯定是一本作者签名书——因为我刚刚签上我的名字。
第二句话,这本书结构模仿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两部分,前面1-5章,从题目开始到一篇文章的结尾,讲了一个实践的过程,比较浅显生动,小学生也可以读,我的外甥女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读得津津有味儿;但是第二部分呢6-10章,讲了一个理论体系,我自己提炼了一个文章分类的理论体系,这是全新的创意,把传统的两点分成三点,文体风格、文理风格、文词风格,更便于我们对文章进行剖析,不客气地说研究生读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一句,刚才翟老师说有些好书并不畅销;有些畅销的,反而是因为迎合大众有些不正确的地方。我说这个也可以理解,畅销书毕竟有好多因素,比如温儒敏、原北大的教授,说过他年轻的时候与他的研究生同学钱理群等人写过一本文学史。找不到出版社,后来出版了销量也很小。但是等他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的时候,利用这个条件,他又出版了一次,结果这本书就大卖特卖很火。不要关注畅销,而要把书做好,今天不畅销,也可能明天会有机会,后天还有机会;这一代没人读,儿子那代可能就会有人读,直到孙子那代也能读,这才是真正的好书,好书是注定会有读者的。
好 我的话说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