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什么了不起?——2018重阳节杂记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什么了不起?——2018重阳节杂记
刘建国在苏州,一个人静下来读书。
昨天晚上他忽然给我发语音,问我忙不忙,是否方便简单解释一下“天人合一”的意思。下面是语音转换的文字,原汁原味。
我说:
“你好,建国现在在哪里啊?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你说复杂吗,其实也不是很复杂。就是说,知道一个道理与做一个事儿要同步,就是知道了就要做。从另一个角度就是因为做了才知道。就是,反正就是知和做要同时进行吧,就是这样一个意思。你如果从积极的角度上说就是强调行动,强调做,尽量多做。中国人缺乏做的行动,就是执行力。就是这个意思。"
建国又问:
“我现在还在苏州呢,一直在这边,最近看了两本儿关于王阳明的书,我发现作者都没把知行合一解释好、解释清楚。至少我看了之后本身我也不清楚。至少我看了作者的解释之后我也没弄明白他的知行合一的价值在哪?到底是具体的什么意思?但是如果说知道就去做这个价值来说太简单了,他太简单了,这个谁都知道,知道要去做这种道理。可是我觉得他是不是有更深的意思。”
我又说:
“也没有太深的意思了,因为这个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就缺少行动,他这一个好比现在的一个“现象级”的现象。现在,你也知道现在崔永元就很伟大嘛,但是这要穿到美国这种人伟大什么?这种人有的是!但是在中国就缺这种人呀。王阳明当时这个说法针对中国一贯的缺乏行动吧,我们现在看中国文化也缺少行动,所以他是很伟大的。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你要联系王阳明,他当年不是有格物致知的行动吗,他格竹子的吧。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不是提过这个事吗,说过这个三天三夜格竹子吧。联系这个人的背景你再看那个知行合一,还有点涵义吧。”
建国表示明白:
“然后袁老师,你这样说我就明白了,我觉得大略的意思就是说:他这个、他的伟大是主要体现在这个他在当时那个时代。提出来这种观点是颠覆了以前他生活的时代,以前的中国人的所有的一些观念、还有一些相应的观念,但是只是站在当时他那个时代的一个伟大的变革,一个观念的变革或者行动上的变革。其实现在来说,并不是并不能完全的说这么先进的,因为这个道理已经大家都已经相对的接受度比更高了,有这个观念了的意思。”
我忽然觉得不那么简单:
“对,你理解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再给说,那个王阳明不是格竹子吗,不吃不喝来看竹子。看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看出啥的,差点儿看死——头昏脑胀,差点儿死了,真要做科研,三天有什么用。中国人就是善于冥思苦想,不善于行动,但是当时他能行动起来,已经很伟大了。他不光是哲学家,还是军事家。你看他的历史,还是很有事功的人,这个文弱书生,但是那个宁王叛乱就是他一下子就打掉了。很伟大的人啊。就像清末四大臣为腐朽败烂的朝庭续命,他是给中国文化续命。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他的敬意还不够。”
建国都已经转移话题了:
“老师你去最近一直忙什么呢,我看了你那个朋友圈儿,你是去去那个东北吧,去朝鲜边境了还是怎么着。
……济南的情况很怪,工资标准比苏州差远了。”
我也就不再说知行合一的事情了。本来想问一问苏州文化(书画)市场还行吗?
又怕他不清楚,就不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