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诗评——2021年第1期(总第1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雷海基 姜秀颖

我家住在桃花山 陈姿羽er - 我家住在桃花山

包德珍老师点评

山行

丁玉芳

云藏松嶂乱,瀑泻玉帘湲。

小径通天曲,柴门闭锦藩。

缓行听涧水,闲坐看朝暾。

香气充林木,和声竟鸟喧。

此五律用了平水韵,主题写“山行”。先从远景入笔,然后近景:“云藏松嶂乱,瀑泻玉帘湲。”起句仄起,并对仗,巧构也。中二取身边景象:“小径通天曲,柴门闭锦藩。缓行听涧水,闲坐看朝暾。”描写一幅生动,充滿动感的宜人山野景象,层次分明。体裁五律写山行非常合体,古人也是五律多用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这里顺便提一下,五律结构特点,五律中 “意象”描写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谓章法中的“起承”铺垫成了主旋律,就是多写景物或事件, 少写感叹之情语。这点作者做到了,然而,其“意”的表现,则多是在尾联一带而过,多是对前面意象的点睛之笔,以为结声。那么此首作品之结,当该收束一下,以个人“意”去结会更好些,仅供参考。

白帝城怀古

余秀玲

子阳城下白龙巡,蜀国硝烟遗旧臣。

竹叶竹林闻鼓瑟,巫山巫峡祭归神。

名垂奉节三千义,浪逐天门万古人。

莫向当年江水哭,丹书一卷说纶巾。

白帝城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子阳城下白龙巡,蜀国硝烟遗旧臣。”原蜀囯之地。“竹叶竹林闻鼓瑟,巫山巫峡祭归神。名垂奉节三千义,浪逐天门万古人。”中二联化典,上句为实,下句乃虚写,巫山典故“先秦时楚国宋玉的《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写的是个神女。“天门”,顾名思义为通往天国的大门。从古至今,中国就有着“天门开”的传说和记载,而北宋邵雍写的预言《梅花诗》中的第一句便是:“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此作品第三联则从这里化用而来。因为写的是怀古,十分切意。结句融个人情致,“莫向当年江水哭,丹书一卷说纶巾。”历史上重要事件的一切已注入史册,留与后人评说。这首律文情纵逸,取典贴切,内涵丰富,意象新奇境界宏阔,结构严谨。

回乡有感

朱建设

久别家乡叹逝波,村容人事两消磨。

欲寻玩耍童年伴,相见不如梦里多。

这首绝写回乡有感,首句开门见山式点出主题,“久别家乡叹逝波,村容人事两消磨。”前句先写因,后写果,因何叹逝波是因村容变化,起联之起伏就开始搭建立体感了。第三句:“欲寻玩耍童年伴,相见不如梦里多。”欲寻使转句形成突兀,非常得法结句呼应了首句。舍得老师课件中提到了:“七绝的结构的特点是“盖高楼”,是要加强“立体感”,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所谓立体感的表现靠什么?当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辞上的锻造,语气上变化,给人以或问或否定或设个“局”,让人觉得为之或一惊,或一趣,或一悟……等等”这首做到了。

鹧鸪天·三月过汉中

马翚

点染霁光柳色新,粉樱夹径暖香匀。九重远岫织成锦,满眼黄花占尽春。

莺声细,静中闻,几回停步未嫌频。夕阳影里行车晚,再逐东风过远村。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得词之法,相较于诗, 词还多了空灵美。此作有机的把人和自然的韵味结合在一起, 长短句的组合, 能写入自己内心世界,对自然景观的纤细而柔美的微境描述体现了词的含蓄曲折的美学意蕴,并气贯全篇。

雷海基老师点评

西吉脱贫

孙峪岩

曾因穷苦闻天下,今日园开幸运花。

小小西吉名又起,脱贫摘帽誉中华。

诗在“闻名”二字上用墨,写两次闻名,诗因而流畅紧凑。上联起始点出“苦闻天下”,写今昔对比。下联解释现在再次闻名的原因:脱贫摘帽了。两次闻名,情况相反,一穷苦闻名,一脱贫典型。围绕中心字写,又用对比手法,是诗成功的方法。只是题目有点简略,看不出今天脱贫闻名中华的根据,第三句就有点师出无名。题目可否:从卫星电视得知西吉村脱贫。

大雪

陈万荣

萧瑟寒冬失物华,漫行山道少人家。

夜来飞雪添新韵,万树争开一色花。

结句精彩,且首联两句的萧索之景与万树花开形成鲜明对照,更显雪景之美,之贵。惜第二、三句用语有点随意,致诗味有所减弱。试改一下:

萧瑟寒冬失物华,长街小道少人家。
夜来风送雪飞落,万树争开一色花。

湖城芦花

余秀玲

青山隐隐笼寒纱,向晚芦丛鸟筑家。

遥问秋风归去处,湖城冬日又飞花。

以芦花为着力点道湖城之美,首句写寒云笼罩下的朦朦美,次句写寒气中芦丛鸟家的温暖。下联两句借秋风的指向,展现芦花和湖城之美。城之美是花装扮的,对芦花、湖城、冬日的赞美不着人工㾗迹。诗如一幅图画,写意山水画。秋风与冬日二词有冲突,秋风可考虑改西风。

琴台初夜

刘念魁

霜凝枝上月,化露滴苍头。

夜静寒箫慢,荷枯瘦水愁。

浮云飘野陌,羁客念荆州。

眺望归元寺,钟声又一秋。

此作善于营造意境。为抒写思乡之愁,特意选择秋天萧索、孤独、寂寞之景:霜凝枝月,露滴苍头,夜静寒箫,荷枯瘦水,云飘野陌,客念荆州。尾联转入写自己,遥望故乡的归元寺,虽然看不到,但回忆当年寺里钟声。思绪中是家乡的寺庙,耳边响起的是家乡的钟声,思乡之情多么殷切。这天夜里,作者应该见到许多的人事,但偏将这些景像写入诗中,有些景明显是臆想的,并不是当时所见的,这就是营造,写诗又叫作诗,作字便是此意。因为景与情合,读者并不会怀疑真实性。

南歌子·梨花

包德珍

小院溶溶处,长阶冉冉风。翻成白色对霞宫,再与嫩梅春信报香红。

留客连番看,邀凉别样同。晴烟默默漫篱中,且折数枝沾雨立芳丛。

上片写花,下片写人,花引人赏,人在花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诗名义上写梨花,实际上是写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大美,表现美是诗永恒的主题。

姜秀颖老师点评

南歌子·梨花

包德珍

小院溶溶处,长阶冉冉风。翻成白色对霞宫,再与嫩梅春信报香红。

留客连番看,邀凉别样同。晴烟默默漫篱中,且折数枝沾雨立芳丛。

此词上片写景,清新婉丽。先写梨花生长环境:小院宽广洁净,阶风习习柔缓。再写梨花本身,突出其洁白与报春的特征;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令人遐想。

其中“溶溶”“冉冉”叠词运用更显精妙;“霞宫”一词是天宫、仙宫之意。出于清代龚自珍的作品《瑶华·董双成画像》:“霞宫侍宴,浑忘了听水听风前度。”

下片抒情,含蓄蕴藉。移情于物,用“留客”“邀凉”,赋予梨花热情好客的人的性情,暗写人的留连忘返;结尾两句“晴烟默默漫篱中,且折数枝沾雨立芳丛。”真是神来之笔,一“默默”,一“折枝”,一“立”,寓深情于神态动作描写之中,画面清新、柔美、动情,主人公情态毕现。

村头暮景

伏润君

一抹残阳垄上爬,炊烟袅袅掩农家。

寒风扫尽村垣景,缕缕乡愁捻落霞。

该绝情景交融,画面感极强,耐人寻味。

起承两句,由远及近,抓住村头傍晚景象的特征,写残照洒满田地、炊烟袅袅的景象,很生活气息。尤其是起句“一抹残阳垄上爬”,让我想起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句”,同样用了一个动词,“铺”,极力展开水面的辽阔;“爬”,突显画面的动态感,还有斜晖渐逝的过程。但承句中的“掩”字,虽能体现农家被烟雾笼罩、遮住了视线的感觉,但太有质量感,有重压,不合“炊烟袅袅”那种缥缈、缭绕、升腾的特性。建议改成“笼”“罩”或“隐”皆可。

转结不错,回应前文,首尾圆合。尤其是“捻”字,配上“缕缕乡愁”,再恰当不过了。

徐艺宁

一枝袅袅水中身,时有俗家来问津。

对镜临波先悦己,红妆岂是为娱人!

特别耐人寻味的一首小诗。起句“一枝袅袅水中身”,看似平常,细品却回味不绝。

西夏诗评栏目平台编委

点评老师:包德珍 雷海基 姜秀颖

本期编辑:牛海涛

本期审核:余秀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