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谄媚太子,和我曾被颜真卿器重的王纯有什么关系?
雪中送炭
唐朝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到奉天县。因为仓促,到兴元元年(784年)五月,将士们也没有换上春季的衣服。
直到一个人带着江、淮缯帛等物资前来,唐德宗才得以下令赏赐将士,最后再给自己制作衣衫。
唐德宗当然对这个雪中送炭的官员很感激。
这个官员,就是出身太原王氏的盐铁判官王纯。虽然籍贯是太原,但他的家族早就在京兆万年县定居了。
王纯年轻的时候就因厚实为士人朋友所看重,历任武康尉、常州刺史萧复从事,因丁继母忧去职后复出,又任殿中侍御史、江西观察推官。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江淮租输受阻,领租庸盐铁事务的御史大夫包佶上表请求将漕运路线改为自颍水入汴水。这次王纯本来是拿着表文求批复的,但得知朝廷危急,他也就动用了一切手段搜刮一路上那些正在运输的财物去救急,因为他身边还带着兵,就连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治下税务繁重的淮南地区也没放过。
平乱后,王纯任大理寺丞,又任仓部员外郎,主判仓部,负责削减官员俸禄、兼收茶税等各种杂税,以备水旱灾害。不迟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迁户部郎中,贞元十三年(797年)迁兵部郎中,仍判户部,同年又超拜户部侍郎,赐金紫,又加朝散大夫,贞元十六年(800年)判度支,贞元十八年(802年)特迁户部尚书。
那时,官最大的是宰相,但说话最管用的却不是宰相,因为唐德宗已经亲自决策,把宰相架空了。所以事实上话语权最大的,是能左右唐德宗的宠臣们。王纯就是其中之一。哪怕王纯还只是户部郎中的时候,知道其中门道的人已经知道走他的后门了。王纯数次称赞兵部郎中潘孟阳之才,使得潘孟阳不到四十岁就被提拔为权知户部侍郎;他的哥哥王纾得德宗左右推荐,被提拔为右补阙;他还对秘书郎李藩放话,说只要赏脸就能任用他,但李藩没有理会。
王纯利用职务之便,充分发挥了搜刮民财的专长,但要他像事实上的宰相一样管理国家,他就只能马马虎虎,毫无建树了。天威在上,他平日里不泄露皇帝的话,也没有飘飘然。
换届以后
一朝天子一朝臣。
德宗驾崩,顺宗继位后,王纯就没那么被看重了。
顺宗最宠信的,是志在改革的翰林学士、度支盐铁副使王叔文。王叔文设计让王纯被改为兵部尚书,就这样剥夺了王纯的财政大权。
顺宗将广陵王李淳改名李纯、册立为皇太子,王纯就上表请求避讳,改名王绍。此举遭到了舆论非议,包括当初不赏脸的李藩,都说王纯此举是谄媚,只要太子不登基,就只是东宫太子属官的主君,你王纯凑什么热闹?
总之,这个世界上再无王纯了。以后活跃在官场的,是王绍。
永贞革新昙花一现,顺宗被迫退位,太子被拥立为帝,是为宪宗;王绍被除授检校吏部尚书、东都留守、判都省事、兼御史大夫,充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武宁军节度使张愔因病请求代任。
武宁军原来叫徐泗濠节度使,顾名思义,一共管徐泗濠三个州。但是先前前任节度使张建封去世后,士兵们不让朝廷派员接任,还打败了朝廷派来讨伐的军队,最后朝廷允许张建封的儿子张愔继任,但取消了徐泗濠这个藩镇,把泗州和濠州割了出去,让张愔只管徐州,直到一年前才重新设立仍然管徐泗濠三州的武宁军节度使。
王绍被迁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武宁军节度支度营田兼徐、泗、宿、濠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说白了就是继任武宁军节度使,并且正式带着泗州和濠州加入武宁军。
敢于对抗朝廷、自己选择主公的徐州军会服从文官王绍领导吗?
王绍压力不大。徐州军发现自己多了两个州,高兴都来不及,也就没了作乱的心思,王绍只管安心整顿军政就好了。虽然次年他因为护送监军使孟升的丧柩回京时因为把丧柩放在邮舍被监察御史元稹弹劾而受到了处理,但他还是安然完成了任期,元和四年(809年)还奏请于宿州置开元观。
元和六年(811年),王绍入朝觐见,被征拜兵部尚书,七年(812年),权兼判户部事,做回了老本行。他和判度支卢坦、盐铁使王播一同上奏,禁止和约束商人贮藏钱导致钱不能流通的现象,改变钱重帛轻的局面;由户部、度支、盐铁三司负责给商人换钱,存十块钱进来,就能提走十一块。
办法很好,可惜无人响应。
元和九年(814年),王绍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尾声
小编今天讲王绍的故事,其实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被大佬器重过,他入仕为武康尉,是大佬推荐的;他的表字德素,也是大佬取的,以和他的名讳相配,因为当时,他还叫王纯。
而这位大佬,就是当时的吴兴郡守——颜真卿!
约大历十三年(778年)时,王纯还曾经和诗人戴叔伦异地唱和。戴叔伦写过一首《暮春沐发晦日书怀寄韦功曹沨李录事从训王少府纯》,“王少府纯”说的就是他。
虽然最终有了上升的门路,也有了一展才干的舞台,但经过官场的浸淫后,王纯不再纯了,德也不再素了。
王绍谄媚太子,和我曾被颜真卿器重的王纯,有什么关系呢?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