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石窟寺及石刻(1)
本篇要目:
*******************************************
1千像寺造像
辽 天津市蓟县
2五礼记碑
唐至宋 河北省大名县
3宋璟碑
唐 河北省沙河市
4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金 河北省卢龙县
5羊头山石窟
南北朝至唐 山西省高平市
6碧落寺
南北朝至民国 山西省泽州县
7金灯寺石窟
明 山西省平顺县
8阴山岩画
新石器至青铜时代 内蒙乌拉特前旗、后旗、中旗、磴口县
9真寂之寺石窟
辽 内蒙巴林左旗
10阿什哈达摩崖
明 吉林省吉林市
******************************************
1.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位于天津蓟县盘山东麓白水峪之南,是唐辽时期盘山著名寺庙之一,今圯为遗址。现仅存遗址、辽代统和五年(公元987年)创建千像寺讲堂碑和相关的石刻造像群。千像寺石刻造像群分布在遗址周围0.4平方公里范围内,因千像寺而得名,目前已在124处巨石和崖壁上发现线刻造像535尊,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辽代石刻造像群。初步判断,造像群为辽代民间佛教信众镌刻,反映了佛教密宗的精神内蕴。石刻造像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辽统和五年(987年)盘山祐唐千像寺创建讲堂碑、辽天庆八年(1118年)经幢,以及寺后洞窟内明代浮雕菩萨和清高宗(乾隆帝)题诗石刻等附属文物。
关于千像寺造像,如此大范围集中的这么多的摩崖线刻佛像,在国内是少见的,其造像应该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些造像仍旧还是曝露在野外。寻访回来将拓片拿于黄老师看,正巧敦煌研究院的一位老师也在,他们提到用树脂之类的东西涂抹在石头表面,将线刻佛像与空气隔离,以起到保护作用,不知道蓟县相关的文保部门是否会采取很好的保护措施,但愿这些珍贵的佛像不要再陷入被发现,然后火一阵子最后再被忘却的境地。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千像寺造像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坐落在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城东3公里石刻博物馆内(原立于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这通碑原是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简称“五礼记碑”。
碑身两侧为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碑文改刻为“御制五礼记碑文”,因而称“唐宋碑”。梁磨碑时,可能是因碑楼掩盖,两侧柳公权写的字才保留下来。历经千年的侵蚀,这些剩下不多的字迹,仍可辨出刚劲秀丽的柳体风格。
宋御制大观五礼记碑是用唐代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碑身改刻的。何进滔是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北)人,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魏博节度使,镇守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十里)。“居魏十余年,民安之”,累授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何进滔病死在魏州任上。文宗感其领镇魏博多年,追赠太傅。同年,还在魏州城内为何进滔立了一座德政碑。该碑由翰林学士承旨兼侍书工部侍郎柳公权亲自撰写、书丹,翰林待诏、梁王司马唐元度篆额。柳公权乃唐代闻名于世的大书法家,唐元度篆书在当时也颇有名气。因此,历代文人墨客爱屋及乌,十分看重何进滔德政碑,每临大名,必驻足观瞻。宋时词人陆游曾称该碑为“石刻之杰“。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五礼记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宋璟碑
宋璟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是我国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所以也称“颜鲁公碑”。该碑现坐落在邢台清风楼一楼内,因其碑下长眠之人,是后人景仰的唐朝一代名相,墓上所立之碑的碑文,是我国杰出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因而使得宋璟墓碑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该碑高4.08米,宽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阴面和左右两侧均刻有颜真卿书写的盈寸楷体,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璟“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碑首呈半圆形,浮雕缠尾四龙,矫健雄浑。碑额为方形,正中阴文篆书“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裢花纹,庄严稳重,今已逸失。碑文题后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考中进士,授上党县尉,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号文贞。先后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宋璟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城内南门里的十字路口中央,俗称石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卢龙县城南,为八棱形多层式石质建筑,高10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身共分6层,现基本保存完好,底4层为石刻文字,上2层雕刻佛像,除第四层幢身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外,其余为金朝大定年间重修。
卢龙县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旧称“石幢”,因幢身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又称尊胜陀罗尼经幢,坐落于卢龙县古城内南门里十字路口中央,系秦皇岛地区唯一尚存保存较完好的辽金时期石雕经幢。整座经幢用多块巨石精雕细刻后叠砌而成,高大挺拔,秀美壮观。幢高10.35米。耸立在正方形的石砌台基中央,台基四周以石雕栏柱围绕,占地面积25平方米。经幢为八棱多层式建筑,幢身分为六节,各节间设置华盖、幢檐及迎莲等石雕饰件。上为莲花宝珠式幢刹,下有须弥幢座,外围龙盘玉柱,计八龙祥扶,须弥座上各面雕饰猛兽、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及飞天等,造型古朴,雕刻精细。经幢创建年代,史料未有记载。考之《平州石幢记》,则说始建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唐代佛教盛行,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罽宾沙门佛陀波利礼拜五台后,与地婆诃罗同译经论,请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刊布中外。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羊头山海拔2000米,因山巅巨石酷似羊头而得名。山颠伏卧石羊高2米,宽2米,长近3米,羊头向东南,羊身上驮高2米的正方形石柱,四周雕有佛龛,内置一佛二菩萨。羊头山亦称首羊山,地处潞、泽两郡的交界处,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是也。山巅有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由此山状为羊头,故名羊头山梵刹,名曰清化寺。
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重建,并改额清化.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羊头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于其间。
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原有规模及顺序已不可考,现状可分为九区。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窟洞平面多为方形。还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巅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羊头山石窟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碧落寺
碧落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公里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山谷间,是古泽州境内创建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声望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位居古泽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尤其是寺内现存的三个早期佛教石窟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题记,更是记载寺院历史的珍贵史料。虽说现存的建筑,为后人复建,但寺内现存北齐和唐代石窟十余处,明代古桥两座,以及历代摩崖题记、碑刻百余方,弥足珍贵。
五代十国,王朝更迭变换,战乱频频,整个社会形势每况愈下。后周广顺年间(951—953年),五台山高僧普龙云游至此,因“共钟爱其泉行,遂留而作终”,整葺殿阁,重建寺院,潜心日修,广纳徒众,掀起了碧落寺历史上的一次小高潮。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仅隔三年后,周世宗于公元955年兴起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在其黄河流域的统治区内,共废寺3万余所,相当于在此之前90%的佛寺、佛像被毁。地处世宗统治区中心的碧落寺自然也未能幸免。遭受这次沉重打击后的碧落寺一度曾颓废至极,所幸者住持普龙仍率众门徒虔诚奉佛,惨淡经营,直到北宋建立才开始逐渐复苏。
北宋的九位帝王,除宋徽宗赵佶信道教外,其余全部信佛,各地修寺造佛活动不断,碧落寺也得到了重新恢复。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碧落寺嘉誉达上,众与其善,因以年纪敕以“治一平”号其院。始在南山“创建观音阁,五问连楼,大殿轮奂,殿中壮丽。”
**************************************
7.金灯寺石窟
金灯寺石窟,坐落在山西长治平顺县玉峡关乡背泉村东,太行山/林虑山巅海拔1700米处一天然石崖里。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寺创建于北周。现存34间殿堂构成的东西七进院。前道后佛。就崖开凿石窟25个,依崖雕造石佛万余尊,其中18个石窟尚存有佛像200多尊。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
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十分优美。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
前槽为八角形金柱,宝装莲瓣柱础。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十二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别具风格。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金灯寺石窟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分布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内蒙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等旗县的境内,题材涉及动物、人物、神灵、器物、天体等。阴山岩画的艺术水平精湛,其刻法有敲凿、磨刻、线刻等,世界只有少数岩画遗迹可与之媲美。
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圆穴等大量的符号、标记等。专家表示,岩画的创作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阴山岩画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真寂之寺石窟
真寂之寺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境内。俗称召庙,辽代早期佛教圣地。
石窟开凿在桃石山陡崖上,分南中北3窟,中窟规模最大,又称涅槃洞,深5米,阔6.5米,高3米,中有释迦牟尼石雕卧像,身长3.7米,薄衣赤脚,瞑目,髻螺。头脚旁立菩萨各1尊,15名弟子肃立身旁,均作哀悼之状。壁面凿刻小佛像110尊,俗称千佛像。南、北窟均阔5米,有天王、释迦牟尼、普贤、文殊菩萨像等,保存完好。真寂之寺为我国已知仅存的一座辽代石窟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真寂之寺石窟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阿什哈达摩崖
明朝两摩崖文字碑,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南9公里郊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山上,记述了明朝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军至此造船运粮和两修龙王庙之事。这就是古称“船厂”的由来。阿什哈达摩崖为明代两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于断崖绝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之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距水面高约10米。此碑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刻字3行,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可辨。第二碑位于第一碑西30米处,坐东向西。由于3次兴罢役的时间恰与钦差内官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宣谕抚慰"的年份相合,说明吉林造船基地是连结京师、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的纽带,同时也证明吉林旧称"船厂"应始自明代。
刘清第一次来松花江督造粮船的第二年,临走前为留个“念想儿”,在绝壁上刻下几行字:“甲辰丁卯丑。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岁次辛丑正月吉。”此为第一碑。明辽东指挥使刘清于十二年间先后三次来到此处,为此,将过程再次详细记录,便有了石刻第二碑,碑文内容为:“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