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自称“第三帝国”,到底有哪三个帝国呢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就任德国总理,纳粹德国正式建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纳粹德国并不是德国当时的正式国名。在纳粹时代,德国的正式国分别是“德意志国(1933年至1943年)”和“大德意志帝国(1943年至1945年)”。

在大部分公开场合和文件中,希特勒和纳粹党则经常将纳粹德国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不过可能有人就要疑问了:既然纳粹德国自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那么“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德国主体民族为日耳曼人。但日耳曼人在欧洲分布极广,如今的英国、荷兰、挪威、瑞典、丹麦、冰岛等等很多欧洲国家都是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国家。

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

德国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凯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相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能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843年,日耳曼历史上强大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东、西、中三个部分,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便是如今德国的最早起源。911年,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德意志王国,脱离了法兰克加罗林王朝的法统,成为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被加冕为“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正式建立,是为“德意志第一帝国”。不过神圣罗马帝国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只是徒有其名,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就评价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

折七年战争

发生生在1754年至1763年,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欧洲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影响覆盖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战争由欧洲列强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法国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帝国起初与奥地利同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以英国、普鲁士为首的国家战胜,法国、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国给普鲁士海军和经济上的援助,普鲁士单独面对法国,奥地利和俄国陆军的包围,在俄国意外退出战争后,才勉强获胜。而英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在普鲁士牵制了法国的精力后,获得了加拿大,印度及北美的控制权,打下"日不落帝国"的基础。

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下,时任皇帝弗朗茨二世下令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1815年,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代表的原神圣罗马帝国之下的德意志各邦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作为“德意志第一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发“三月革命”,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趁机开始进行德国统一。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  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病逝。

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1870到187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之后,普鲁士王国便正式改名为“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完成,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和工业强国。因此德国人便将“德意志帝国”视为德国历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直到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灭亡。

  • 威廉二世时代

威廉二世登基后,为了打击工人和民主团体,帝国政府曾经试用过强硬和怀柔政策,但成效不大。首相列奥·冯·卡普里维伯爵采用温和手段,企图以降低关税以利工业人士,使党派放弃成见,互相合作为国家发展作出最大

三国同盟努力。他的做法反使党派关系恶化,失去支持的他在1894年辞职。接任的霍恩洛厄采用集体政治的方法,把不同利益集团结合起来,以实现意见一致,联手对付共同敌人。霍恩洛厄在1900年退休,接任的伯恩哈德·冯·比洛为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利益,于是恢复了一些商业条约,以及提高一些关税。比洛在1908年犯了一件错事而在1909年辞职,当时英国《每日电讯报》访问威廉二世时,威廉二世无意间说了一些有损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说话,每日电讯报访问员把稿交给宰相过目却没有发现出来,到公开时才发现,比洛只告诉德皇以后说话小心一点。接任的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曾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但失败而回。

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实行了"世界政策"以替代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关注:大别山神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