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愚钝,保持饥渴!投资中最难的不是保持聪明,而是放弃你的聪明!

我们需要Stay Foolish

在金融市场,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可以说是无限的。在无限的因素面前,一个因素和一千个因素。差别有那么大吗?多就一定好吗?钱多了,人多了,欲望开始过度膨胀了,心就乱了。不断做加法,其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昏昏然。所以我们才需要,Stay Foolish。

《优势投资法则》这本书中曾提出过一个比例:

在证券市场,能够成为长期稳定赢家的人比例只有10%,也就是我称之为的优势投资者的比例。

近期在跟多位一线证券营业部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都对这个数据表示了肯定。

仔细想一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那么多自认为高智商的人涌入到了金融市场但是最终90%的人都将归于失败

就像一场风暴卷起尘埃无数,但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一切都逃不开地心引力。

◢◤

你误解了Stay Foolish的真实意思

1

2005年的夏天,乔布斯应邀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做了一场演讲。

作为一个尚未大学毕业的人,他一如既往风趣地表示:这是我一生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次。

也正是在那次 演讲中,他留下了那句后来被广为传诵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这句话后来流传最广的中文翻译是八个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可惜这是一个不够好的翻译

在我看来,stay foolish 并不是虚心的意思。虚心,指的是多看别人的长处,把自己摆在学习者,后进者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种解释明显与乔班主一生的行为风格格格不入。

乔布斯的很多行为,根本不是虚心范,而是表现出某种接近极端的狂妄和偏执。

我认为,stay foolish 的意思并非虚心而是指在知识上在信息上在概念上主动给自己做减法

不是多向别人学习,而是自己给自己扫尘埃。

这个味道,便是禅的味道。也接近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绝圣弃智。

这一点也在乔布斯苹果的产品中得到了验证。

一般我们说的聪明人,做事情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事情越做越复杂,不断地加入新功能,恨不得解决所有问题。

而apple的系列产品的伟大成功,却是得益于极简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

这才是 stay foolish的真意主动地放弃聪明主动地给自己做减法

◢◤

天道忌巧

2

从2008年开始,我在量化投资领域的研究,迄今已经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中,我发现、测试、优化过的策略模型,可以说有成百上千个。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stay foolish这句话,有着很多体会。

一个最深刻的体会,我称之为天道忌巧

我们通常认为,适应变化的速度越快,就越聪明。

我们通常认为,抓住机会的数量越多,就越聪明。

我们通常认为,过去表现越好的策略,就越聪明。

在研发的早期,当我把这种观念带入到量化策略的研究中却发现等待我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坑

用很多人都熟悉的双均线策略举个简单例子。

双均线策略,就是用两根移动平均线作为买入和卖出信号。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就买入;短期均线下穿长期均线,就卖出。

这个策略有两个参数,就是两根均线分别计算多长周期的平均数。

一个最“聪明”的做法,便是拿出过去十年的数据,让计算机去把历史上最优的参数组合找出来。

殊不知,这样的参数组合在历史上会有很好的业绩曲线,然而往往一到未来就掉链子。

过去表现好的在未来并不一定表现好

在量化投资领域,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追求的极致的聪明,而是要适当地“stay foolish”。

◢◤

坚持你质朴的选择

3

这其实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的意思。

大智若愚并不是真的蠢而是知道了各种聪明的做法依然保持质朴的选择

这是在知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了洞见和定见。

单独看这句话,也许还无法做出充分的理解。如果把这句话放到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中去,就会更加清晰。

老子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随着你的知识越来越多,你的道的境界却是越来越低。

何故?

首先,更多的知识会让你变得迷惑。

其次,知识里面夹杂了大量的是非、美丑、高下等相对观念。于是,你学到的知识越多,你的平等心和平常心就越少。你所否定和压抑的东西就越多,你的心,就越难澄明。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你有能力看清一个针眼,但你却能够主动后退一百步,去

看整头大象。

这需要主动放弃你的聪明

◢◤

多不一定就好,少即是多

4

在老子那个年代,想必还没有专门的投资这个职业。

然而他所说的东西,却无比适合投资这个领域,胜过其他一切领域。

原因在于:在投资领域,有一个东西非常之低,远低于其他领域,这个东西叫做——信噪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再次引用塔勒布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

某一个数据,比如说股票的k线图,当你一年看一次的时候,你得到的信息和噪音的比例,也许是1:1。

如果你每周看一次,你得到的信息总量加大了,但是其中有用信息和噪音的比例,也许下降到了1:10。

如果你每小时看一次,你得到的信息总量进一步加大了,但是其中有用信息与噪音的比例,也许变成了1:100。

换句话来说,噪音的增长速度远大于信息的增长速度

于是你知道的越多就越迷惑

网友“金融帝国”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自然数和偶数哪个更多?

绝大部分人的不假思索的答案是:自然数的数量比偶数要多。因为自然数里面除了包含偶数,还有奇数。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每一个自然数乘以2,都会得到一个偶数。所以偶数的个数,并不会比自然数要少。

你发现没有,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无限的集合,很多有限集合中的定律便失效了。

在金融市场,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可以说是无限的。

在无限的因素面前,一个因素和一千个因素。差别有那么大吗?

多就一定好吗

◢◤

逃不出的冠军魔咒

5

不久前跟几位朋友聚会,聊到了一家大家都很熟悉的公司。

那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带领着团队从一家小公司慢慢做大,在自己的行业中做到第一,直到几年前IPO上市。

他在上市的时候遇到了A股最好的时光,公司实际募集的资金比计划募集的资金超过了很多。

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然后几年之后回头去看,却成了一件极其不幸的事情。

一位朋友评价说,自从上市融到了大量的钱以后,那位创始人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错。

他的公司急剧扩张,从几百人迅速扩大到几千人,然后又遇到各种问题,最后急剧地裁员、连原来的主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钱多了,人多了,这看起来是十足的好事,为何反而变成了坏事?

其实这并非孤例,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优势投资法则》中详细剖析的“冠军魔咒”,也是类似的例子。

钱多了人多了欲望开始过度膨胀了心就乱了

不断做加法,其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昏昏然。

所以我们才需要stay foolish

你以为哲学离你很远,生活中99%的问题都靠它解决

投资过程中,少即是多,Stay Foolish 焉知非福?最直接的应用便是你选准一只看好的指数定投,不管短期如何波动,你都坚信时间会给你带来回报。

大三的时候,有一次上课时间他独自跑到北京的一家精神病院,与精神病医生激烈争辩“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问题,结果被当做精神病患者留院观察。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他上语文课,老师叫人回答问题。

“下面哪位同学回答一下,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老师,我有个问题,如果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撒谎的话,我怎么可能知道他本人的中心思想呢?”

“你哪儿来那么多问题?如果所有学生都像你一样,动不动就问问题,那这个课就没办法上了。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

“老师,如果所有人都像您一样,一直在高中当语文教师,那么其他职业就没人做了,您觉得您这样做对吗?”

“教室后面站着去!”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困惑》。

他是这样写的: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每次我去商场,用钱买商品,售货员都很温柔。可是在学校里,我用学费买知识,老师为什么就那么凶呢?不都说顾客就是上帝吗?怎么能让上帝罚站呢?

小学的时候他在家里写语文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用成语'兴高采烈’造句。

他的解答是:答:我问妈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她说不知道。

他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小体弱多病,孤僻寡言,没有朋友。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心肌炎在家休学了一年,父母都去上班了,每天就留他一个人在家,没办法,只能看书。

那时候小,很多字不认识,他就边翻字典边看书,很快,他就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段经历为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他学会了阅读,学会了独立思考。

当别的孩子在打游戏,踢足球的时候,他沉浸在书中,以书为伴。

他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合群,他会思考很多别人不会去想的问题。比如说他想不通那些踢足球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把球踢到那个框框里,有什么意义。

因为总是有很多疑问,所以常常让身边的人烦不胜烦。

你好,我是胡伟,上面就是我的故事。

讲真,从小我就一直是一个被所有同学和老师都嫌弃的男孩。

为什么呢?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提问,我特别喜欢质疑那些别人眼中的社会常识。

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因为这些事儿整天勾引着我的脑细胞,就像网络游戏勾引其他同学一样。

比如我会想:“为什么一个人到了年龄就应该谈恋爱结婚?” ,“为什么明星就应该比清洁工赚更多的钱?”,“为什么男人就应该为女人买单?”,“工作之后用不着解析几何,为什么还要学这个?”

因为我总是问“为什么?”,总是问“why?”所以同学们也给我起了一个外号“老外”。

后来高三的时候,读了一本北大哲学教授胡军的著作《哲学是什么?》,终于明白:西方哲学就是一种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价值进行不断追问,不断反思的理性质疑精神。

于是,我知道我找到组织了,这才是我需要学的专业,这才够我玩一辈子的游戏。

我决定报考哲学专业,并立下了两个梦想,第一个是要在30岁以前出版一本自己的哲学专著,第二个在30岁之后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哲学理念。

后来我考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系,并在这里读到了研究生。读研究生2年级,我在意大利左翼哲学刊物《今日葛兰西》上发表论文,成为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6年的时候,我终于实现了自己17岁时的第一个梦想,红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哲学著作《真思想》。

从2005年到现在,这十几年来,我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阅读、思考、写作。很多人都觉得哲学太高大上,其实恰恰相反,哲学是最接地气的学科。

因为哲学所关注的正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比如:

“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相信爱情?”

“为什么我赚的越来越多,可活得越来越累?”

“为什么我一天不刷朋友圈,就觉得心里不踏实?”

“为什么有那么多脑残粉?”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西方哲学家所研究的课题,用哲学术语来说,这些都属于“现代性”问题。所以你还能说哲学离你很遥远吗?

如果做个比喻,那么哲学就是生活的涂鸦。我们在生活中之所以会遇到那么多让人辗转反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按照同一种思维定式来生活

这种思维定式就像变色龙一样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我们很难分辨出它们的存在。

而哲学的价值正是在于,它能够以逻辑思维为调料,以理性质疑为画笔,让我们把那些思维定式的本来面貌给勾勒出来。

从而让我们发现:那些被当做“社会常识”的思维定式并不是什么真理,而只是一些无知的偏见。

于是,你会发现:这些思维定式一旦瓦解,那些让你苦不堪言的人生困惑也就游刃而解了。

今年我31岁了,在2017年的年尾我实现了我的第二个梦想,我制作了一档音频节目《失眠夜聆听的解忧哲学课》。

在这档节目中我将带你认识36位著名的哲学家,揭开他们的别样人生,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85后北京小炮儿,我也喜欢相声,hiphop、摇滚乐和摩根弗里曼。所以我在讲述这些哲学家的人生和观点的时候,会引用很多电影和流行音乐的例子,甚至我还会讲段子,唱rap。

所以我相信:通过《失眠夜聆听的解忧哲学课》,你获得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场好玩儿的听觉盛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