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跟踪七万个孩子的调查: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逆袭吗?

“富裕的家庭比普通或贫困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个观点好像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常识一般,很多父母努力打拼希望通过奋斗可以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但是这个观点是否有科学数据予以支持?
除了家庭条件,究竟还有哪些弹性因素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在这些因素中,有哪些是父母能够做到的?
在揭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对教育带来极大意义的实验,74年前英国开启了被称为「保守最好的秘密」的一项跟踪研究,从1946年开始这项研究每隔12年会再增加一次全国样本,迄今为止已经追寻了五代,超过7万名孩子参加了这项研究。
研究的结果真的会和《人生七年》拍一样吗?7岁上了私立高中的孩子长大后进入了牛津大学,而几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成年后都在从事修理工或保安等职位。
这项研究全名是:National Birth Cohort study(英国出生队列研究),调查的年龄大概分为四个时间段。
从最早参与实验的第一批婴儿的追踪数据研究人员就明确了一个结果:
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对孩子的未来有巨大的影响。
与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相比,普通或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会面临更多成长中的困难,比如更容易拥有行为或情绪问题、阅读和数学能力较差、考入重点学校的概率更低、成年后更容易患有肥胖症等问题。
从下面的费因斯坦图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的孩子平均认知能力从出生后差距便会越来越大。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就想问了: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家庭之间的差距,孩子的未来就不能变得更好了吗?
幸运的是,冷冰冰的数据带给了我们最可靠的希望。

实验的 “转折点”

还是这项研究,科学家发现有 20% 左右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完成了高等教育,从事专业性强、收入高的工作,购入了房产等堪称「跨阶」的改变,研究人员把他们称为「高成就者」。
在家庭经济水平尚未改变的前提下,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达到了“高成就”?研究者调查后发现:这20%的「高成就者」拥有更强的内在动力
这些孩子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一定能过的更好。比如这20%中有一个孩子曾经拿着黄页(国外电话簿)一家公司一家公司的打电话,直到有一家公司给了他第一份工作的机会。

这么强的内在动力又来自哪里?是天生的吗?

改变人生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的高期望

这项研究发现最开始在80年代实现了「高成就者」中,有56%的父母都对孩子抱有高期望,相信孩子的未来会更好,教育能改变未来;而那些最终没有改变贫困情况的孩子,只有11%的父母曾有过高期望。
如果父母拥有高期望,在言传身教中会将高期望传达给孩子,孩子对改变未来的野心会更强、渴望度也会更高。
《当幸福来敲门》中爸爸带着孩子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他没有忘记让孩子接受教育,他会告诉孩子“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夺走你的梦想”。

 父母的“三观”

父母的“三观”为什么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2012年英国经济学家Angus对1958年出生的孩子及父母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是否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能更好地预测孩子的成绩。

简单来说,如果父母一直给孩子灌输“投机取巧”“命运偏爱的人更好命”“好成绩不如好关系”等思想,孩子慢慢会对学校教育以及学习变得消极。但是如果父母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他们的孩子更可能摆脱生活的桎梏,在生活中会更努力改变现状。

 父母与幼儿教育

我们有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强调了幼年时期的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该研究调查发现了异曲同工的结论。但实验不是鼓励父母要及早给孩子提供学前教育,而是强调了父母的用心程度。
从对 1946 年出生第一批孩子的追踪,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和参与,能抵消很多因为家庭社会经济条件不足所带来的劣势

研究也提供了几个现实生活中可操作、简单有效的幼儿教育指南。

1.

阅 读

科学家调查了大约一万七千个出生在1970的小孩,试图找到让出身一般或贫困的小孩能够坚持学习并在学校表现出色的原因。
结果发现那些父母在孩子5岁时每天为孩子朗读故事的小孩,在30岁的时候变得贫困/平庸的可能性明显比没有为孩子朗读故事的小孩少得多。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是鼓励父母陪孩子一起看绘本、读绘本,一起发现问题寻找绘本亮点,而不是买完绘本直接给孩子自己看。

2.

沟 通

父母尽可能找到时间和孩子聊天,认真倾听孩子说的话,给予温暖真诚的回复。父母可以在对话中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以及信心,这些都可以加强孩子的内驱力,日后在学业和职场上也会更成功。
我在家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找半小时陪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白天在幼稚园和学校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有不太懂的事情需要我提供一些建议等。

3.

外 出

跟踪研究还发现,除了阅读,如果父母能陪孩子参观博物馆、定期远足旅行都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启发,开拓视野,使孩子对未来会有更高的追求。
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4.

“管 教”

最简单的就是让孩子按时睡觉、拥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跟踪研究发现睡眠时间有规律的孩子在行文问题上会少很多,一旦睡眠时间不规律,行为问题就会增加。
但是在管教上一定要谨记四字定律“爱与尊重”,言语或者行为上的暴力管教反而会适得其反。
看到这里,我相信各位父母都会发现:父母因素是增加儿童内在动力的重要来源,并且大概率的弥补了家庭水平带来的差距。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水平带来的差异或许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改变,但这并不是阻碍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为未来努力的关键。
像我们熟知的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前两天再次回到中国首富的马云都是出身一般,但得益于他们父母的教养与陪伴,把对未来的抱负与“野心”早早的种在了心底。
对于这项研究如果还想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看看Helen pearson 的《生命工程》。
里面有她根据这场持续70多年的研究总结出的科学育儿经验,纵观全文她总结道:
与为了进入某所学校而使出浑身解数去搬进好学区相比,启发孩子、给孩子读书、带他们出行、增加对他们的陪伴,其实都要有用的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