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王弼注: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静,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今译:淡泊宁静、无所作为的状态叫做居;谦卑退让,不过分满足自己叫做生。离开清净的状态,而去满足躁动的欲望,放弃谦卑退让而任意施用威势和权力,则事物的正常发展受到扰乱,百姓也不通过正当方式获取利益,威势就不能制约百姓了。百姓不能忍受统治者的威势,从上到下都会崩溃,天的惩罚就要来了。所以说:“人们不惧怕统治者的威严时,那么更大的威胁就要到来了,不要使百姓难以保持淡泊宁静,无所作为的状态;不要损害百姓谦卑退让的状态。”这里是说威势是不可依赖的。

备注:(1、四十五章王弼注:“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2、苏辙《老子解》:“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谓大威也。人常患溺于众妄,畏生死而惮得丧,万物之威,杂然乘之,终身惴惴之不暇,虽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诚知之,一生死,齐得丧,坦然无所怖畏,则大威烨然见于前矣。性之大,可以包络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九窍为己也,守之而不厌,是以见不出视、闻不出听,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无狭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狭也,则愀然厌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厌有慕之方囿于物也,故教之曰:无厌其所生。夫唯圣人不狭不厌,与人同生,而与道同居,无广狭净秽之辨,既不厌生,而后知生之无可厌也。圣人虽自知之而不自见,虽自爱之而不自贵以眩人,恐人之有厌有慕也。厌慕之心未忘,则犹有畏也,畏去而后大威至也。”)

原文:夫唯不厌,

王弼注:不自厌也。

今译:不厌恶自己。

原文:是以不厌。

王弼注: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

今译:不厌恶自己,所以天下都不会厌恶你。

原文: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王弼注:不自见其所知,以耀光行威也。

今译:不要大肆展现自己所知的,这种行为是侦察人之隐匿耀,滥使权威。

原文:自爱,不自贵。

王弼注:自贵,则将狎居厌生。

今译:自己过分看重自己,就难以维持淡泊清净、谦卑退让的心态了。

原文:故去彼取此。

今译:所以去掉自见,自贵;取自知,自爱。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孚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见夜鱼释之。巫马期问焉,曰:‘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渔者对曰:‘孚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巫马期归,以报孔子曰:‘孚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严刑在其侧者。孚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问之以治,言曰:诫于此者刑于彼,孚子必行此术也。’故《老子》曰:‘去彼取此。’”)

全文今译:狎:使……狭。厌:使对……生厌。见:使……显现。

人们不惧怕统治者的威严时,那么更大的威胁就要到来了,不要使百姓难以保持淡泊宁静,无所作为的状态;不要损害百姓谦卑退让的状态。领袖只有不厌恶人们,不以厌恶的态度对待人们,人们才不厌恶领袖。因此,有道的人了解自己而侦察人之隐匿,滥用权威,懂得爱惜自己而不过分看重自己。所以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