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临城县两口村
王氏墓地出土的文物
在河北临城县有个两口村,到村一游,村子虽然很平常,但其历史文化丰厚,村中的王氏家族却与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家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这个村子地处太行东部的凤凰山西侧,位于县城的西南8.7千米,属临城镇管辖。现有人口400余户,人口1500余人。均为汉族。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以王、史为村中始姓,其他姓氏有宋、张等姓,王姓与宋姓人口较多为村中大姓,史、张为小姓人口较少。
一、两口村历史
据《河北省临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两口村:“据传,明代以前村名叫魏村,人极穷困,村北有范家坟,据说穷的原因有魏(喂)范(饭)之故,于是制做了两个石人,一男拿碗,一女拿勺,安放在崇福寺殿后,面对范家坟,亩'两口吃一范’意在讨回了范家的食粮。以此村名改为两口村。”
在村中进行调查时,村民认为始祖在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2005年,在两口村出土了数方墓志资料,揭开了两口村的历史。根据墓志资料,两口村以王氏家族为始姓,自后周显德年间(954-960)自常山郡举家迁到这里居住,后形成村庄。至今两口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明代临城分为十三里社,清代乾隆年间改分十六社,两口村的附近的北驾回村、磁窑沟庄归属獐磨社辖管,据此两口村也应属獐磨社。人民公社时期,两口村属贾村公社,后划归临城镇辖。
二、村落中的民居建筑
两口村地处丘陵地带,东有玉皇岗,上有玉皇庙。西南北三面是较高的岗坡地,村子在最低洼处,西高东低。一条自然的河溪自西向东流过,原始的村落建筑在河溪的北面,后来村子发展后人们在南岸开始聚居,至今形成了以河溪的南北两大居住区,村子东西宽700米,南北长950米,总面积为665000平方米。
两口村民居大多分布在河溪的北岸,沿街有许多高大的门楼,民居成片分布形成胡同街巷。民居以青砖和土坯为建材,有梁架。基础作青石条,上用表砖铺砌,砖内有土坯,墙体较厚重,冬暖夏凉,是北方冀南地区常见的作法。
墙体的砖作多条砖十字错缝顺砌,表砖一卧一立砌筑。基础为青石条,条石作法一卧一立砌筑。窗户有券门窗、方形槛窗、四扇隔扇窗,窗芯以格芯窗、一马三箭窗为主。顶的作法多以三合灰夯打而成。一些楼式建筑,在梁架上承托檩条,上有方椽、苇箔和木楼板。
两口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在东南、南向开门,门楼有平檐式和起脊式两种,平檐门楼为冀南地区常见样式,内有木门框芯,上有雕花门罩,门枋上有格芯,或以青砖砌成券顶。起脊式门楼在两口村显示出高大气势。作法在院落外墙突出两垛,作法与民居墙体作法相同,有盘头,盘头上有砖雕,其上用筒瓦铺砌,呈单坡顶,沿院落外墙起正脊,两端有吻。门楼内置门框和雕花木罩,门两侧有抱鼓石。门框上有格芯,刻有吉祥纹饰。
在村子的河溪上有三座石拱桥,自西向东排列。造型别致,建造精美而古朴。
安定桥,又称关桥,位于村子的西侧,为单孔石拱桥,桥面宽3.5米,桥长6.2米,石拱宽2.5米,桥两侧有石栏板和望柱。桥面为石条铺砌,根据现存的桥头石狮推测,桥体的石作较为原始,但时代不明,原桥两头均置放石狮。从栏板修建的样式看,桥应在明清时进行重修。
在安定桥的不远处还有一座石拱桥,桥宽3.3米,桥长约7米,桥面的作法与安定桥相同,用长石条铺砌而成。有关专家研究说,这座石桥的建筑年代较早,应是村里石桥中最早的桥梁。
在村东有义合桥,义合桥的桥宽4米,长9.5米,在桥的两侧用条石做石栏板,桥的东头立有“流芳百世”碑。碑文记载着清光绪十九年(1893)修筑桥梁的情况,说:“临邑南两口村夹河而居,旧有石桥两座,惟东头沟深岸阔,车马不通,忽有村中善人张、王、宋三姓者,面然欲起,不惮输财,赴公议添石桥一座,村中人亦无不慨然捐资趋事,此所以不几日而告阙成功,因名之谓义合桥。”
在村中还有多座庙宇,其中以崇福寺规模最大,寺位于两口村的东北角,据乾隆版《临城县志》记载:“崇福寺,在县西二十五里两口村,弘治二年修。”老人们回忆说,原寺院有山门、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现仅存前殿的残垣和后殿。
崇福寺坐北朝南,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原殿坐落在台基上,殿前有数步台阶,现周围地势垫起。殿左右两间开方格窗,前檐明间中部辟木门,门上枋有四个雕花墀头,墀头上有题字,分别为“日”“清”“月”“规”。崇福寺后殿的梁架结构为七加梁用三柱,七架梁上置瓜柱承托脊檩、枋等,在两侧有异形拱,梁架为自然材,未经砍凿。在梁架上有彩绘。在脊檩枋上有“....康熙叁拾肆年岁次乙亥....”题记。在檩上有方椽,椽上铺望砖。梁架上有斗拱。屋顶为筒瓦,有正脊、垂脊,正脊两端有吻兽,中间有宝顶。垂脊施雕花,两脊交接处置吞脊兽。
在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有“顶尊胜陀罗经幢”,原位于两口村崇福寺前殿,经幢为青石质八棱柱体,刻有陀罗尼经,在末款刻有“嘉祐五年十一月日记”为公元1060年,据今已经有956年。
专家研究说,崇福寺后殿为明代时期流行的架构。但从保存的宋代经幢看,崇福寺历史应为宋代时所建。现为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两口村的王氏家族
两口村宋代王氏家族是近年发现的邢台地区望族。
在村的西南2.5千米有王氏墓地,现归内丘县张家沟辖。墓地坐落在丘陵岗坡地的低洼地带,地势略呈U字形的凹地。北面为墓地的祖山鹞子山,北、东西三面渐次抬高,以北为最高,形成了圈形的风水地貌,其环境符合传统风水的格局。墓地葬有王氏家族的十数世人。其中有王鬷的高祖王杰、曾祖王盛、祖父王忠信、父亲王璘。还有他两个儿子王正路、王正思,孙子王蘧、王适、王遹,曾孙王康、玄孙王湛等。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多方墓志铭。其中有王璘、王鬷、王蘧、王遹、王康以及夫人宋氏、向氏、张氏、江氏的墓志。
王鬷的父亲王璘,字温其,常山人,为北州望族,高祖父王杰为李唐时期王元逵手下的大将。曾祖父王盛、祖父王忠信为当地的绅士,“身退而家肥”。周显德中,梁光祚节符赵郡,“召致戎幕”“常监城关市之赋”雍熙甲申岁(984)二月感疾而终。
王鬷 (978-1041),字总之,赵州临城两口村人。少年时,沉毅敏植,专治儒术,通贯坟籍,必学优乃举。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代还,宋真宗赵恒见到他后觉得很奇特,就升任他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祁县,通判湖州。再次升任太常博士、提点梓州路刑狱,代理三司户部判官。出使契丹返回,判都磨勘司。又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他上奏道:“当前征调士卒堵塞黄河决口,而且邻近郡县又因灾荒歉收,民力困乏,请求停建那些不急需的土木工程。”改任三司户部副使。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朝内权贵,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出京城任湖州知州,后又调任苏州知州。回朝后任三司盐铁副使。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在主持汉光武祠祭祀中,忽感风眩暴作,回府后即日不起,病逝,享年六十有四。
王鬷孙子王适(字子立)、王遹(字子敏)二兄弟,为临城两口村人,熙宁十年(1077),王适兄弟赴徐州求学于苏轼,成为苏轼的学生。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亲朋好友们怕受到牵连都躲了起来,王适兄弟不但不走,还设宴为其践行,并照顾他家眷多年。后来,苏轼做媒让王适娶了弟弟苏辙的次女为妻。还让自己的孙子苏符娶王适女儿为妻,建立了亲姻关系。当时,苏门四学士与王氏兄弟诗文唱和频密。
元丰四年(1081),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贬谪到黄州的第二年。王适前去看望他,两人相见倍感亲切,并同游武昌西山,苏轼就菩萨泉而生发感慨,写下了《武昌酌菩萨送王子立》诗:“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王适死后,苏轼为其撰写墓志铭,原文是这样写的:
子立讳适,赵郡临城人也。始予为徐州,子立为州学生,知其贤而有文,喜怒不见,得丧若一,曰:“是有类子由者。”故以其子妻之。与其弟兆用簦皆从余于吴兴。学道日进,东南之士称之。
余得罪于吴兴,亲戚故人皆惊散,独两王子不去,送余出郊,曰:“死生祸福,天也,公其如天何。”返取余家,致之南都。而子立又从子由谪于高安、绩溪,同其有无,赋诗弦歌,讲道著书于席门茅屋之下者五年,未尝有愠色。余与子由有六男子,皆以童子从子立游,学文有师法,人人自重,不敢嬉宕,子立实使然。
元佑四年冬,自京师将适济南,未至,卒于奉高之传舍,盖十月二十五日也。享年三十五。曾祖讳璘,赠中书令。妣田氏,楚国夫人。祖鬷,工部侍郎、知枢密院、赠太、,谥忠穆。妣宋氏,仁寿郡夫人。考讳正路,比部郎中,知濮州,赠光禄大夫。妣李氏,寿安县君。一女初伏,有遗腹子裔。文集十五卷,其学长于礼服,子由谓其文“朱弦疏越,一唱而三叹”者也。七年十一月五日,其兄蘧子开葬于临城龙门乡两口村先茔之侧。铭曰:
知性以为存,不寿非其怨也。知义以为荣,不贵非其羡也。而未能忘于文,则犹有意于传也。呜呼!百世之后,其姓名与我皆隐显也。
后来苏东坡还专门写了一文章《忆王子立》纪念他: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临城县志》关于两口村的记载
王氏墓地出土的墓志铭
谢飞等编著的《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
村中崇福寺宋代经幢
两口村民居建筑
两口村民居建筑的门楼
两口村保存的安定桥
清代修建的义和桥
不知年代的无名桥
安定桥上的石狮
关注点滴斋书房 同读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