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后大流的社火班

社火即民间的乡艺总称,有跑驴、拉碌碡等。后大流村社火班传承数百年之久,他们把百姓的吉祥与欢乐,丰收与希望,祝福与心愿,都写进了锣鼓声声里。2016年,收录邢台市开发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来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同时“社”也是一级民间组织,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社火乡艺起源很早,南宋时期,范成大记载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又说“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所以,“社”在传统节日、集会,都会以社为单位进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就形成了社火风俗。

在社火中有跑驴,为开发区村落中的民间舞蹈,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跑驴中的驴形道具用竹、纸、布扎成前后两截,表演者多扮成农村少妇,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可以左右晃身,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演员上下身动作的强弱、大小、高低要相呼应。通常表演为农村新婚夫妇,在回娘家的路上,有过沟、爬坡、驴惊等场面。

拉碌碡起源更早,和宋代已经兴起的“村田乐”有些相似之处。几名化装成不同农村人物的演员,拉着一个彩布或彩纸糊起的大碌碡,一个老汉手拖犁地鞭,在后面赶碌碡;一个老婆儿和一个媳妇,在前面拉碌碡;另有一个跳担后生,扮演送饭人,一面走一面和拉碌碡的人逗耍。在鼓铙声中边歌边舞,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