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市长管理的邢台城
导语
由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到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这样使西晋的社会经济严重破坏,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随之迅速爆发。
在汉代时,为了巩固政权当时政府限制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到了西晋时,又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解决中原的劳动力等问题,又强制少数民族内迁,此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汉族的官僚地主以少数民族为奴婢、佃客,进行了残酷民族压迫,使“五胡“之族对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进而不断进行反抗。
邢台城市发展在两晋时期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最为突出是后赵襄国建平大城的建设,和后赵佛教输入并与国情的紧密结合,从思想变革带来许多新生的事物,也给一个时期带来冲突,带来战争,进而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
后赵时期的襄国城市建设虽然仅有几十年,但在邢台城市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邢台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高峰值。
匈奴后人刘渊
刘渊(?—310年),字元海,匈奴人,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为什么会姓刘,是因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并赐姓为刘。
刘渊小的时候十分的聪明,爱好学习,拜上党人,北赵郡太守崔游为师,学习《毛诗》《尚书》《春秋》《孙吴兵法》等古籍。他武艺过人,善于射箭,仪表魁梧,乐于交友。为此一些名士武将与他建立情谊。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与匈奴权贵密谋并起兵。到316年,刘渊的族子刘曜攻占了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称帝。从此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什么是“五胡十六国“?
就是在刘渊起兵后,匈奴、鲜卑、氐、羌、羯五个少数民族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建立的政权和国家,这些国家共有十六个,即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十六国中的后赵政权是与邢台有密切关系的一个国家,他的发展对于北方地区的各项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后赵皇帝石勒
石勒(274-333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出身是个奴隶,最后成为皇帝。族属羯族,这个晋代羯族属于五胡之一,其来源于我国北方地区匈奴别部西域月氏羯胡人。有人研究说,月氏羯胡人与犹太人和古罗马人有血缘关系。
石勒的祖上曾当过部落的小头目,石勒出生时,有说出现了异象,少年时随同乡去洛阳做生意,入城忽然长吼,官兵就去抓他,所幸石勒机警的逃走了。后来,中原地区大灾,石勒被迫逃荒,途中被抓成奴卖到茌平人(今山东)师欢家中,师欢很喜欢他,就免去他奴隶的身分。
师欢家中有个马场,石勒擅于相马,就与汲桑建立了关系,并纠集了十八个绿林,到处抢夺物资,史料中称“十八骑“成了石勒起家的资本。
真正让石勒厉害起来的原因,是他遇到了号称西汉的张良,中丘人张宾。
张宾,赵郡中丘人,即今天的内丘人,字孟孙,他的父亲张瑶曾任中山太守。张宾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胸怀大志以张良自居,曾说:“我自认为智谋不逊色于张良,只是没遇到汉高祖而已。”
张宾通过观察,发现石勒是个人物,说:“我见到的将领很多,只有胡将军可以跟他一起成就大事。”就主动跑去为他献策,石勒最初并没有看上他,而后来所发生的事与张宾所料一样,这才让石勒对他另眼相看,“乃引张宾为谋主,始署军功曹。“
张宾为石勒献了很多的计策,最重要的是就是以襄国为根据地,以巩固石勒所建立的基业;当时,张宾对石勒说:“夫得地者昌,失地者亡。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然后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则群凶可除,王业可图矣。”石勒听后说:“右侯之计是也。”于是进据襄国。
312年,石勒大军北返并攻陷河北襄国、邺城等地,进而吞并冀州,从此开始襄国的建平大城之旅。
襄国建平大城
襄国,春秋时为邢邑,是西周邢国的故都,赵襄子之采邑,战国时早期的都城,建有檀台信宫,以此发起了“胡服骑射”改革。前206年,项羽入关据咸阳,分封诸侯王。改赵王歇为代王,封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并改信都为襄国,都之。所以在《后汉书》郡国志中说:“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
邢台依山凭险、形胜之地,当四方之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显著。石勒占据襄国之后就开始了襄国城市建设。
首先为了加强防卫,修筑了襄国的城墙。明清各版《顺德府志》记载:最初邢台古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明代之前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顺德府知府王守诚对顺德府城进行整修,将土城包砖并扩大了规模,从原“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由上可知,明代之前邢台的城墙为夯土所筑,其规模为“九里三十步”。
石勒修筑大城时,并对四门进行命名,现在可知的城门名南曰正阳门、东曰永昌门,西曰永丰门、北曰止车门。
从文献记载可知,襄国建平大城经历了18年筑建时间,史料说,城以周礼为制,在城的四周有四个子城拱卫,引达活泉水周流城内,城开四门,以北苑作为襄国大市,在城西起明堂、辟雍、灵台等,又立桑梓苑和籍田。在襄国近畿建造了水上离宫——澧水宫(今南和县域)等。
在城内修建建德宫、建德后殿、徵文殿、显阳殿、单于庭、单于台、东堂、西阁、后六宫、百尺楼、崇训宫、沣水宫、社稷坛,宗庙、挈壶署、藏冰室等,营造东西官署。还在城西永丰城内建永丰仓。
石勒重视人才培养,在城内兴建了太学及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余所小学,亲自去太学监考,对优秀者加以褒奖。
襄国为后赵的首都,巍峨壮观的宫殿群到处焕发出的帝王气概,永丰门前有从洛阳拉来的铜马和翁仲,还命人把晷影置放在单于庭上,“徙浑仪、乐器于襄国”用来观测日影确定时刻和礼仪。还命工匠在建德殿将随石勒的征战的三十九个功臣画像雕刻墙壁上,以感念他们的功绩。
石勒不仅在城市建设上有着不凡的功绩,还致力发展襄国经济。319年,石勒在襄国称赵王,并发布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政策,重农桑,鼓励种植发展农业;禁奢侈,重制酿酒,躬俭丧礼,临终遗令“三日而葬……”低税赋,按户纳税,并“均百姓田租之半”,铸丰货钱统一货币,由于这些政策的执行,使后赵的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为了促进襄国城市的发展,还多次迁徙人口于襄国,据《石勒载记》记载,石勒时期多次移民于襄国,有:“因破东燕酸枣而还,徙降人二万余户于襄国”“ 徙平原乌丸展广、刘哆等部落三万余户于襄国”"击宁黑于东武阳,陷之,徙其众万余襄国”等数次的记载。
石勒重视佛教。晋怀帝永嘉四年,佛图澄来到中土洛阳,他本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不巧正遭逢刘曜作乱,不得已只能潜隐山林,以待局势安定。
永嘉六年(312年),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与他相会面。此后,佛图澄对于石勒多所辅导,石勒既称帝,事澄甚笃,有事必谘而后行。石勒死后,石虎即位,对佛图澄更加敬重,每当朝会时,“澄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众生皆起。”佛图澄既在后赵境内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凡八百九十三所。”其中在襄国建立了后赵官寺—中寺,也就是今天的开元寺前身。
太和元年(328年),石勒渡黄河大破前赵,生擒前赵主刘曜,并囚于襄国永丰小城内。至此石勒统一了中原,共辖24郡,29万户。太和三年(330年)二月,石勒称大赵天王,设立百官,行皇帝事,正式称帝,改元建平。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逝世,享年六十岁,谥号为明皇帝,庙号为高祖,安葬于高平陵。
石勒死后,石虎自居摄赵王,在襄国城内开始了新一番的城市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了观省台,又名观雀台。还营建了太武殿。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太武殿地基高二丈八尺, 东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文石铺贴,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璧,全用金银玉珠,穷极技巧。在殿下设有密室,还可以安置五百卫士。还在显阳殿后营造了灵风台九殿,选数万美女充斥其间。还在太武殿西建设了昆华殿,阁上辄开大窗,皆施以绛纱幌,豪华无比。
通过数十年的建设,经过石勒与石虎的经营,后赵的国土疆域占据了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地域。襄国建平大城内人口达70 余万众,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建平城之难
石虎死后,他的儿子石世即位。石世在位33天,石遵便杀石世自立为帝。不久,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冉闵率军入宫弑杀了石遵,又拥立石鉴为帝,并为冉闵所控制。
太宁二年(350年),冉闵废杀石鉴,改国号为卫,自立为帝,改石氏为李氏,改年号青龙。此年,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祗听说其兄石鉴被冉闵杀死,在襄国自立为帝,并起兵讨伐冉闵。
永宁二年(351年)二月,自去帝号,称赵王,以求获得前燕支持助讨冉闵。不久战败被部将刘显杀害,后赵政权灭亡。
据《后赵录》记载:石祗镇襄国。永和六年祗闻石鉴死,僭号于襄国。永宁二年(350年),闵功围襄国。《穆帝纪》,永和七年(351年),石祗打败冉闵于襄国,四月,刘显杀石祗,僭帝号于襄国。“
永和八年(352年),冉闵追刘显至襄国,刘显的大将曹伏驹开门纳冉闵。冉闵杀刘显及公卿已下百余人,并且焚烧了襄国宫室,随后迁襄国民众于邺城。
点个在看,传递文化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