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子道第二十九原文及白话文-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原文】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翻译】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人的小德。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人的中德。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人的大德。至于那志向根据礼义来安排,说话根据法度来措辞,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了;即使是舜,也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增益了。
【原文】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翻译】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古书上说:“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劳苦憔悴时能够不丧失对父母的恭敬,遭到灾祸患难时能够不丧失对父母应尽的道义,即使不幸地因为和父母不顺而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诗》云:“孝子之孝无穷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札;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翻译】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
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了诤谏之臣四个,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诤谏之臣三个,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诤谏之臣两个,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 ,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页无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仁人邪!”
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翻译】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
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是他脸色不温顺吧!古代的人有句话说:‘给我穿啊给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现在这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如果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
孔子又说:“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回到家中品德不修养,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
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
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翻译】
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给你去问问这件事。”
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不合礼。”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
【原文】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由!”
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语女。奋于
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翻译】
子路穿戴整齐后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这样衣冠楚楚的,为什么呢?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开始流出来的时候,源头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长江的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横渡过去了,这不是因为下游水大的缘故么?现在你衣服已经穿得很庄重,脸上又神气十足,那么天下将有谁肯规劝你呢?仲由!”
子路小步快走而出,换了衣服再进去,不外乎穿得很宽松的样子。孔子说:“记住!我告诉你。在说话方面趾高气扬的人夸夸其谈,在行动方面趾高气扬的人自我炫耀。从脸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会做的就说会做,不会的就说不会,这是行动的最高准则。说话合乎这要领就是明智,行动合乎这准则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里还有不足之处了呢?”
【原文】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翻译】
子路进来。孔子说:“仲由!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路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别人爱护自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人了。”
子贡进来。孔子说:“端木赐!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贡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了解别人,仁德的人能爱护别人。”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君子了。”
颜渊进来。孔子说:“颜回!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颜渊回答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贤明君子了。”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翻译】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君子,在他还没有得到职位时,就会为自己的抱负而感到高兴;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会为自己的政绩而感到高兴。因此有一辈子的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嘛,当他还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就担忧得不到;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怕失去它。因此有一辈子的忧虑,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仁本之义:《论语》二十章
(如何做人?怎么做人?做人的乐趣在哪里?)
王者之师:《孟子》十四章
(如何做好一个“仁义”的领导?怎么管理单位?领导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帝王之术:《荀子》三十二篇
(提醒:必须在荀卿庠读书会学习三年,荀子嫡系孙面授心法)
专家们:荀子思想评论(2017)
刘长明:荀子大一统思想探赜
刘志轩:对荀子漫议 小说《荀子》
焦子栋:
武林秘籍十二集:
(声明:以下秘籍修炼走火入魔,编辑概不负责。)
文王:周易
(以下台湾曾仕强视频讲周易。连山、归藏失传。)
老子:道德经
佛教:金刚经
李斯:谏逐客书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膑兵法三十篇
黄石公:素书
六韬·文韬
六韬·武韬
六韬·龙韬
六韬·虎韬
六韬·豹韬
六韬·犬韬
墨子
39章非儒(下) 40章经(上) 41章经(下) 42章经说(上)
43章经说(下) 44章大取 45章小取 46章耕柱 47章贵义
48章公孟 49章鲁问 50章公输 52章备城门 53章备高临
56章备梯 58章备水 61章备突 62章备穴 63章备蛾傅
刘长明沈大光墨学的千年深耕与马学的百年传播:
韩非子
庄子·内篇
庄子·外篇
庄子·杂篇
管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论衡》《春秋》《鬼谷子》《商君书》《尉缭子》《金瓶梅》《推背图》《素女经》《烧饼歌》《马前课》《梅花诗》《藏头诗》《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公孙龙子》《吕氏春秋》《二十四史》《乾坤万年歌》《黄蘖禅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