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贺《设备管理与维修》创刊40周年(完整版)
PART 01
科技绘蓝图,奋进新时代
庆贺《设备管理与维修》创刊40周年(1980—2020)社长 张卫宁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20年是《设备管理与维修》创刊40周年,应该说《设备管理与维修》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而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激活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行业社团陆续恢复活动。1979年11月,第二届全国设备维修学术年会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会间,经上级批准成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学会临时理事会,并由多位老同志一致建议,决定出版维修学会会刊。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支持下,维修学会及有关单位、各行业专家、企业积极分子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8月获得出版管理机关批准,《设备维修》于当年9月10日出版了第1期试刊,成为我国最早创办、公开发行的设备专业学术刊物,1989年第一期更名为《设备管理与维修》。
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马克思讲过“生产力里边当然包括科学在内”,由此,科技兴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识。而《设备管理与维修》正生逢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一个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时代。科技期刊则是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40年来,《设备管理与维修》以传播科技新知,推广先进经验,组织技术交流为己任,为企业掌握新技术,为设备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为基层技术人员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设备管理与维修》已成为众多读者的良师益友,也是技术人员科技成果和经验推广的主要平台。
万事开头难,杂志创刊初期举步维艰。听前辈们讲过,第一代办刊人,无论是年过花甲的老同志,还是中、青年编辑,都充满了工作激情和对这本刊物的热爱。那会儿全社会都有一股子要把损失的时间追回来的劲头。当时没有网络、计算机,发行、征稿需要信件和行业学会热心会员推广。与作者沟通需要信件往返六七天,打个长途要先打到长话局,等待要通对方再回过来。编辑们桌上常堆放着一摞摞信函,作者字迹潦草时,常要几个人围在一起猜字。年复一年,在作者爬过的“格子”上再来一遍,润色、提炼、规范,编辑注定是要默默的“为她人做嫁衣裳”。通过编辑的手,一篇篇合格、精彩的文章陆续出版,但上边没有他们的名字。
办刊头几年是亏损状态,为节俭,发行的同志从家里带来面粉在炉子上熬浆子糊信封。为尽快实现经济创收,1984年期刊申请了广告经营业务并被批准。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拉广告真是太难了,前辈讲过当年一件事:一个夏天,编辑部接到一个询问广告业务的电话,因没留下详细地址,编辑部同事们坐长途跑到密云县城找一天未果,疲惫地坐树下啃自带干粮充饥……。正是这些第一代办刊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从1984年开始,杂志才逐步扭亏为盈。1985年杂志发行达到5.6万份,受众多了,广告业务也越做越好。因发行量大,受众广,针对性强,发布的技术、产品广告,效果显著,不少广告客户至今仍然在本刊继续他们的宣传,期刊也多次被国家管理机构评为国家、市、区级广告经营先进单位。
《设备管理与维修》经历了试刊、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页码由48页、64页增加到96页、160页。这些数字变化过程是杂志40年间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当年创办《设备维修》的老同志有的已经辞世了,有的退休多年还在为期刊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其中一位,到90多岁还在一丝不苟的审稿。那一代办刊人扎实的工作为这本期刊积淀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把那代人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精神发扬下去。
随着互联网移动科技的发展,大江南北,通讯仅是分秒间的事,排版已由计算机完成,来稿也由纸质信函变成电子版文档。科技进步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印刷也比过去精美质高,形式质量,内容质量都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互联网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数字化新媒体在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介。走过40年历程,光荣已成历史。如果说《设备管理与维修》创刊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今天又将面临一次数字化转型的变革。网络科技剧变的今天,移动媒体多功能的实现,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思考传统媒介之外的传播新途径。媒体不仅仅是传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微信支付、支付宝等金融与网络的结合使得我们可以做更多的平台服务。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指导下,在卓众出版集团的领导下,期刊将尽快适应新形势,完成媒体融合,搭建多渠道科技成果传播平台,努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白驹过隙,40年的人生已到不惑之年,40年的期刊还任重道远。回顾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和自信;展望未来,我们继续栉风沐雨守初心,砥砺奋进担使命。
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向所有为杂志的创办、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专家们;向多年来支持、关注杂志的读者、作者、合作企业和同行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PART 02
新时代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几点思考
纪念《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创刊40周年
原机械工业部进口办公室主任 郑国伟
2020年是《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创刊40周年。40年来,从初期的艰难创刊到后来快速发展,一直是我十分关注的。由于我在原机械部生产司的工作关系,与《杂志》几代办刊人都有联系,经常交换意见。在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主任委员期间,还兼任《杂志》主编,为《杂志》的发展做了一些工作。我与《杂志》社的领导及有关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就新时代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说几点想法。
一、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质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组织好对各种设备尤其是对先进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技术状态和利用率,更好地为企业生产发展服,务。
就我熟悉的机械工业来说,需要区分不同类型企业提高工作质量。
第一类是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从设备的基础管理,首先是设备的档案管理到设备运行状态、运行过程的故障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根据生产任务负荷情况,及时调整设备使用。安徘好维护保养和采取不同类别的修理方式,实行预防性维修,以保证企业生产任务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顺利完成。
第二类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设备管理维修组织,按照生产任务情况(批大量、小批量或单个产品)安排好设备的使用,保证设备的有效利用。同时做好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对于利用率低的设备也要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第三类是外资企业。要根据外资来源国的习惯做法,采取相适应的设备管理维修制度。
《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要及时刊登企业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没备管理和维修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包括与各科室、生产车间、维修部门等建立联系制度。特别是与各生产车间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联系,包括设备故障和故障部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安排力量加以排除。
在一些城市或地方,社会上对设备维修改造专业化搞得好的,要与之建立信息网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或外委修理。对一些企业有同类设备并对维修有实际经验的,要建立信息联系。
目前对一些数控机床,高精度设备,许多制造厂巳建立远程控制系统,及时掌握设备运行、故障发生情况并能消除一般常发故障。有关企业要及时与设备制造厂取得联系,建立协作关系。
三、重视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生产任务的变化调整,企业现有的部分设备已不能适应生产工艺要求。需要对此类设备加以技术改造或更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多台机床连线联动,甚至组成自动化生产线,以加速设备更新。由于目前许多企业生产任务不足,资金困难,这些措施必需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才可采用。
我国政府在制造强国战略中提出的要发展十大产业和装备中,有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包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用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疗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目前这些装备正在相关企业研制开发或组织生产中。承担生产这些装备的企业,原有的设备一般都难以适应,需要加速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同时还要建立新的装备或生产线。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要努力加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以上三点供办刊的同志们在传播导向中予以参考,衷心祝愿《设备管理与维修》在新的挑战面前不畏困难,排除万难,争取更大进步。
PART 03
在科学的春天里——破土而出
PART 04
PART 05
有你,我们才精彩——走进企业
PART 06
PART 07
创新发展踏征程,继往开来谱新篇
PART 08
心与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