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络"有特色。
中医之“络"有特色。
中医之“络"为经络之络。
经者为血脉,筋脉,喻为主干。
络为血脉、筋脉枢纽之余实连结。也是关节、筋膜、骨膜等功能作用连络、连接、传承…
痹症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一般初、或早期者为营卫肌肤筋膜失和、不畅通,后、或久病者为精血瘀毒滞阻凝结。
大活络丸:祛风,舒筋,活络,除湿。
过期了的大活络丸,失去一些光泽,较干硬,少油滋,少芳香气味…
百日养生集锦 让你终生受益
传授并保证学员掌握如下功法和知识:
1.经络拍打法:人体有12条经络,加上任脉(身前正中线)督脉(身后正中线),合称14经脉。经脉不通是百病之源,经脉通畅则百病不生。现代医学也证明,经络附近肌肉里如蛛网般分布的毛细血管,在静止状态下仅开通7%,而在拍打振动状态下则几乎全部开通。
2.关节筋脉松柔法:人老腿先老,其实是腿的双膝关节先老,然而何止双膝关节,双肩关节、双胯关节、双肘关节、双腕关节、双踝关节都一起衰老。如果对这12关节进行松柔,就可防止衰老,已经衰老的可以恢复年轻。关节与筋紧密关联,常言道:打断骨头连着筋。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骼,关节衰老常伴随着筋脉疲劳,筋脉疲劳又加速关节衰老,所以松柔关节与松柔筋脉同时进行。松柔的方法是特定的肢体动作。
3.四步呼吸法:呼吸氧气比吃饭更重要,但是,饭量减少你会以为是病,而呼吸量的减少你却不知不觉。都市里的人们,呼吸短而浅,很普遍。纵观一生,呼吸氧气的量的多少与寿命的长短呈正相关。四步呼吸法就是四步一呼、四步一吸,把短而浅的呼吸变成长而深的呼吸。平地步行亦可训练,但登山过程中训练得最好。
4.脊椎康复太极操:各种脊椎疾患司空见惯,按摩管一时,手术怕风险,不如练习脊椎康复太极操。脊椎与督脉重合,脊椎有疾患则督脉不通,督脉通畅则脊椎无恙。脊椎康复太极操是综合太极拳各个门派的精髓而创,可通督脉,可去脊椎疾患。
5.静修:身体静止容易,心理静止难,但是在特定曲谱的音乐环境下,在催眠式语言的引导下,很容易进入心理静止状态。现代医学证明,在身体和心理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人体的免疫力最强。这也是坐禅养生的原理。
6.桩功:桩功就是站桩,是各种武术的基本功,要求沉肩、坠肘、松胯、膝部微微弯曲,上身则要含胸拔背,使会阴穴(肛门与生殖器之间的凹陷处)与百会穴(头顶处)呈一条直线。
7.提肛:含胸拔背,舌抵上齿龈,集中意念于会阴穴,随呼吸一提(紧)一放(松),提肛时使暗劲尽可能往上往里缩,如尿急强忍。连续提肛不要超过二十下,多了,会导致颅顶不适。一日可分阶段练习。
8.从头到脚锻炼法:十指敲击头部、梳理头发。手搓面。叩齿。仰头低头。伸展、按摩颈部。按摩缺盆穴(锁骨上窝中央)。张开双臂左右转。做扩胸运动(既增加肺活量,又运动背部的膏肓穴,可防病入膏肓)。双臂上举(如伸懒腰)。五指弯曲如虎爪状相互敲击。四指包拇指紧握拳。空掌拍腿。盘腿打坐。弓步拉伸。这些锻炼法可以激活全身大多经络和穴位。
9.养生太极拳:太极拳有多个门派,养生太极拳不重技击,而重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提升气质。
10.易筋经:此功法随着金庸武侠小说热而广为人知,但仅知其名,不知其功,以为高深,其实容易学会。
11.八段锦:古代流传下来的气功功法,八个套路,身姿如锦缎般柔软,故名。练完八个套路,仅需八分钟,易学。
12.六字诀:古代流传下来的吐纳(呼吸)养生功法,通过六个字的发音口型,吐气纳气。这六个字是:嘘、呵、呼、嘶、吹、嘻。配合以全身姿势和喉舌力度。
13.精气神养生知识:按摩下丹田、命门穴以养精,慢呼吸以养气,按摩百会穴、膻中穴、下丹田、劳宫穴、涌泉穴以养神。
14.情志养生知识:怒伤肝,喜(狂喜)伤心,思(用脑过度)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心理需要自我调节。
15.五行性格养生知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代把人的性格也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的性格易患的疾病亦不同,应针对自己的性格来养生防病。
16.顺时膳食养生知识:按中医养生理论,到什么季节,吃什么食物,并按食材之性进行烹调。
张亚平复脉宣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顽痹”等范畴,是以周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并累及多个系统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因禀赋不足、肾虚血瘀、体倦伤脾、营卫逆乱逆于筋脉骨骼、肢体不和所致。顽痹之疾,病因复杂,究其病理改变,主要在于滑膜与血管的增生增殖改变。筋脉分属于肝、心。滑膜属筋,其与血管之异生,当责心、肝之脏功能偏亢之故。治病之要诀,当明平和之要诀。病本为筋脉之功能失和上亢之故。标为关节肿痛、寒热错杂、痰血交阻。着重于心、肝功能调节,“复脉”与宣痹为之要则,以之拟定治疗顽痹经验方——复脉宣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为显著。
4.4 轻症及关节局部症状的处理 顽痹症状较轻者,少用药即能控制,宜用本方长期坚持服用,以待疗效巩固6个月后再行缓撤药物,如遇关节肿胀仅内服药物难以消肿止痛或肠胃不耐药物者,可酌予局部穴位封闭注射,每周1次,2次即可,不宜多次。配合药物治疗。使关节局部免疫环境与整体协调一致,亦使宣痹复脉之法调整筋脉失和。
中医认识“老寒腿”
“老寒腿”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阐述了人体受寒后,营卫痹阻不痛,肢末失去荣养而出现麻木,疼痛的中医机理
《素问.痹论篇》又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分别论述了老寒腿(痹症)于下肢肢体各部位的症状及体征:如肢体沉重乏力(骨痹),关节屈伸不利(筋痹),肌肉麻木不仁(肉痹)、皮肤畏寒怕冷(皮痹)、血脉阻滞不通(脉痹)等症状及体征。
“老寒腿”是怎么得的?
腰腿痛在古代称为“痹证”,痹是闭塞不通的意思,是指经脉、血脉闭塞不通了,有句话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所有疼痛证总的病机。
形成痹病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外感风寒湿邪,二是机体抵抗力下降, 而老寒腿属于“ 痹病” 中的“ 寒痹”。
寒
寒表现为阳虚生内寒,内寒更容易招致外寒,寒性收引,出现怕冷、肢体拘挛不适、抽筋、发凉、疼痛等症状;老寒腿患者受外寒侵袭,必有源头。部分患者多有下肢受寒的痛苦经历,如涉水、淋雨、受寒、着风,久吹空调等因素,询问病史,最具特点的就是患者都能回忆起比较刻骨铭心的受寒经历,后续都未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此类患者多以怕冷,发凉,疼痛较剧烈为主要表现。
虚
从临床来看,本病既有寒的因素,又有虚的因素,更有淤的因素。
虚表现为气血两虚,肝血虚或脾肾阳虚。因为脾主肌肉四肢,肝主筋脉,肾主骨,这些脏腑功能不好,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机体就会相应出现筋脉、肌肉、关节、骨头的病变;而部分患者因虚而受寒,祖国医学称之为“虚邪贼风”,多为女性生理期、产后、久病、大病后体虚而受寒,多无明显的感寒经历及痛苦体验,初起症状不显著,此类患者多以局部畏寒,发凉,麻木,关节酸痛肿胀,严重者出现肢体萎软乏力,而无明显剧烈疼痛。
淤
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容易招致寒邪的侵袭,而寒邪侵袭人体的经络,脉络凝涩,气血不通,形成淤血阻滞,不通则痛,逢寒加重,可以说是除了以上两种因素外,经脉淤阻是老寒腿又一重要的发病因素。淤表现为脉道不通,血液循环不好,出现下肢肿胀、肤色暗、疼痛等症状。
黄帝内经谈老寒腿
关于痹证,《黄帝内经》中有专门的一章叫《痹论》篇,《痹论》开篇,黄帝问医生岐伯:痹证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人受到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就会产生身体、腰腿疼痛。
风、寒、湿三种邪气
风的特点是来去不定,无处不到,在八卦中称为巽卦,巽的意思是无处不到。风邪伤人导致的腰腿痛称为“行痹”,疼痛部位游走不定。
再谈湿邪,湿邪是一种含水的气溶胶状态,譬如雾或霾就是湿邪,特点是重浊、黏滞、趋下,最易伤阳气;湿邪伤人导致的腰腿痛称为“着痹”,症状特点为腰腿酸重,麻木不仁。
最后的主角是寒邪,寒邪伤人的特点是疼痛,因此寒邪导致的腰腿痛我们称为“痛痹”,为什么寒邪伤人使人产生疼痛的感觉呢?
这与寒邪的特性有关:
第一,冬天是寒邪最盛的季节,所以,老寒腿冬天加重;
第二,寒性凝滞,水遇寒则结冰,人的血液也同此理,中医说血“遇寒则凝,遇热则行,见黑则止”,即寒邪加重血瘀,温热促进血液循环,黑色药物止血作用较好,治疗出血病时往往将中药炒黑;
第三,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它不仅使血脉不通,还使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进一步增加疼痛。
如何治疗老寒腿——寒痹益温
治疗这类老寒腿,《内经》总的原则是“寒痹益温”,即用温通的药物来祛除寒邪,从临床实际来看,需要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基础上,佐以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品。
可用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加上温阳药物如附子、肉桂、细辛,再加上补肾药物如仙茅、仙灵脾、怀牛膝、巴戟天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学会三招远离老寒腿
无烟艾灸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患侧鹤顶、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距离穴位2~3 厘米,以能耐受艾灸器的热量为度,每穴约15 分钟,每天一次即可。
取穴方法:鹤顶就在膝盖上缘中点的位置;内、外膝眼在膝盖下缘两侧,伸腿时是两个突起,屈腿时是两个小窝;足三里在膝盖下四横指的位置。
自我按摩法——温阳、活血、通经
五指并拢,全掌紧贴皮肤,稍用力施压,沿直线往返快速擦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 次,感觉有热量徐徐进入体内,可根据自己的患病部位选择擦动的部位,大腿、小腿或膝盖,每个部位约1~2 分钟。为了预防擦破皮肤,自己在家里可以先涂点爽身粉。这个方法也可以在泡脚时同时进行。
泡脚
俗话说,“寒从足下生,下肢暖,全身益”。对于老寒腿患者而言,平时不妨多用热水泡脚。人体的12条经络有6 条发源于脚底,泡脚可起到刺激经络运行的效果。气血充足、血流通畅,寒湿之邪无处藏身,腿自然也就无忧了。
泡脚时可以在水里加些祛寒的药物,艾叶有温通经络的作用,祛湿排寒效果最好,能除五脏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脉,调关节。
先用开水把艾叶包泡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入热水,水以盖过脚踝为好,泡上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冒汗为宜。因为,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
艾叶泡脚:祛邪散寒,活血通络。生姜大枣大小一块,红花一小把,生姜剁碎,和红花一起煮10分钟左右,晾到适宜温度(40~50 度)进行泡脚,一般泡20~30 分钟即可,泡脚过程中可加白开水调试水温,或用恒温容器进行泡脚。
花椒艾叶水治疗“老寒腿”
许多老人每逢到了冬季时“老寒腿”的患疾就会复发,不仅会疼痛难忍,而且也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我父亲(92岁时去世)在世的时候,也患有“老寒腿”的病症,后我的一位中医朋友介绍他用“花椒艾叶水”方来泡脚。以后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我父亲因采用此方来泡脚,结果其“老寒腿”就基本不复发了。
“花椒艾叶水”的配方为:花椒20克、艾叶碎片50克、老陈醋100毫升和食盐5克。
将花椒和艾叶碎片加水1000毫升煮开后再用文火煮20分钟后倒入脚盆中,再将老陈醋和食盐倒入脚盆中,然后略微搅合几下即成为泡脚药水。
人先将双脚在脚盆上进行熏脚,待水温适合泡脚时便可泡脚。在泡脚之前,先将脚巾浸泡在药水中片刻后拿出并拧干,热敷在双膝上后再泡脚。
泡脚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一旦水温下降时可及时地添加些热水。每天临睡前一小时泡脚,一天一次,最好是坚持天天泡脚。凡有皮肤过敏或者患有皮肤病的老人慎用此方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