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五行志下下(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这些日食现象串连起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真正是否有关则在其次。“岁、时、日、月、星、辰”谓六物,长知识了。请看《<汉书>研读》第132章。

志·五行志下下(三)

楚灵王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四月甲辰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和刘向认为,先前楚灵王弑君后自立为王,会盟诸侯,扣押徐子,灭掉赖国,后来陈国公子招杀掉本国的世子,楚国以此为借口将其灭掉,随后又灭掉蔡国,接着楚灵王被人弑杀。刘歆认为,二月是鲁国和卫国的分月。

《书传》中说,晋侯询问大夫伯瑕说:“哪个国家要遭遇日食呢?”伯瑕回答说:“鲁国和国卫交恶,卫国大鲁国小。”晋侯再问:“那会发生什么事呢?”伯瑕说:“日食要离开卫地前往鲁地,卫国会有灾,难道会是卫国国君吗?鲁国将要损失上卿。”这年八月卫襄公去世,十一月鲁国季孙宿去世。

晋侯对伯瑕说:“我所询问的日食灵验了,这事是常理吗?”伯瑕回答说:“这事并非常理。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物不同类,官职也没有定则,同一件事情往往结果不同,怎么会是常理呢?《诗经》中说:'或宴宴居息,或尽悴事国。’其最终结果截然不同。”晋侯追问:“什么是六物呢?”伯瑕回答说:“岁、时、日、月、星、辰,这就是六物。”晋侯又问:“什么是辰呢?”伯瑕回答说:“日月相会是辰。”晋侯说道:“《诗经》中所说的'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这是什么原因呢?”伯瑕回答说:“这里说的不施行善政的结果。国家没有大政方针,不使用良善之人,就会遭遇到日月灾害。所以为政不能不小心谨慎,务必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择人,二是因民,三是从时。”

这是推演日食占卜循环往复的要领所在。《易经》中说:“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所以圣人才对此非常重视,记载在三经中。在《易经》中,则是“丰卦”中的“震卦”:“丰其沛,日中见昧,折其右肱,无咎。”在《诗经》中的《十月之交》中,就写明如果上至卿士、司徒,下至趣马、师氏,都不是真正有才的人,这与折断右肱相同,符合以上三方面的选项,表明日食出现的根源是小人压制君子、阴侵犯阳。

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六月丁巳朔日,日有食之”。刘歆认为,三月是鲁国和卫国的分月。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六月甲戌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这时星宿在毕宿,这是晋国的征象。晋厉公诛杀掉四名大夫,失掉民众之心,因此被弑杀。从后再也没人敢责备大夫了,六卿结党营私,掌握了晋国政权,国君反而要侍奉他们。日食一再发生,因为这事发生在春秋之后,所以经上没有记载。

在《左氏传》中,季平子说:“只有在正月朔日,阴气不发作才有日食,于是天子就举办盛大宴会,命人在社庙中击鼓,诸侯用缯帛祭祀土神,朝廷也要击鼓,这是为表示敬意。其余时间则不是这样。”太史官说:“在这个月中,刚过了春分还未到夏至,日、月、星三辰都有灾,百官要素服,国君不能举行盛宴,并且要躲避一段时间后再奏乐击鼓,用缯帛告神祈福,史官用言辞,啬夫疾驰,庶人逃走,这是因为这月朔日有食。正当夏四月,就是夏季第一个月。”

其解释是:“正月是周朝的六月,夏历四月是正阳纯乾的月份。阴气是阴爻,冬至时阳爻是开始,所以说是恢复。到建巳月是纯乾干,没有阴爻,这就是阴侵犯阳,会有重灾,所以击鼓作乐并用缯帛祭祀,这是求阴之礼。降物即素服,不举盛宴就是免掉作乐。躲避一段时间,避开正堂,是要等待移灾后恢复活动。啬夫是掌钱财的官吏,庶人是服劳役的人。刘歆认为,六月二日鲁国和赵国的分日。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七月壬午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周景王年老,刘子和单子专权,蔡侯朱骄横,君臣之间出现不睦的征象。后来蔡侯朱果然出逃,刘子和单子拥立猛为王。刘歆认为,五月二日是鲁国和赵国的分日。

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星宿在心宿,这是周天子的征象。后来尹氏拥立子朝为王,周敬王逃到狄泉居住。刘歆认为,十月是楚国和郑国的分日。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五月乙未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星宿在胃宿,这是鲁国的征象,后来鲁昭公被季氏驱逐。刘向认为,从公元前529年到这年,十年时间上天告诫了七次,但国君仍然不醒悟。后来楚军诱杀戎蛮王,晋国灭掉陆浑戎,强盗杀掉卫侯的哥哥,蔡国和莒国国君都先后出逃,吴国灭掉巢国,公子光杀掉吴王僚,宋国三名大臣据守城池背叛国君,其他都像董仲舒所说。刘歆认为,二日是鲁国和赵国的分日。

这月斗宿在建辰。《左氏传》中记载梓慎说:“将要发生大水。”昭子反驳说:“这是旱情。太阳过了春分后阳气仍然不胜,胜出后必须十分旺盛,这样怎能不旱呢!阳气不胜,难道是在逐渐积聚吗?”这年秋天大雩,证明是大旱。冬至夏至春分,这几天有日食不会成灾,因为日月运行,春分秋分日夜上等,所以同道;冬至短夏至长,所以相互经过。相过同道日食轻,不会出现大灾,只是水旱灾害罢了。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星宿在心宿,这是周天子的征象。这时,周王室势力微弱,后来诸侯果然相继为周朝修筑都城,宋国大夫中几没有尊奉天子之心,认为应当按照国家大小分摊筑城工程量。刘向认为,这时吴国灭掉徐国,蔡国灭掉沈国,楚军包围蔡国,吴军击败楚军后占领郢都,楚昭王出逃。刘歆认为,二日是宋国和燕国的分日。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三月辛亥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和刘向认为,后来郑国灭掉许国,鲁国阳虎作乱,偷盗走宝玉大弓,季桓子辞退孔子,宋国三名大臣继续据守城池背叛国君。刘歆认为,正月二日是燕国和赵国的分日。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和刘向认为,后来晋国三名大夫据守城池背叛国君,薛国大夫弑杀国君,楚军灭顿国和胡国,越军击败吴军,卫国大夫驱逐国君世子。刘歆认为,十二月二日是楚国和郑国的分日。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八月庚辰朔日,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星宿在柳宿,象征着周王室彻底败坏,夷狄将要入主诸夏。第二年,中原诸侯果然跟随楚军包围蔡国,蔡侯惊恐,迁都到州来。晋国人扣押戎蛮子后送到楚国,以楚国作为京师。刘向认为,强盗杀掉蔡侯,齐国陈乞弑杀国君后拥立阳生为君,孔子不被任用。刘歆认为,六月是晋国和赵国的分月。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五月庚申朔日,日有食之”,这次日食发生在获得麒麟之后。刘歆认为,三月二日是齐国和卫国的分日。

以上春秋共计12公,242年,出现日食36次。《谷梁传》认为,朔日日食26次,晦日日食7次,夜食2次,两天的日食1次。《公羊传》认为,朔日日食27次,两天的日食7次,晦日日食2次。《左氏传》认为,朔日日食16次,两天的日食18次,没有记载的日食2次。

日偏食

黄其军

作于2021年7月15日(古历辛丑年六月初六)

(0)

相关推荐

  • 晋国超级家族有二:一为赵氏一为郤氏,郤氏结局比赵氏还惨

    春秋之初,晋国爆发了一场持续七十年的内战,曲沃的公族分支取代翼城的大宗,史称"曲沃代翼",这是春秋礼崩乐坏的初始标志.以小宗篡夺大宗后,晋国国君担心其他公族效仿,于是开始" ...

  •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11

    善言灾异的思想家:董仲舒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因此人们对他的研究就只注意其思想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其实他也是个星象家.<史记·儒林列传>说他"以<春秋 ...

  • 历史上少见:春秋时期吴国在强盛期直接灭亡

    吴国阖闾在位时期,任用孙武和伍子胥为将相,吴国进一步强盛,攻破了强大楚国的都城,后又逼迫楚国迁都.不久之后,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战斗中受伤而死.太子夫差继位,他也就是吴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吴王夫差.吴王夫差 ...

  • 齐国八次内乱的后四次内乱,最后一次田氏完全控制政权

    齐国历代国君传承过程中,发生过八次国君更替的内乱,前四次内乱在上一篇文章中已介绍,本文介绍后四次内乱.(本文是<齐太公世家>的第三篇文章.) 一.姜氏齐国的国君传承谱系 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 ...

  • 志·五行志上(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中上(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中下(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下上(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下下(一)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下下(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下下(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下下(六)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五行志下下(七)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