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华夏幅员辽阔,冷兵器时代又没有飞机大炮导弹可以威慑偏远地区,因此一旦中央失去武力威慑,便往往再难以对地方形成稳定的控制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周宣王南征,丧失了天子六师和成周八师,周王室的威慑力便一落千丈,诸侯权力开始扩大,直接把西周王朝变成了春秋战国。

大秦帝国在丢失咸阳以前,各地秦朝官吏还依靠郡县城池对起义军层层阻击,一旦咸阳的中央军团被刘邦打败,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唐帝国的中央军团在安史之乱中被打败,藩镇随之崛起,尽管后来多次重新组建神策军等中央军,却仍旧只能依靠地方相互矛盾而苟延残喘,对藩镇之乱毫无招架之力。

就连清朝末年,当中央军八旗和蒙古骑兵丧失战斗力以后,各地督抚也开始闹东南互保,不怎么听从中央的号令。

然而,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却是一个例外。

公元1449年,正统14年,明英宗带着20万京军御驾亲征,却被也先打败,京军主力尽丧,明英宗被俘。

然而,大明王朝却没有垮台,在北京的宗室和大臣又推举出了一个新的皇帝,于谦也拿着鸡毛当令箭,迅速组织了防御力量,在北京城下把也先打回去了。

京军主力尽丧,皇帝被俘,按说中央已经无力约束地方了,为何地方上下还要听中央的号令,乖乖地出兵出粮保卫北京呢?

01

保证中央控制力的第一项重要制度是卫所制度,特别是卫所制度中的军户世袭。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发明的一种驻兵制度,其实算是从府兵制度之上发展而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在全国重要的水陆要冲建立军卫,卫下设所,各统兵数千至万余不等。

卫所里的将军和士兵,财政来源是划给他们的屯田,战时军饷也是由中央划给,不依赖地方财政供给,跟地方上没有经济关系,这就基本杜绝了地方染指军权的可能性。

同时,负责卫所的将官并不能指挥卫所的士兵,他承接兵部的指令,负责军队平时的驻扎、训练等日常事务,战时出征需靠中央委派的将领,战争结束兵归卫所将还朝,这样一来地方卫所军官也无法擅权了。

这就是所谓的,将无专兵,兵无私将。

当然了,将官和出征的将军手中仍然有一定权力,仍然有可能形成固定关系,但明朝军制中还有一个大招-军户世袭。

在建立卫所时,朝廷还规定,军户世袭承担兵役,你爹是当兵的,到你也就当兵的。比如,后来的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都是朱元璋时期开始世袭的卫所军官。

这个一点都不人性化的制度,为啥就能防止地方或将官染指军权了呢?

很简单,因为你没啥把柄在他手上,所以他也就很难控制你。

在藩镇盛行的时代,军队大多是募兵制,将官对士兵有着很大的生杀予夺大权,因此也很容易就建立起了私人依附关系。

而在明朝,军户们都是世袭的,你爹是当兵的,你长大后也就当兵,将官们并没有资格和权力剥夺你的这项权力和义务。

既然你吃国家的粮,继承父亲的爵位,那么你也就不会与将军建立私人依附关系,在朝廷和将军二选一的话,傻子都知道听朝廷的才有饭吃。

所以,通过卫所这个大招,明朝中央基本杜绝了将军们割据自雄的可能性。

02

那么,有人说了,这样一来,军队全归中央管辖,地方上一点军队都没有了,要是出个啥治安事件什么的咋办呢?

当然了,明朝地方也不是毫无武力威慑,也设置了地方军政管理机构-都指挥使司,来管理地方军政,但同样毫无脱离中央掌控的可能性。

因为都指挥使司手中虽有军权,却无财权。

明朝制度规定,每个行省分为三个互不统属的衙门,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和军政,三司之间相互不统属,分别对中央六部负责。

于是,财权掌握在布政使手中,但布政使手中有钱无兵;而都指挥使手中有兵,却没钱,没钱就没法让士兵完全听命于你。

所以,这俩相互掣肘,谁也不能单独行事。当中央命令上交税收时,布政使手中无兵,只能乖乖上交,中央命令都指挥使带兵勤王时,都指挥使手中无饷,也只能乖乖奉命。

那么有人说,这俩一联合不就好了吗?的确,后来的总督就是这么回事,总督是三司的集体领导,管理地方军政,但明朝的总督都是临时委派,根本没有时间形成稳固的地方势力,直到清朝后期形成固定制度,总督才渐渐成了气候。

小结一下,军户世袭断绝了士兵和将军的依附关系,而地方三司断绝了军权和财权合一的地方长官出现。

即使中央没了京营,但有钱有军户,中央很快就又可以招募一批军队;而地方长官翅膀都不够硬,只能乖乖听从中央的指令。

文/子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