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春的赞歌,陶冷月绘《春山鸣泉》
陶冷月是近代著名山水画家,他学贯中西,赋予山水画新的面貌。
这幅《春山鸣泉》是他年近50时的作品,属于精品画作。陶冷月对清初四王作品有过深入研究,《春山鸣泉》带有正统派风格。
他用小青绿技法描绘了春回大地,文人游春的优雅场景。
陶冷月在创作中尝试融合透视,画中山水安排得当。他采用传统山水画构图平远法和高远法勾画作品。
平远法,可以让画面空间逐渐过渡,显得真切自然。
高远法,从下向上仰望高山,赋予作品壮美气势。再加上焦点透视,各处景致近大远小,看上去真切自然。
陶冷月 春山鸣泉
有人评价过陶冷月的这种画风,作品神韵继承传统,细节特征借鉴西方绘画手法。陶冷月40到50岁这十年是他创作高峰期,他的代表作基本上都创作于这个阶段。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中断国画创作,靠画暖水瓶瓶身谋生。
之所以称陶冷月的山水画为“新式国画”,主要有三点原因,可以结合这幅《春山鸣泉》探讨一下。
第一,传统山水画没有光影概念,陶冷月勾画山石边缘的时候,用色较重。不要小看这个细节,颜色的细微变化,让整幅作品有了光感。
太阳照射大山的时候,阳光会勾画出山的轮廓。陶冷月用国画技法,表现出这一特征。
陶冷月 春山鸣泉 局部
第二,陶冷月在创作中追求真实感。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强调写实精神,后来随着文人墨戏的兴起,画家越来越看重笔墨情趣,忽视了作品的真实感。
陶冷月青年时,艺术界提出了“美术革新”的口号,画写实山水成了创新的方向。陶冷月在创作中重视肌理与结构,这相当于他把技法在画中的占比大大提高。
第三,虽然陶冷月在创作中有摹古仿古的痕迹,但他更看重作品的“独特性”。
由于古代画家放弃了对写生的追求,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只会机械地拼凑,缺乏对景写生的创作能力。陶冷月跳出传统画派的限制,摆脱呆板临仿古人的陋习。
陶冷月 春山鸣泉 局部
陶冷月在融合中西的时候,显得有些谨慎,这和时代背景有关。有人提出“美术革新”的时候,就有人表示反对。
甚至在美术院校中,教授国画的老师也分属两派,常常开展辩论。这种辩论一度扩大到人身攻击的程度,导致持有不同艺术理念的画家割席绝交。
陶冷月没有参与语言上的争论,他用作品表达传统和革新之间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为补充。
基于这个原因,他用青绿技法,融合光影透视,画出传统而又别致的佳作。
陶冷月 春山鸣泉 局部
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陶冷月的作品特别受市场欢迎。据说他画一幅扇面,润格10元,远超同时代的画家。
这说明,人们接受了他这种融合中西的艺术理念,接受了他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