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3 | 要感谢贫穷吗?
要感谢贫穷吗
当年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生王心仪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她在文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这名女孩子去参军了,成为一名海军士兵,再一次出现成为热播人物。
王心仪当年的文章带来一些争论:贫穷是否值得感谢,贫穷是否需要感谢。她说“土气的穿着遭到人们的白眼”、“贫穷刺伤了我的自尊”,但后来发现这些大可不必。“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你的外表和穿着;无法看到内心的自我,不睬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做给他人看的”。从王心怡对贫穷的认识历程来看,看得出她是强者——一个内心强大的女性,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逃避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也只有知难而上的人才能成为强者。从表面上看,王心仪加深对贫穷的认识,而实际上她是加深了对生活和自身认识。贫穷主要体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匮乏,而物质和精神这面镜子,从中折射出的是一个人对待生活和对待自己的态度,而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改变从观念的改变开始,从如何对待生活开始。从这个角度看,贫穷和富裕都不是根本原因,而对待贫穷或富裕的态度或心态才是决定人生的关键。
有网友支持王心仪的看法:“正是这种只以物质为标准的价值观,这种对贫穷的鄙夷与冷嘲热讽,才使社会上形成不健康的舆论氛围,似乎贫穷是多么可耻,甚至贫穷的人多么没有尊严!也正是这种价值观,促使人们难以正视贫穷,远离艰难困苦,一味贪图享受,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奋斗。”这位网友为王心怡点赞,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一些人:“你们的格局,远没有这个小姑娘大!”
也有网友不认可王心仪的看法:“那些挣扎出贫穷泥淖的人,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那些让他/她在贫穷环境中还能奋发向上挑战贫穷的力量,包括个人和家庭的,还有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个人,不应放弃努力。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要给穷人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机会。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劝导人们去感谢贫穷,而是竭力克服家庭背景对于孩子成功的顽固影响。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如果不能克服这种顽固的影响,社会阶层就会更加固化。阶层更加固化的社会中,贫穷的家庭更难看到希望——就算感谢贫穷,也改变不了深陷贫困泥沼的宿命。”所以同样是来自贫穷家庭的林万东,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考上了清华大学,他说:我不感谢贫穷,但我要感谢我的母亲。
更多网友对王心仪持肯定的态度,因为王心仪带给我们的是让人奋发有为的正能量:“值得庆幸的是,贫困中没有迷失自我的王心仪,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未来难免仍有诸多不期而遇的困难,但那一份乐观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成长的礼物。”其实,对于大部分贫家子弟来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一条不变的真理是:梦想成真,最终靠的还是每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
我们再回到《了凡四训》的第一段:“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了凡童年的艰辛可想而知,当然家庭的贫穷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悟道,反而可以成为悟道的重要契机。贫穷意味着是弱小,如果你不努力、不奋斗,上天如何救你呢?所谓天助自助者,天代表种种机缘,自助者代表自强,所以了凡人生出现了诸多贵人相助,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不过我有一些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需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才有机会立足社会的人,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珍惜读书的机会,并不珍惜父母血汗换来的金钱,而是更加放纵自我。一开始让我有点郁闷:家庭条件既然不好,为什么不努力呢?因为我本身的家庭也不好,是经历了饥饿的人(当然和父辈以及很多人相比,还是不值一提),所以我比很多人更加努力,所以才勉强在这个城市立足。对于那些不明白贫穷的学生来说,我的解析是他们还没有到明白的点,或许到了某个时间节点,他们才能够明白,当然希望不要太迟。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待贫穷或者富裕,对待穷人或者富人,都应该有感恩的心。因为这都是我们经历的真实的生活,也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明白:贫穷不一定能够让人奋起,不一定能够让人强大,实现先苦后甜的是德,因为有德才有能量,才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命运的能量,积德便是积累能量。了凡之所以能够改变他的命运,其实根本一条就是他明白了,只有通过积德行善,才能凝聚改变人生的力量。一个人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要替他人着想,越是要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
所以,一个人不一定需要感谢贫穷,但一定要感谢在贫穷时期遇到的每一个人,尤其是父母和家人,因为感恩本身就是积德。唯有不断积德,才有超越贫穷、超越自己的机会。
但愿世人时时怀感恩之心,谦卑、祥和、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一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