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脉诀

此实为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的“脉法篇”,在该书之最末,该书卷帙浩繁,又缺乏贯通全书的目录,学人遂难以窥见,而金钵盂暗沉海底矣!故特从中辑出,供同好研学之用。

彭子对古中医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大有返璞归真的味道,从繁归约,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令人耳目一新。其脉学同样也多有创新,别具新意,均为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真见,而非抄袭枯燥的教条。就像其全书的特色一样,其脉诀同样是师法古人,又绝不泥古;别具心得,绝不人云亦云;提纲挈领,删繁就简;使人容易明白并切入。

又如,“看脉”与“听脉”之说,实为脉诊关键中之大关键。君不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乎!
彭子曰:“当谓学医甚难,诊脉甚易,病太多,书太多,谈空理,故难也。”信然!

%%%%%%%%%%%%%

脉法篇目录

枯润二脉
虚实二脉
微弱二脉
松紧二脉
滑涩二脉
弦缓二脉
濡细二脉
大小二脉
芤革硬软四脉
浮沉迟数四脉
结促动代四脉
洪伏二脉
躁驶二脉
平人脉
真脏脉
指法脉位
诊脉先分辨脉的大体
处方用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决断
处方用药要自己立法脉法原理

导言

当谓读书不易,治病不难,书只言理,病则凭脉,理是活动的,脉是实在的,唯其是实在的,可以再三审查,反复推求,以得着实在之解决。所以去治病不难也,而人往往得不着实在的解决者,学脉的方法不善也。学脉之法,一曰脉位,一曰指法,一曰脉象,一曰脉理,明白脉位与指法,然后能捐除自的成见,看清脉来的真象,脉象脉理,必须于普通学法之中,有系统以贯之,然后无繁难之苦,然后有运用之药,此篇,脉支较善之法也。
编者

枯润二脉
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

润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润脉无论何病,慎用凉润药,枯脉无论何病,忌用热燥药,认明枯润二脉,处方用药,便少错误。

微弱二脉【高论!】
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温补宜急图;
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阴液枯,清润法当守。

此二脉,脉体皆少,一者宜补气补阳,一者补液补阴,最易含糊,须以轻按重按之间,寻出证据以为用药之本,病人的体质不是阴虚,便是阳虚,故诊脉先以枯润微弱,分别阴虚阳虚,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来概属虚脉之称,而以阴虚阳虚置之不辨,遗误后学不少,故以脉法起首,郑重言之。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用附子。营卫病,脉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润二脉别阴虚阳虚,弱微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又须审查两尺,左尺较右尺少为水虚,右尺较左尺少为火虚,据两尺为判断之中判断,用药更少误差。总之脉法的阴虚阳虚,认识无差,然后能识一切疾病之阴虚阳虚,然后能判断一切医书所说疾病之阴虚阳虚,此要决也。

虚实二脉
实脉中沉盛,满指成分厚,久按总有力,攻下须研究。

此为阳实、气实、热实、胃家实。可用攻下之实脉,脉之成分厚而不薄,满指有力,中沉两部,久按不衰,此为完全的实脉。所谓完全实脉,中土实则全体皆实也,攻下胃实,不可冒味,须有法度,应当研究,详古方上篇大承气汤中。此外则伏而有力,脉细有力,软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实意。但只腠理热实,只宜清润疏通之法,无有下法。完全实脉,脉来迟缓,因中土实则热实,热实则脉来不数也。病有名五实证者,脉完全实,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须攻下与发汗并施,此证少有。凡诊实脉,须兼腹诊,以手按大肠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肠中有当下之燥屎,此脉有小而实者,如兼现虚证,当用补气补血之药,辅助下药缓缓下之,如温病篇之黄龙汤法是也。
虚脉松而大,气血与阳虚,阴虚液虚者。脉与松大殊。
松,有成分不足向外发散之象,大而松为气虚、血虚、阳虚,乃对上项厚而有力之实脉而言。其实除厚而有力之实脉外,多是虚脉,不止松大为虚。大而松之虚,直接补之虚也,其他之虚,脉体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补,必须全体的圆运动得圆,然后不虚。阴液之虚,脉则或弦、或细、或涩、或弱、或沉、或结、或代也,血虚,乃血中之温气虚。

松紧二脉

松脉即虚脉,虚松气不充,诸病宜急补,补气与补中。

脉法诸书,只有虚实而无松脉,虚乃其名,松乃其实,松乃外散之脉,成分不够之脉也,补气补虚,则归根而不外散。紧脉与松脉反,内聚不舒象,转绳弹人手,寒实之现状,紧脉有细小之象,转绳者向内收紧也,寒性收敛故脉紧,食停则气聚于食故脉紧,气血不调,或热聚而不散,而成一部之积聚,亦有紧者。积聚在于何部,紧则现于何部,皆宜温散清散通散之药,寒性之收敛,卫气之收敛也。古书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不尽然,外感之脉,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卫气收敛之紧意。

滑涩二脉

滑脉有二象,鼎沸与盘珠,鼎沸躁热病,盘珠津液多。

燥热伤津,如鼎锅之水,被火煎熬沸腾,故脉滑;津液滋多,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故脉滑。痰病脉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脉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脉,脉气充足,痰病之滑,脉气不足。

涩脉有两仪,血少与阳虚,血少涩在左,阳虚涩右居,涩如刀刮竹,亦如雨点沙。

血少津枯故脉涩,阳虚脉涩者,津液生于阳气也,荣卫不足,脉亦现涩,荣卫调和充足,然后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涩者,薄而有力,阳虚之涩,薄而微也,荣卫不足之涩,薄而无神也。左属水木,故血虚则涩应于左,右属火土,故阳虚则涩应于右,荣卫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涩。

弦缓二脉

弦脉收敛病,气机不舒展,治弦须养中,用药忌收敛。

【弦】疏泄畅通,则气机舒展,疏泄不通,则气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内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气本身稚弱,不能疏汇则脉弦,金气燥结,木气因而不疏则脉弦,弦乃木气之郁象,木气稚弱之弦,宜温养木气,金气燥结之弦,宜清润金气之燥,开散金气之结,然后木气之郁舒开,脉乃自去。
唯既现弦象,木气愈郁而欲疏泄,则克中土,中气受伤不能运化四维,病即关系生死。故又须于疏展木气之中,兼扶中土。
五行之气,郁则克其所胜,而悔其所不胜,此自然之势也。金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其意指此也。弦即为寒,木气阳弱也;弦则为饮,木气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则为痛,木郁冲击也;弦则为风,木病风而脉弦,则病重矣,中气败故病重也。弦脉多胃气脉少故也,治弦脉忌用收敛药,慎用刚燥药,寒病之弦脉弦,温能则弦化,则弦脉易治之病。此外之弦脉皆不易治。寒病之弦、饮病之弦、弦大而虚,润而不枯;风病之弦,不润而细,阴虚津枯之脉弦,宜养津清热;内伤之脉弦,宜补中土,兼治木气,弦乃能去。

【缓】缓脉虚而散,散慢不收敛,中虚卫气虚,疏泄自出汗,缓与弦为对待之象,忌疏泄,药喜收敛药,伤寒论桂枝汤证,发热汗出脉缓,即是此脉,中气与卫气不足故也,散字读“闪”,言松散非分散也,此缓脉非和缓无病之缓,非热实而脉反迟缓不数之缓,是缓脉有虚实之分也。

濡细二脉

濡脉为湿盛,细脉为津伤,湿热脉亦濡,细亦主无阳。

濡脉如棉在水中,细脉如蛛牵细,濡而似缓有湿热,细而无力为阳虚,津伤之细,细而有力,津伤则生热,故细而有力,细而有力着骨,则为积聚,濡中藏细,则湿伤津液,故濡溢于外细现于内,故湿用利水药,有不效者,利水药伤津液之故,善治湿者,养金气之收敛,调木气之疏泄,扶土气之运化,温乃自去,津液不伤。

大小二脉

脉大气离机,脉小气归里,脉大病渐增,脉小渐自已。

冬季脉大最忌,胃热实则脉大而有力,中部沉部盛于浮部,此大脉为实,否则愈大愈虚;脉小则气归于里,有病而脉由大转小,乃将愈之象,此小脉非微脉非细脉。阴虚亦有大脉者,浮大而不润泽,重按迫迫夺指,有燥动之象,阳虚亦有脉大者,大而虚松,指下润泽,重按无有,对膈研究,参与外证,容易明白。脉有重按起指,脉即浮起,寸多尺少,浮多沉少,夜半不安,此为阴虚,阴之封藏,夜半阳动,阴虚不藏,故脉现如此状态也。

芤革软硬四脉

芤热阴伤极,革脉属阳虚,硬脉寒之象,软脉热在中。

芤革二脉皆中空,芤则浮而边虚,有柔松之意,为热伤阴之象,革则沉而边实,有石硬之意,为寒伤阳之象,失血则芤,失精则革。
硬脉有牢坚之意,阳和之气少也,软脉似濡而厚,按之欲沉不沉而有力,乃内热之实脉,不可认为软弱之软,世以软弱并称,软脉遂为人所忽唉,软弱之软,则微脉也,实热之软则如胶粘而有力,举指不移,硬脉则脉之沉部,硬而牢坚,重按有力,阴寒之象,外证必无燥热之事,沉部硬部必宽厚不细,而鼓指有力,软脉有力为热,硬脉有力为寒。

浮沉迟数四脉

浮脉随手起,总是虚之征,诸病忌升散,中下复其根。

以指按至沉部,随指而起,即往上浮,是为浮脉。并非浮中沉三部,浮部有脉,中部沉部无脉。浮而向外,中气虚也,浮而脉上,其虚更盛。浮弦鼓指,则兼肝风,外感脉浮,只宜降药,兼补中气,内伤脉浮,必重补中,内伤脉浮,中部以上多,中部以下少也;外感之脉,必有束迫不舒之象,不必定见浮脉。外感之家,必定有忽然恶寒、发热、头痛为据,如麻黄汤证之脉,当有恶寒,脉沉,及至脉由沉而浮时,即发热而汗出矣。
沉脉在肉下,虚实易了然,沉实为实热,沉微属虚寒,如沉细无力,亦属虚寒,沉细有力,亦属实热,实则不通,分整个实和腠理经络的实,整个的实,如伤寒论承气汤证攻下之胃家实是,腠理经络的实,如沉细有力,弦紧鼓指,只宜滋润疏通,理气活血为治。
迟脉乃虚寒,里阳太少时,无病脉迟者,元气难久持。
【迟】不及五至为迟,胃家热实,脉反迟缓不数,故迟脉亦有实热者,实热之迟缓,厚而有力,虚迟之迟,脉来虚微,以证判之,极度易明了,无病脉迟,则肾家无气将难久存矣。
【数】数脉乃中虚,虚甚则数甚,数亦为虚热,兼细则阴病,中虚则数,世人所忽,河图之数,五数居中而统四维。故平人之脉,以医生一呼一吸脉来五至为准。中虚不能统乎四维,故脉来过乎五至而成数脉。热伤津液,脉来亦数,数而兼细,则中虚而津液亦亏,阴分受伤,为难治矣。发热而脉沉不数多实,发热脉动数必虚,此脉必中部以下较微少也。如沉而微,其虚更甚,数极度之脉,中气大虚之脉也,凉药伤中,下咽即危,用甘味补中,中气回复,胆经相火下降,热即退下而不数,此与热实而脉反迟缓,为对待的理法。数读索,世人却认数脉为热,杀人不少,经文气虚脉乃数也句,宜注意。

结促动代四脉

结促与代脉,脉来停一至,动脉如豆动,只见关中位。

【结】脉动现数象,停止一至为促,外感风寒,荣卫迫促,
【促】促乃表郁之脉,脉不现数象而停一止为结,结乃津液不足,不能流通之脉,
【代】代脉之止有定数,亦津液损之脉也,长夏脉代,有孕脉代,为中气加多之脉,中气能代四维也,亦有秉赋代者,乃富贵之人也,若病重脉代则危,此代脉无神,乃中断不能连续之脉,长夏之代有孕之代,多在五至以内,脉神特别充足。五为中气,中气之中,原有四维故也,详生命宇宙篇河图中。
【动】动脉有如豆动,无头无尾,只于关脉见之,气机不舒,主内痛也。

洪伏二脉

洪脉向外掀,中气大虚证,愈洪中愈虚,兼弦乃别论。

【洪】实脉必向内沉,世谓洪而有力为实,认错矣。虽有力亦向外之力耳,向外则内虚必矣,必洪而兼弦,乃为实象,弦乃内聚之象,洪而兼弦,是原有内热,被卫气敛之,热郁则脉洪,热郁被敛不能通达,则洪而兼弦,在外感宜舒散卫闭,兼清内热,内伤病少洪弦者,有之亦内热为卫气所闭,仍舒卫闭兼清内热,洪大无力者全属于虚,洪而弦大有力,乃为实象。然实脉不洪,必如胃家实可用下药,乃为真实,洪而兼弦有力,乃实在腠理,不在胃腑,舒散卫闭,腠理一通,即不实矣。
【伏】伏脉气内实,深藏骨际间,热深与痰闭,指下细心探。
伏与洪是对待之象,气虽内实,热清痰豁之后,脉起不伏,即不实矣。

躁驶二脉

躁脉不安定,外因与内因,驶脉上下窜,虚与热之征。

【燥】有内热而感外寒,热为卫气闭束,动不能通,则躁急不宁,此因于外感者,宜散卫清热,温病之脉躁急,乃木火离根,此因于内伤者,宜照温病证治法。

【驶】驶脉因虚因热,如小寒前后,小儿幼童忽不思食,或咽痛或咳嗽,迟脉中有一线,上窜入关脉,此肾虚阳动,宜温养肾家,如肝胆有热,肺虚不能收降,关脉中有一线窜出人寸脉,宜补中敛肺兼降胆经,如尺脉中有如珠的一点,窜入尺下,此肾败也,最难治,男童早婚有此脉者多死。

平人脉

欲知病人脉,先学平人脉,调匀柔和者,乃是平脉诀。

平人脉亦称胃气脉,亦称和缓脉,来去调匀,不来多去少,不来盛去衰,神气充足,体质柔润,所有以上各病脉,寻找不出一字,此胃气健旺,和缓无病之平人脉也,内经脉法,以胃气为主,胃气多病脉少者易愈,胃气少病脉多者病重,病脉太多胃气太少者易死,学平人脉,可常诊视无病而身体健全,元气未泄,面无浮红,食量极度好,体力甚大,跑步而脉不加快不喘气之人之脉,便可得着胃气脉和缓的认识,然后可学病脉,胃气脉者,中气脉也。

真脏脉

五行运动圆,见圆不见真,一见五行真,胃气无毫分。

心火的真脏脉如钩,如上挂之钩,有上无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脏脉如毛,薄涩之象,将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脏脉如弦,如新张弓弦,劲疾如循刀刃,毫无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肾水的真脏脉如石,如石沉水底,毫无阳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气无存,不能调和四象,四象各现本气之真也,故称真脏。脾土的真脏脉为缓,有如屋漏,时而一落,迟缓不能连续之象,中气不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现,中气先亡,故曰死脉也,如钩如弦如石如缓,则各脉皆钩皆毛皆弦皆石皆缓,一气独胜,诸气败亡,故死也。

指法与脉位【高论!】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圆运动学的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须两手合诊,则比较上去审察,方能审察得出,又须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脉的浮部,中指按在关脉的中部,无名指按在尺脉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无名指比中指重,即《难经》所谓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为三部诊法。若三指不分轻重,便不合寸关尺三部脉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脉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关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脉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诊法,只须三指斜下,三指同时由轻按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轻按,由轻按而再轻按,便将寸关尺三部九候的整个手法得着。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关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脉的整个体,是下指诊察的方法,方法与地们澈底了,然后诊脉,看脉在此地位中的动动恶如何,方能审察出脉的真相。
下指诊脉,不可将指头死按脉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却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将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无差,便能免却此弊。
诊脉动称为看脉,不如将看字改为听字,能将“听”字的意义体会有得,则诊脉必有聪明过人之处,听字比看字静得多,活泼得多,看是我去看他,听是听他来告我【的确高论!】,必能听而后得整个认识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头,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审察地位,等候脉来告我,候字听字的意义,大医的妙用,全在于此,先将指头审察九个字地位,以候脉来,指头与脉见面之后,仍不听脉,仍只审察九个字地位,有意无意之中,听出脉的病点来,然后继续搜求,由合听而分听,由分听而合听,整个脉体即是整个人身的河图,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处方的结果,总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脉,须候脉来告我,我去找脉,我便有成见了,就得不着脉的真相了。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诊脉,须先定六脉的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尺脉怎样。先诊整个大体,诊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润者,无论何病,慎用阴寒药。枯者,无论何病,忌用阳燥药。又要诊出虚的程度如何,方能决断用药。

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定药要在指头未离脉时研究清楚。如诊脉放手,再来定药,即不准确。在脉上定方,即在脉上审察所用的药,与脉的轻重。审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笔写方。写完之后,再写医案,然后可同别人说话。万不可先写医案,后写药方,写完医案,再写药立方。所写之药,必不全合所诊之脉矣。

拟方定药,要在指未离脉之时。如认为中气虚寒,拟用理中汤,是必脉未松微,润而不枯,倘肝胆脉比较细,则干伤津,细涩乃津伤之脉,须加少许芍药当归以润肝胆津液,如脉来松微,证现虚寒,当用理中补虚温寒,而左尺比较短少,左尺属水,是水气不足,当加熟地麦冬以补左尺水气,理中汤乃不发生燥热伤津之过。

麦门冬汤治中虚肺燥,其脉必涩。倘涩而兼细,则去半夏。半夏伤津,细涩之脉最忌。如小建中汤治虚劳,以芍药降胆经收相火为主,须右脉关寸之间,脉气较他脉为盛,乃受得芍药之苦寒。倘右脉动关寸之间脉气不盛,胆肾之热不足,当减轻芍药。或不减轻芍药,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药之苦,免伤胆胃之阳。

肾气丸治肾气不足,须看左尺右尺比较之多少,左多右少为火虚,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为水虚,附桂即宜轻用。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经虚寒,倘肺脉虚弱,生姜只宜少许,肺主收敛,生姜辛散伤肺也。
泻心汤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脉来不实,便不可用也。

如诊治伤寒麻黄汤证,问证无差,是麻黄汤证也,当用麻黄多少,当以寸脉尺脉而定,寸脉弱,尺脉少,只宜轻剂麻黄,便可出汗,寸脉弱,肺家收敛力少,尺脉少,肾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黄分量与脉不称,则服后汗多,诸祸作矣。
如诊治桂枝汤证,问证无差,是桂枝汤证也,而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诊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调卫气,用黄豆以和荣气,薄荷散性甚大,倘脉气无弦紧之象,不可多用,多则辛散伤肺,更加发热。

如诊肠胃热滞,拟用大黄以消热滞,倘脉象重按不实,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须用术草以辅之,乃不发生下伤中气之祸。
如诊吐血之虚热证,饮食甚少,阴液又伤,拟用补土养液之药,补土之药必伤阴液,养液之药,必伤土气,必须详审脉象,脉象润数,术草不可并用,或术草均不可用,则用山药扁豆以代术,用白糖以代草,细脉最忌辛散,当归不宜,只宜阿胶,虚热吐血,肺脉如细,更须保肺,橘皮下气,亦能伤肺,半夏更不敢当。

如诊治腹泻,腹泻因于食滞热滞者多,因于阴寒阳败者少,两下诊治错误,关系生死甚速,认为阴寒,脉必微少无神,泻后气衰,稀粪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姜附以温寒回阳。食滞热滞,脉必紧细有神,泻后气不衰,粪粒兼水射远,能食,乃可用神曲谷芽以消食,栀子黄芩以清热,脉虽紧细,若右脉较左脉无力,消食预防伤中,清热预防败火,前人有云:左脉紧伤于寒,右脉紧伤于食,其实伤食不必紧在右脉,伤寒也不必紧在左脉。

如诊阴寒夹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无苔,六脉洪大异常,沉按虚空,而关脉洪大中藏有弦细之象。洪大虚空,阴寒之脉,口苦而关脉内藏弦细,是乃暑脉,方用重剂四逆汤以回阳,兑入冬瓜蒸自然汗以清暑也,无冬瓜汁麦冬二三钱亦可。
如诊得妇女经停,脉象平和,寻求结果,在左关得看病象,左脉较他脉多些,此木气不调也,用桂枝汤一剂,左脉多处平了,仅食饭加增,再诊则左尺较他脉少,此备热液少也,桂枝汤加生地以补左尺,一剂左尺脉起经来如常。

王梦英医案载,一人病外感,寒热身痛,梦英诊之,脉弦细异常,梦英曰:阴虚极度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剂熟地当归等补阴之药而愈。外感风寒而用熟地补阴之药,岂不将风寒补住,不知荣卫乃人身表气之阴阳,表气之阴阳根于里气之阴阳,里气之阴阳偏多偏少,表气之荣卫即不能调和而成圆运动。外感风寒而荣卫病,乃荣卫因风寒之伤而荣卫自病,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此病脉象弦细异常,阴液偏少,即不外感,荣卫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药,补起阴液以兴阳气调归于平,里气这阴阳既调,表气之阴阳亦调,阴阳调而荣卫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谓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药治此病,乃由经验而来,于外感风寒,并非风寒为病,乃荣卫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变温之信徒故也,医家有舍证从脉不通之说,毫无理由。如此案,医家即谓第舍证从脉的治法,可以见中医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有外感,恶寒重发热轻,脉动不紧而虚微,服肾气丸五钱,半夜寒热罢而体舒,次早满身微汗而愈。伤寒论,麻黄汤治恶寒脉紧,紧者卫气闭束之象。故麻黄开卫气之闭束,为治恶寒定法。今外感恶寒脉微,微者阳虚之脉,肾气丸补起肾阳,里气的阴阳平,荣卫的阴阳自和,所以病愈而行微汗。如不补肾阳而用发散之剂,必脱阳而亡。此两案在已知圆运动原则的医家,自必认为当然,而不通医家,无不问之而咋舌。学脉不可就脉猜病,应问病求脉。所问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脉乃是内伤,内伤治愈外感自愈。外感病在荣卫,果是里气不伤之荣卫表病,脉必弦紧,束迫不舒而现躁争之象,不现阴亏之弦细脉,不现阴亏之微脉,按疏泄收敛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学医要学具体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明了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证脉的意义,本书温病乌梅汤三豆饮证脉的意义,自能明了此两案的意义。桂麻二证与乌梅三豆之意义,本气自病的意义也。

一女科平日阴虚血虚,脉象沉涩,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归芍地黄丸补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脉象沉涩尤甚,予归芍地黄丸八钱,吞下安卧,并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从补血补阴施治而愈者,因脉象沉涩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发汗之品,伤其血入阴分,病必加重,至于不起。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愈汗出,其恶寒自罢,乃荣卫之和。阴血已虚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愈也。此病治效,所凭者脉,前人谓此等治法,为舍证从脉动,其实何曾舍证,正因此证,由于脉象纯系血虚阴虚乃成此证也。证由血虚阴虚而来,故用补血补阴之药,病自能愈。故用药治病,必以脉为主。

又一男科,自称男病复发,口淡不食,亦不饥,小便黄如柏汁,甚长,大便燥结,身倦无力,诊其脉全体细弱,右尺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钱,茵陈蒿一钱,吞服,一日二服。服后胃更滞,更不欲食,脉细转和,右尺亦起,因以干姜两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无火也,苦味多者,火虚于下而逆于上也。用原方加干姜少许,同服,食遂增加,尿黄亦减,脉更调和。一剂之后,去干姜,只用附桂地黄丸四钱,茵陈蒿一钱,一日分二次服,数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当然不宜地黄。因脉细阴虚,故仍用之,右尺火虚,故又用附桂。黄病为湿,尿长非湿,故宜地黄也。无湿而病黄,乃胆经之逆也,胆经相火逆行于上,故病黄味苦。火逆于上则虚于下,故口淡不食。茵陈清上逆之热,地黄滋阴,附桂补火,所以病愈。此病此方,亦凭脉耳,若以口苦胃滞之故,不用地黄,脉细难复,病将坏矣。此病,前数年曾病一次,医用附子理中加黄连,时轻时重,三年始愈,脉细尿长不知养阴,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药,亦全凭脉象之功,数日全愈,理有当然。故学医归结在用药,用药的根据在脉象,故善于学脉者,乃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一人左肢肿胀疼痛,午前轻。左肿痛为阴虚,午前为阳虚,脉左右皆虚,右尺尤虚,命脉服附桂地黄丸,每日二钱,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谓为湿热者,有谓为风湿者,有谓为气虚者。今凭脉用附桂地黄丸全愈,可见凭脉治病,能免去一切牵缠而得着根本解决也。

国医指南将十二经病证,分虚实寒热,挨次列出,后学称便。然于脉的虚实寒热,无有认识,即无法辨别证的虚实寒热,只要于脉的虚实寒热,有精细的认识,无论何证的虚实寒热,不唯能澈底辨别,且能寻出整个治疗之法,不唯辨别医书已载之病证,且能辨别医书所未载的病证。由脉断病,实有不可言喻之妙。因一经的虚实寒热,必有他经的关系。脉法不精,必无整个澈底的辩法。而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病不有愈且生他变也。欲认识脉的虚实寒热,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医院,以一年的临床经验,便可成功。总之由脉断病,是由原则以解决分则,由病断病,是图解决分则,而遗却原则,由脉断病,百无一失,由病断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无得。脉者,审病断病处方用药的根据也。

以上审脉用药之大概分别法也,又有宠统学法,六脉中部为主,凡中部以上脉盛,中部以下脉虚,无论何病,先补中气,再配合病之药,凡中部以上脉少或无脉,中部以下脉多有力,无论何病,温药补药忌用,宜用消滞清热养阴药。中部以下主里,中部以上主外。里气不足,故先补中,里气有余,故忌补药。人身右为阴道,左为阳道,左脉阳虚,则升不上来,右脉阴虚,则降不下去。升不上来,则左郁而虚大,宜温升之药,降不下去,则右郁而实大,宜凉降之药。左属水木,右属火土,左脉沉细,水木枯涩,宜滋润水木之药。右脉微少,火土衰退,宜温补火土之药。左寸属心火,左寸不足,木气足则左寸足,右寸属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气足则右足,左尺属肾水,左尺不足宜补水,兼降肺金,右尺属相火,右尺不足,宜温肾,兼降胆木,此大概宠统学法也。宠统学法中,更有宠统学法。即上文所说脉的大体柔润布微为阳虚。夫论何病,不可用凉药攻伐药。干枯而弱为阴虚,夫论何病,不可用燥热药横补药是也。只要指法活泼,大体认清,宠统之中,已得应用地步了。学医归结在学脉,以上学法,理路明白,初学入门之捷径也。

还有好些省分诊脉,病人伸手就诊,都将掌心向上仰着,更无法诊得明白。万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将掌向心微弯,则脉来流利,医生仍能用指法去细细寻求,李濒湖候正之四言举要曰:初持脉时,令仰其掌,不可为训。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诊脉之时,即是定方之时,此时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体整个气机的圆运动如何不圆,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补救其圆满所开药方,却要自己立法,此时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书在我的心里,若是心里有一句古人的书,心就离开指下,忘却病人的整个气体,便不能立出合于病机的方法来。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药,只与脉的病机相合,不迁就书上成方也。书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诊脉之时,既不可想着病人身体的形质,又不可想着书上的一句话。此时心中,只觉两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此妙法也,亦捷诀也。想着书想着形质,决不成功,试验便知。

脉的原理

腕上动脉,能诊全身,此扁脉法,非内经脉法,脉者,血中之气也,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为关脉,关上为寸脉,关下为尺脉,寸脉以诊胸上,尺脉以诊脐下,关脉以诊胸脐之间,左以诊左,右以诊右,尺主沉,寸主浮,关主中。关者,升降浮沉的关门,运动的中枢之意。关前至鱼际得一寸,关后至尺泽得一尺。古人一尺,约今之五寸也,鱼际者,掌下大横纹也。寸关尺三部,为全身气脉总代表之处,两臂下垂,两腕上举,以寸关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对,成为一个圆的运动,右降左升,运动匀和,是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气,居上而降于西,人身右寸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造化夏火之气,居上而来自春木。左寸属心脉,心与小肠相表里,左寸亦候小肠之气;造化冬水之气来自秋金,人身左尺属肾脉,肾与膀胱相表里,左尺亦候膀胱之气;造化相火之气,降于秋金,藏于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脉,三焦相火与心包相火相表里,右尺亦候心包之气;造化中土之气,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关属脾脉,脾与胃相表里,右关亦候胃经之脉。

肝胆脉俱候于左关,却胆经脉亦候于右关,右关乃土气之位,少阳相火附于土气之上也。胆经循胃口环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肠经脉候于肺脉,大肠位居下部,亦候于尺脉,小肠位居中焦,亦候于右关脉,心包相火位于心下,亦候于心脉也。

腕上动脉,名曰太渊,乃肺脉也。人离母腹,通了大气,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后,循环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随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继而起。内经曰:肺朝百脉,言百脉皆朝于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听也。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手太阴动脉,肺脉也,各脉皆会于肺脉,各脏腑的作用皆起于呼吸作用。此所以中医诊脉,只诊肺脉,便知全身也,参看生命宇宙篇法医学的证明。

现在要总结一句,读者特别注意,脉法要学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泼,无论何病,应用何药,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阳虚之脉,用养阳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但是中虚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水消积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

脉,轻按多重按少为中虚,轻按少重按多,多而虚松,成分不足,亦为中虚。脉润中虚,补中不兼润药。脉枯中虚,补中加用润药。真寒之脉,指下肤冷。真热之脉,指下肤热。

根本上获着解决之法,再加以本证上应当兼顾的治法,病证虽多,医书虽繁,实际上都解决于极少极简的脉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学,其实由极少的原则,以处理极多的分则。正是中医学最科学处,因极多的分则,乃发源于极少的原则故也。若谓一个病一个原则,无是事也。

当谓学医甚难,诊脉甚易,病太多,书太多,谈空理,故难也。在脉上寻辨法,有实在的证据,有原则的现象,故易也。将无书的病,无数的书,归纳于三指之下,以求切实的解决此学中医的秘决也。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3/29 09:23 编辑 www.med126.com/jianyan/]
-----------看过。很不错
-----------原书此篇随脉诀篇之后,今亦从之。

舌胎篇

平人舌胎
舌本宽厚红润,胎面呈荷花色。凡无此色的舌胎,中气不足。荷花色,粉白带红,有似腻非腻的一层。五脏六腑,皆系于舌本。故脏腑之气,皆现于舌。

舌的部位
舌尖火,中属土,左属木,右属金,根属水。
舌尖鲜红,此心火不降,脉实者吉。脉虚者病重,重在中气虚不能降火也。脉实者,舌必痛。脉虚者则有种种衰败之病而不痛,老人舌尖红,用药错,多不利。脉虚之舌尖红,如食凉药、即生危险。危险在中气更伤,火更不能降也。
尖与中之间,如现水湿浮聚之形,主胸间有积水。
左有黄厚胎,主肝热之积,与胃之左部有积。
右有黄厚胎,主胆热之积,与胃之右部有积。
根部应常有厚腻,如不腻而是光胎,此肾气虚簿,体气单弱之人也。
舌左部肿硬,肝热。右部肿硬,肺胆热。全部肿硬胃热。

伤寒舌胎
病在荣卫时,舌无胎。
阴脏病时,荷花色变为猪腰浸在水中之淡灰色,虽有淡灰色,仍无胎。此淡灰色,里气阴寒之色也。
如淡灰色,而舌心有腻胎,此阴寒又兼湿滞也。
阳脏病时,舌胎现有黄燥色,此胃热之舌胎,再燥则转黑色,再燥则胎起断纹,黑上生刺,此胃中热燥至极之舌胎也。此种舌胎,便是大承气汤症。此黑色在舌中心与中心之两旁,若黄燥无黑胎,只可微下,用调胃承气汤,大黄玄明粉炙甘草,黄燥亦在舌之中心与中心之两边。若舌胎满黄而不燥者,此非胃热实症,乃湿热病。
凡外感病,数日不愈,必起胃热,即舌上生胎,表气不解,里气必郁之故也。
如系大承气汤症之胎,若不下之,胃热更甚,则津液烧干,舌必干缩而现虚象,实极反虚,最宜注意。
由实转虚者,当下失下,手足然汗出,潮热,腹满痛等症。渐渐消减,只余不大的潮热与拒按之一症。大承气汤,阳盛脉实大,今则不现阳盛脉实,而成阳弱脉虚,舌胎缩小,伸不出来,黑胎缩成一小硬块。此时脉若沉部较多,可用调胃承气汤,缓下之,若脉大重按虚少,便不可用承气汤,须用大黄兼理中汤,或加附子,方能下去拒按之点,而获愈也。舌即不能伸出,可用指探之。此黑胎粘在舌心,成一硬块,此等症使人难下判断,就只可凭看拒按一点耳。阴寒里症,舌胎黑润而无胎,以干姜炙甘草温补中气即退,此种舌胎满、黑而润,不似胃热实症之黑在中心。不似胃热实症之黑而干燥,内伤病误服寒药汤中,亦有此胎。少阳胆经之大小柴胡汤症之舌胎,小柴胡汤症舌胎,白润而兼黄腻。大柴胡汤症舌胎,则润腻之中兼有干黄。

温病舌胎
温病,病在荣卫无胎,入气分舌胎全白。如满铺干粉,此肺气大热之胎,必燥渴能饮。入血分无胎,舌全红或绛赤。有入肠胃者,则舌有干黄胎。入气分清气分之热。如血分清血分之热。入肠胃下肠胃之热。方详温病本气篇。
暑病舌有少许黄胎,胆经相火之气停留胃中,故现少许黄胎,虽有黄胎,并无燥症。只滞而仍虚之症耳。
湿病舌胎,有薄腻一层,湿润不燥,湿热病舌胎淡白,或厚腻,或干黄。湿热伤阴则淡白,湿热聚于胃中,则厚腻。湿热聚久津液灼伤,则干黄。
燥病舌胎,润而不燥,惟满布黄而腻之胎,亦润而不燥,燥乃敛结之气也。燥乃干燥敛结,燥寒燥热相兼,以症判之,如时病篇成都燥病,干姜麦冬并用之症是也。
胃中燥热,黄胎在舌心两旁而成条形。如不成条形,满舌散见。此病不在胃,而在胸膈之间。须竹叶方能扫除。此胎多不黄而白润也。普通外感舌胎,或白或黄,腻而滋润,只是胃间小有滞气而已,无入胃腑病实之症也。

内伤的舌胎
无荷花色,而现淡灰色,此阳气不足,无论何病,皆属阳虚,如看不准,当参脉象与病症为断。如舌胎中前左右,有灰色黑色淡白色淡黄色夹杂,而湿润,此中土大败之象。冬末春初,小儿发现此舌。先温补中土,俟夹杂之胎退去,乃按病治病,此种胎,中虚兼肾虚也。
凡舌胎黄腻湿润。去黄腻之药,必须兼温补中气。
凡诊病无论何病,须看舌胎,舌有厚黄胎少许,干燥者,有一部分胃热,方中须有兼清胃热,理胃滞之药,如槟榔花粉之类。
舌心有黑腻一点如指大,极腻极密,紧贴舌本,拨之亦看不见肉,此有老瘀血,结在胃中,须用气血双补之药,加红花灵脂母草通瘀。轻用多服乃愈。气血双补,八珍汤最佳,八珍丸更好。丸药服下,与胃中细毛缓缓摩擦,去瘀血之妙法。
舌之红心,有枣核大一块红色,此最坏之症。一些燥热药,补气药均用不得。用则真阴立竭多死。不死亦从此病重,无法挽回,此伤真阴之舌胎也,红而干者更危也。
又有病由外感,多日不愈。口苦,舌胎满布黄点,其点甚稀,胎润不燥。服党参乌梅麦冬而苦退黄退者。此胸隔有胆经木火之气,凝聚不降,胎之黄点,乃中虚之现象也。

虫病舌胎
舌上有小黄圈,圈中有一点,此圈不止数个。病重者下唇内面,有好些白点。此种舌胎,其脉必大小不定,忽燥忽急也。此舌胎的原理,不得详细的解释。大约土木二气不得之故。土气开窍于口,土气之中,发现木之动气,故有圆点之形,木之动气,乃虫为之。虫病秋冬多实,春夏多虚,秋冬阳内入故实。春夏阳外出故虚。

阴虚舌胎
胎与舌本均淡白色,牙龈腮内满口肉色,唇内唇外之色,两眼角肉色,都一律淡白,满身肤色,亦皆淡黄淡白,脉并不细数,有沉而抟指有力之意。此种阴虚,须多日调养,方能转愈。脉沉搏指,是其证据。慎勿误认为阳虚,而服热药以加病。阴虚之胎,灰润不白。
舌胎光绛、阴虚血热,舌本圆而硬,与满舌无津液,或大便干,伸不出齿,亦阴虚血热。
舌胀满口,此中寒血热,干姜温中,蒲黄清热,即愈。共为末,擦舌上即消。如不知中寒,全用凉药,必生危险。阴虚舌胎,王孟英医案载的甚多。
舌胎湿润,津液必多。舌胎干燥,津液必少。
舌胎的胎字,有写作苔字者,胎乃底子之意,不可写作苔字。舌本的本字,是整个肉质,胎乃面上一层,不可认为苔字。初学看舌胎,须兼脉症为断。脉症须兼舌胎为断。
舌胎代表整个内脏。阴阳调和,中气充足之人,舌胎必有荷花色。阴阳不调,中气不足,则现种种不足不调之象。多看舌胎,现而易见。
-----------彭子益小儿脉法

小儿脉法

(此脉法藏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特辑出与“脉诀”同列。)

医生两手,将小儿两手同时握住。用手大指按小儿两手三部。轻按浮部在皮,重按中部在肉,再重按沉部在骨。小儿出生,即有脉可诊。除至数甚快为小儿中虚本脉外。轻按浮部脉多,重按中部沉部脉少,为中虚。轻按无脉,重按脉实,为内热。右脉比左脉微少为中虚,左脉比右脉有力为肝热。右脉强,左脉细,亦为内热。右脉比左脉大,却大而虚松,则中寒也。小儿无论何病,只中虚与内热两门。中虚与内热分清,用药便有依据矣。至数甚快为小儿本脉,小儿中气未能充足,故脉快也。看指纹可作参考,诊脉须兼各种证状为断。

诊治小儿病,全凭脉诊。虚实之分,先求中部。虚者中部以下虚微。实者,中部以下实在也。无病而脉在中沉两部者,多阳足阴虚。无病而中沉两部不足者,多阳虚。阳虚慎用阴润药,阴虚慎用阳燥药。中虚慎用消散药。右脉比左脉旺些为顺。

治小儿病:
一、不可认为外来的邪气入了小儿的身体为病,须认定是小儿本身的本气为病,用药乃有着落。
二、总要凭脉,乃得根据。
三、用药总要平和之品,不可繁杂。小儿病极简单,本篇各方,经过甚多,功效极大。世之用钩藤蝉蜕以治小儿病者甚多,钩藤苦寒,极败胃气,蝉蜕通肺破血,其力不小。如此之类,相习不察,小儿受害多矣。本篇力除此弊,学者经验,自知其益。

看指纹法

(此处原有手图一幅,从手掌向食指的指尖数,第一节“风关”,第二节是“气关”,第三节是“命关”。因不知如何将图上传,故暂从略。)

三关部位歌
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需防。乍临命位成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浮沉分表里歌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投。
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投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红紫辨寒热歌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本虚寒,莫待深红化为热。
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伤食紫青疫气逆,三关青黑祸难胜。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赋禀轻,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胎婴。
关纹涩滞甚因由,邪过阴荣卫气留,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

纹形主病歌
腹痛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切不可覆指而推,盖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而又只可从命关推下风关,切不可由风关推出命关,此纹愈推愈出,其纹在先原未透关,今误推而出,大损肺气,慎之戒之。

儿病本气篇终。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0/3/31 13:44 编辑 www.med126.com]

(0)

相关推荐

  • 热病重舌,杂病重脉

    在中医诊断上,热病重舌,杂病重脉,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热病过程较短,变化却很快,在舌苔上能够及时得到反映.例如邪热从卫分转入气分,舌苔由白变黄:入营,其舌必绛:腻苔渐化,表示湿热之邪将退:剥舌逐渐生苔 ...

  • 彭子益脉法三层次

    指法与脉位: 自来诊脉两手分,彭子脉法两手合. 三指斜下寸关尺,寸脉本位在浮部, 关脉本位在中部,尺脉本位在沉部. 每部皆有浮中沉,三部九候皮肉骨. 有意无意听脉气,合听分听察河图. 脉法第一层 诊脉 ...

  • 医家小传(彭子益,补充很多史料)

    医家小传 医锦先生整理 彭子益(1873-1949),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子益乃其字,原名彭承祖,因其讳某,故以字行.时人评价其"才学过人,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识 ...

  • 彭子益号脉的方法,确实牛!

    医学全在线 彭子益号脉的方法: 還有好些省分診脈,病人伸手就診,都將掌心向上仰著,更無法診得明白.萬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將掌向心微彎,則脈來流利,醫生仍能用指法去細細尋求,李瀕湖修正之四言 ...

  • 彭子益

    此篇是彭子益先生学医的心得,它从圆运动的原理出发,介绍了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的著作. 本文出自李可先生主校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 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 ...

  • 彭子益:五脏功能失常,有5个对应的基础方

    图片来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这张图外面一圈大圆的解析,如何结合小圆用它指导调理五脏?调理不同脏腑气机的代表方剂分别是什么?来文中一探究竟吧!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 ...

  • 彭子益医书

    彭子益医书

  • 彭子益: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做圆运动

    彭子益有书<古中医学圆运动>,其中说到"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人体内部在做圆运动. 直觉告诉我这种学说是对的.天人相应,天体运动就是圆运动,天地间的万物.小到原子,都是 ...

  • 彭子益治好的大暑怪病

    ​人感天地阴阳之气而立,但受不同时间被不同邪气侵袭,会在某个节气中表现出病症来,内病的生发一般较为复杂,大多数病人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病具体怎么惹来的. 大暑节气,酷热湿蒸,天气极端,极易病人,也不泛有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