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五集

回家(五)

陡峭斜坡面大石板上的积雪冰寒刺骨,抠在雪里的十指渐渐地失去了知觉,我们机械的向斜坡下移动着。

抢着的冰雪顺着掀起的上衣,灌进了肚子和胸部,也不敢腾出手来清理清理。终于,我们手脚并用,两个人互相接应着慢慢地滑到雪坡下。

我们俩先站了起来,抖掉衣服里的冰雪,把双手插到袖子里头,快速地踏动着已经冻痛了的双脚,开始招呼坡上的同学。

对于这次滑动下斜坡,我们两人总结了两条经验:

一是,两个指头的棉手套(东北方言叫:“手闷子”)不能戴,如果有五个指头的线手套最好戴上防寒。

二是,外面的棉上衣最好扎到裤腰带里边,防止灌雪。如果上衣无法扎入裤腰里,应该用皮带或麻绳在棉上衣的腰部扎紧。

上边剩下的五名同学基本都按我们两人的意见,进行了下坡前的整装。

上面的五名同学,先一件一件地把大家的背包,慢慢地从雪上滑了下来,非常顺利,然后第二梯队开始行动。

我们最先的两个男同学都是慢慢地滑了下来,剩下的五个人,还有两名女同学,于是每组一男一女搭配下滑。

当年,我们男女之间都没现在年轻人的开放。下坡时,男女同学本应该相互拉着手慢慢地向下移动,才能相互照应。

可是,一旦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真正地在其他五名同学的注视下手拉手开始下坡时,都变得不好意思起来;刚开始下滑时,两个人还能互相拉一拉,滑下了十几米后,就都松开自己的手只顾自己了。

下滑过程中,男同学还可以,慢慢地趴着向下移动。

而女同学就露出了她们的“英雄”本色,眼见着一个失手就滑了下来。

只见她脚下和身体两侧雪雾飞腾,手舞长空;就好像在坐过山车一样,尖叫着一滑到底。

好在一次只滑下一个女同学,我们下面的两个男同学盯着她的着陆点,一到雪坡下,便一人拉一条胳膊及时地拉住了她,所以两个女生都是有惊无险。

过了斜石板大滑梯,山路渐渐地开始好走了起来。同学们顺着山坡向下加快脚步,一路南行,终于走出了大山。

一出大山的沟口,前面豁然开朗。对面就是宽广的八棵树平原。向南望去,五公里外八棵树镇和八棵树公社的南山呈现在地平线上。

我们向南出了宫家岭南沟口,就是八棵树公社夏家村大队的拉崴子村。

大家穿过夏家堡子的拉崴子村,来到了东西走向的乡镇土路。向东走大约五百多米,便是夏家村的大队部所在地。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八年后我竟然和八棵树夏家村结缘一生!

那是大学毕业一年后,一九七七年三月。单位的工程师关恒久,给我介绍了一位美丽的女朋友!

这个女朋友就是和我相伴了一生的妻子!

遗憾的是,我们夫妻的大红人关恒久先生,于2010年10月故去,关师傅我们永远怀念您!

我和我的爱人情投意合,一九七八年一月,结为伉俪。

我们的结合,让我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我爱人就是开原八棵树公社夏家村的姑娘。从1971年9月20日,我抽调回城,到我再次和我妻子返回八棵树,时间整整过去了六年。

从此,每年我和妻子都往返于清河---铁岭----沈阳、铁岭---清河---八棵树几次。接续了我一生的家乡和第二故乡之旅。八棵树,我的永远!

另一个没想到的是,我妻子画得一手和她一样漂亮的工笔画。我非常喜爱美术,从小学起,我就是沈阳市和平区少年美术班的学员,自认自己画得也不错。

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画的和她一样漂亮的工笔仕女图时,我惊呆了,自愧不如。于是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今后在她面前我绝不再动笔画画!直到现在。

我们青年点一行七人,到了夏家村大队,时间已经是早晨八点多钟。在村里,遇到了几个沈阳铁中的同学,他们告诉我们,夏家村今天也有很多回沈阳的的同学,但他们七点多钟就都已经出发了。

听夏家村的同学说完后,我们几个人立刻都着急起来,很怕开原的长途客车因为坐满了旅客,而提前发车。

开原到八棵树的长途客车,平时是早晨六时三十分由开原汽车站发车。上午九时由八棵树汽车站返回开原。每次一共有两辆客车往返。下午一时,两台客车再由开原发车,三点三十分再由八棵树返回开原,一天两趟。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8月14日 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86年8月在大连开往烟台的客轮上,我爱人当在船上的留影。当年她36岁!拍照时这艘客轮正行驶在我国的内海渤海上。

2、这幅国画工笔仕女图,是我爱人在2017年8月份完成的一幅作品,那一次她一共画了四幅工笔侍女条屏!这是其中的一幅。

3、这是前面这幅工笔仕女图的头部放大特写,脸部的局部工笔线条描述的照片。

(0)

相关推荐

  • 工笔仕女的绘制

    传承技艺    勿忘初心 书画古迹 | 精品国画 | 传统经典 |现代艺术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五集

    少     年  (十五) 我们家二楼对门的邻居也姓赵,他们家的大女儿大我两岁,叫赵贵琴,和我姐姐同年,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姐姐中间的字是雨,她中间的字是贵. 姐姐雨琴便向贵琴姐借了白上衣和毛蓝裤子给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六集

    少     年  (十六) 上午九时,国庆典礼大会就在中山广场开会了,各级领导讲完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游行开始. 在我们学生方队的前面,是一辆装着一个大花篮的胶轮手推车,花篮牢牢地绑在手推车的车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八集

    少     年  (十八) 买不起就自己做,虽然是山寨版,但能使用就是成功! 我最先开始制作的是集邮册.先用废旧的硬纸板,裁成集邮册大小的十几张,然后用白纸和浆糊把裁好的硬纸板双面粘好,再用旧白布裁成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