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解析《四气调神大论》春季养生1

《黄帝内经》之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是指阳历的2月4号到5月4号左右,也就是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用地支24节气表示农历正月寅(立春、雨水)、农历二月卯(惊蛰、春分)、农历三月辰(清明、谷雨)三个月。

由于冬天的三个月,阳历上一年头的11月8号和来年的2月4号左右(农历10月亥“立冬、小雪”、农历11月子“大雪、冬至”)、农历12月丑“小寒、大寒”),气候寒冷,天地闭藏,人体在这个阶段吸收了大量的能量储存到体内,转化为身体内的精气,冷主收藏,温热主膨胀、释放,春天随着气温上升,天气的回暖,天人相应,人体必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春天回暖是将湿气、寒气、垃圾排出的一个过程,也对应每一天的早上3:00~7:00点(也是这个过程,对应的春天的三个时辰寅、卯、辰),这一段时间太阳从东方升起,在天地间使万物得到能量,生生不息的开始,万物欣欣向荣,在这个时令人可以稍微晚一点休息,但是也要早点起床,在院子中或者外边散步,将自己的头发披散开,通过这种方式,以便更好地疏导自己的肝胆之气舒畅调顺,保持良好的心态,精神愉悦,与大自然相应,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目标、生机。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天人相应,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代表人的德行,代表人的内心的善良,与天地共振,阳气生发,气血流畅,不要滥行杀伐,要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就是春天三月万物生发时令的特点,这就是生命当中的“养生之道”。

在人体对应人的肝胆,在思想上对应人的谋略和良性的思考。

古圣先贤认为,如果违背了春天万物生气的特点,杀伐、掠夺、惩罚,人体对应万物的生发之气及肝胆之气和情志、心态受到破坏,一定会损伤人的肝胆系统,生发之气木气不够,到了夏天为火的季节,人体内脏外热内冷,寒湿之气得不到释放,就很容易吸收和发生寒性的病变,对应人体的肝脏系统的生发之气不足,到了夏天供奉给心脏系统的生命成长的物质能量就会减少。

延伸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之核心

是中华易学之核心,

是中华医药学之核心

是中华文化诸子百家之核心

中华古圣先贤,《易经-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物候历法”的出现要比观象授时产生的系统化的天文历法要早很多,其起源应追溯到我国距今九千至八千年前的史前农业起源与初始发展时期。

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都邑,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考古发现的“古观星台”更是将中原地区天文观象授时的历史推定到传说中的“尧舜”时期。

1987年6月,中国有两大惊世的考古发现: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45号墓,发现了蚌塑北斗青龙白虎图,其布置,上合天星,下合地理。它向现代人证明,早在距今6500年前,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天文观测座标体系已基本形成。它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天文历法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西周定东都洛邑,周公在嵩山脚下的今登封告成镇建立“测景台”,“垒土圭,立木表”来测量日影变化,以定时令节气。随着史前至周代的天文学观测成果的发展应用,观象授时的天文历法以更为细致和精准的时间尺度出现,以“五谷”种植为代表的古代农业种植系统业,也开始形成,以物候特征总结概括的节气名称和顺次排序逐步确定,系统化的二十四节气终于在西汉前后得以形成。

根据记载,约成书于战国秦汉间的《夏小正》是农时“物候历法”的典型代表之一。

古圣先贤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分出了切割坐标,通过阴阳学说、五行加以不断的延伸分割,四季春、夏、秋、冬,加上中宫,就是金、水、木、火、土,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24节气;

1年365天,金水木火土各72天,共360天;

加宇宙原生能量五行场金水木火土5天,共计365天,天干地支内算60甲子,

同时领悟到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是天地的缩影,人与自然存统一性与全息性,天人相应,天人共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

人与自然界相对应,地球生命万物受制于自然界的气候、温度冷热,并影响到人的健康,尤其是:

温度决定人的能量

温度决定性格

温度决定寿命

五行火、木、水、金、土,对应人的心、肝、肾、肺、脾五脏及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对应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与人体共振,人只有调和好五脏,保持最佳的五行能量平衡,就可以尽可能的抵御外邪,保持身体的健康。

五行正能量的化现,就是仁、义、礼、智、信;对应的就是五方的颜色,绿色、红色、黄色、白色、金色、黑色。

一、仁爱养肝

木对应春天、肝胆,其气温生;

在人性其阳为仁;

在人性其阴为贪;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胆有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作用,故比喻为中正之官。

阳光、仁爱、慈悲、宽容、牺牲、配合、坚守这些特点正是“生长、条达、能屈能伸’木之精神所在。

但凡仁德宽厚的人都是健康长寿,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认为是大慈大悲,对于修行来说是修仙成道的捷径,对于修行者,积的功德不够,还要继续在阳世将这些慈悲的功德积累具足,才能位列仙班。

对于当代人而言,即是爱家人,爱朋友,爱生活,有付出、宽容、质朴无伪、慷慨、任劳任怨的操守精神,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的成功也是如此,需要经历多年的坚持、操守、包容汗水和实践的积累,给别人带来积极、慈爱的所需所要,才是最终自己在“某”领域的成功。。

反之如果在性格上贪婪、偏狭、固执、倔强、自傲、顶人、生闷气、钻牛角尖、认死理、贪婪、嫉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谁都有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窄,伤肝伤胆,在事业上多受磨练,处处受阻,如同地狱,痛苦不堪。

在身体健康上,木能量太过不及失去平衡,就会伤肝胆,造成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消化不良,人的眼睛及血液系统、免疫力会出问题;

正月建寅---地天泰:

寅月(即农历正月),是月立春,万物发生,天地气交,节在立春,气在雨水阳历2月19 左右,农历正月,乍暖还寒,地面上仍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地面下,已经很温暖,已经是“三阳在下”了,三阳构成乾卦。地面上为坤卦,地面下为乾卦,坤为地,乾为天,两者构成卦象地天泰,是为“泰卦”。

泰卦六爻代表立春至惊蛰的三十余天。

卦上现三阳,大地之上充满了阳气,万物充满生机,所以这时我们叫做三阳开泰。

对应每一天早上的3点到五点,修炼者在此时开始起床,参禅打坐,与天地共证,疏肝利胆,等待天地间的苍阳之气,黄帝内经当中才讲,

生而勿夺,

生而勿伐,

生而勿争,

天人合一,春光灿烂。

二月建卯 雷天大壮:

卯月即阴历二月,节在惊蛰,气为春分,阳历3月21 左右。

农历的二月,春雷开始在天上炸响,是为震卦。

地面下,当然仍是很温暖的景象,仍是“三阳在下”,这时候,冬眠的动物和虫子被这轰隆隆的春雷惊醒了,地里的庄稼也开始茁壮生长,动物开始繁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地上为震,地下为乾,震为雷,乾为天,构成卦象为雷天大壮。

大壮卦六爻代表惊蛰至清明的三十余天。

卦上四阳两阴,阳胜阴。阳气超越阴气。

三月建辰 ---泽天夬:

辰月即阴历三月,节在清明,气在谷雨,阳历4月 20左右。

农历的三月到了,梅雨季节来了,屋里屋外,到处湿漉漉的,常常细雨霏霏。对于此时地上的这种情况,古人用兑卦来描述,地下仍是三阳在下 ,是为乾卦。

上为兑卦,下为乾卦,兑为泽,乾为天,两者构成卦象“泽天夬”。

夬卦六爻代表清明至立夏的三十余天。

卦上五阳,阴气只有一丝残余,这正是阳气最强盛的开始,

另外《抱朴子内篇·登涉》、《藏经》记载《五岳真形图》五行的能量对应描述:

《五岳真形图》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演化而来,表示五个方位,对应五行天地间的能量释放,东岳图对应木,代表青龙,原文“子有《东岳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

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云:

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宿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泄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腑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补寒之方,以人参为主;

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

(《敦煌古医籍考释》无此十八字)。

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伤寒论》载有如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医方名称。

青龙汤。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