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又一大发现,曹雪芹没有泪尽而亡,最后出家当了和尚
曹雪芹何许人也,谁都不知道,历史上就没有多少记载,几百年来无定论,由于曹雪芹的特殊身份,资料少之又少,很多的后世之人觉得《石头记》这本书特写像江南曹寅家的家事,所以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曹雪芹,作为这本书的作者名。
至于《红楼梦》是谁写的,也是一个不能确切的事,目前权威的学说认为就是曹雪芹,无可争论,因为曹雪芹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历史记载。
乾隆皇帝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似乎是明珠家的家事,又觉得是明朝那些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也搞不清。
不过可以这样说,历来浮夸子弟和名门望族都可以给这本书做娘家,盛行的红学派别,后来也有不少人给书中人物找原型,追溯到了女娲开天辟地,因为那个石头经历了很多年,或许上下五千年,指代封建社会,有可能是更远的人类文明,架空历史的基础上可以随意遐想。
要说《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除了曹雪芹还真没有别的好名字,现代历史记载,曹雪芹生在1715年,死于1763年,活了不到50岁,可当时历史没有记载。
曹雪芹生在显赫的贵族江宁织造府,过了一段骄奢淫秽的好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便北上。从此食不果腹,生活一度困境,人常说,穷诗富画,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在《石头记》中写出这么多的诗词来,足以说明了他的处境,而红楼中除了描绘判词之外,几乎没有多少关于画方面的经典语录。
第一回作者就说,这是记录自己的往事,警示后人,用梦和幻做为主旨,从神话开始,布局一场梦,由贾雨村和甄士隐入手,真假难辨,真事隐去,贾语存之。
曹雪芹给《红楼梦》赋予了极高的思想艺术性,当初的贾雨村可谓是古代读书人的楷模,虽然贫穷,且携带着文人敢于追求仕途和梦想的那股求学之劲,从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是褒奖文人,可贾雨村为官以后就变了,折射了一个人脱变的内心和环境的影响,又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现实理想之间的差距,于是一把火把真的事情给烧掉了,弄了个葫芦僧去帮助贾雨村后来打官司,曹雪芹认为,就连寺庙这样的地方,也有不测风云,就像当年的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熄,何况是一个末世,岂是贾雨村这样的人所能改变的。
即便是贾宝玉这样有灵气的人,也改变不了命运,就算太虚幻境了,贾府照样还是衰落了,甄士隐出家了,贾宝玉后来考中后也出家了,贾宝玉在80回之前就有悟禅的描述,而且指明就是五台山,曹雪芹为何会把很多的事情驾驭佛和道之间,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寄托,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当一切无法改变的时候,最好的归宿就是出家,出家意味着四大皆空,对当时黑暗社会无法抗拒,也不能躲避,唯有找一个解脱表达自我。
曹雪芹去了那里,当然是死了,每一个人摆脱不了生老病死,最后都是魂归故里,至于曹雪芹的死,有人说1763年,有人说1764年,争论不休,脂砚斋说:
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泪尽而亡,和林黛玉的死法是一样的,可脂砚斋比曹雪芹更神秘,又有谁知道这个人的身世呢?一芹一脂永远是不解的传说,就和梦一样迷幻,周公也无法解读,何况世人。
曹雪芹晚年的时候就在一个佛门之地安享太平,这个山村不远处就有一个香山卧佛寺,曹雪芹多处在《红楼梦》中写到了香,什么引梦香,秦可卿、林黛玉、薛宝钗都有这样的香,佛语中有一种理念叫做戒色,可没有色哪来的戒,贾宝玉太虚幻境的情形正是出于色而忘色,如果这样的话就是修得圆满,从红尘来,看破红尘,可惜贾宝玉和袭人再度云雨,显然已经无法成佛了,只能成为槛内人。
曹雪芹在佛的山脚下,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也经历了无数的痛苦,晚年的时候,自己的儿子不幸身亡,因为无钱看病,把《石头记》后40会典当了,最后还是没有救活自己的孩子,所以曹雪芹老在《红楼梦》中写庸医,虎狼之药品之类的。
曹雪芹到了五十万而知天命的时候,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在茫茫雪地里走向了卧佛寺,出家了,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什么都是过往云烟,唯有静心方可疗伤,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