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博学鸿儒选历代遗韵 视通万里,大方名家评各体菁华 ——新版《名家视角丛书》评介
学术和普及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两翼,二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就后者而言,早在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布的37号文件《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就明确强调其重要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积极推动下,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出版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年9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发布65号文件《关于申报2016年度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的通知》,这是首度设立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文件还对申报工作提出若干具体要求。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后,凤凰出版社申报了《名家视角丛书》,并成功获得立项,该《丛书》编辑历时一年,于2018年正式推出。
一、前世今生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蔚为大观,诗词曲赋文,博大而精深,它已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它所包含的思想意蕴与艺术魅力,不知醉倒了多少吟诵者。其中更有名篇佳作,成为一代之文学绝唱,千古传扬。为弘扬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与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江苏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前身)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策划了这套丛书,原名“文苑丛书—名家精选古典文学名篇”,于1992年12月正式出版,繁体竖排,凡十册,包括:《古诗精选》(余冠英、韦凤娟编选)、《汉魏六朝文精选》(曹道衡编选)、《唐诗精选》(霍松林编选)、《唐宋词精选》(吴熊和、肖瑞峰编选)、《唐宋散文精选》(王水照编选)、《宋诗精选》(程千帆编选)、《元明清散曲精选》(黄天骥、康保成编选)、《金元明清词精选》(严迪昌编选)、《明清诗精选》(钱仲联编选)、《明清散文精选》(郭预衡编选)。编选者或为博古通今的学界泰斗,或为专治一门的大方之家,《丛书》在选篇立目与注释品评上,做到了精品与新见相结合,而在装帧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开一时之新风。正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这套《丛书》的出版,受到了学术界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与欢迎,并有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2年9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丛书》的简体横排本,更名为“名家视角”,反响依旧热烈,并于2004年3月重印。如今这套《丛书》再版并获得国家资助,说明了我们当初的想法是得到读者认同的。我们在一丝的喜悦当中,更多的是为祖国的文学遗产而自豪,更多的是对参与《丛书》编选工作的诸位学术大师智慧的敬佩,是对广大读者厚爱的感激,是对从《丛书》当初的策划高纪言先生、主编吴小平先生、编辑姜小青先生等人手中接下这套书中精品的庆幸,面对上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前行。
在此次《丛书》新版的编辑过程中,除了在内容方面订正文字标点错讹、删去所有直音、规范引文格式、更新行政区划等,在装帧设计方面也花了不少工夫。例如:为了能与本社另外两套普及性读物《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和《名家精注精评本》达到同中存异的呼应,反复调整了开本、版式、字体、字号等;为求简洁清雅,删去了书前彩插和正文页边花纹;为了吸引读者,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封面,设计了不下五种方案,单是一个“名家视角”印章图案的设计,也数易其稿。最后呈现的效果:天青色封面,书名烫黑,作者签名烫白(下文详述),“名家视角”印章烫红(“视”字变形,像一只眼睛),腰封除宣传语配十竹斋《尚友》图。
前不久,集团组织“40年记忆—我与改革开放”摄影比赛,社里负责宣传的同事把三套书摆在一起拍了张合影,取名“90后、00后、10后”。
二、历久弥新
杨牧之同志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曾指出:“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压力较大,普及性读物读者面略广,各出版社在普及上动的脑筋更多一些,这是好事,但出于求多求快的心理,在选题上不免有些滥,整理质量参差不齐,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同样有一个精品战略的问题。”(《古籍整理与出版专家论古籍整理与出版》,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时至今日,普及性古籍整理出版仍存在规划性不足、规范性不强、创新性不够、质量总体不高等问题。回顾我们这套《名家视角丛书》,历经岁月磨洗,依旧熠熠生辉。
《丛书》从体裁看,属于一套“选本”。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的传承和积累,留给后人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是哺育中国文人的伟大传统,也是各种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然而普通读者面对如此庞大的财富,常会显得无所适从,难寻门径,常致入宝山而空手归。如此一来,选本的作用无疑十分重要。选本在传播文化和塑造经典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然而选政实难。上古至明清的韵文和散文作品浩如烟海,如何披沙沥金,既不遗漏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作,还能发掘一些未曾被重视的优秀作品,以期向读者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全貌,实见功力。编选者既要有深厚的学养,宏通的眼光,还要有去粗取精的判断力。《丛书》当初邀请的诸位大师皆为一时之选,其专业成就不再赘述。今日很难想象再凑齐这样一套实力相埒的阵容。一流学者保证了本《丛书》的高质量和高水准,这是一套真正的“大家小书”。说一个小插曲,在设计腰封时,关于要不要加上作者简介,存在一些分歧。最后决定,我们既然将《丛书》定位为较高层次的普及选本,期待读者为中文专业的高校师生及古典文学爱好者,那对这些专业读者来说,编选者的名字已足以令人信赖服膺。
有诸位名家把关,较之同类出版物,《名家视角丛书》还具有选目精当、编排合理、注释明晰、篇幅适中的优点。“选目”是选本的关键。编选者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精心选材。《丛书》共分10册,体裁涉及诗词曲赋文,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末,编排上既体现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全貌,也突出不同文体在某一特定时代的高峰性呈现。每册附有编选者悉心撰写的《前言》,提纲挈领,评析某一文体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概况。正文中,每篇作品附有作者小传、注释和品评,以利于增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小开本精装,每册不超过二十万字,便于读者携带和阅读。
“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而得“文章之衡鉴”。(《四库全书总目》)《名家视角丛书》庶几副之。
三、薪火相传
推出一些历久弥新、传之久远的古籍整理精品力作,是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根本要求。而凤凰出版社历来坚守“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服务大众、贡献学术”的出版理念,再版《名家视角丛书》,我们希望继续传承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普及性。《丛书》是丰厚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一个缩影,是宏伟冰山的一角,无比丰富的艺术宝藏还有待我们去发掘。这套《丛书》无疑就是开启宝藏的钥匙。藉由它,让读者亲近诗词歌赋,体味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许多编选者都带着这样的期许,如钱仲联先生在《明清诗精选》前言中说:“选入的诗虽仅仅是一百篇,却概括了明清诗歌的全貌,一勺水可以尝大海味。”程千帆先生在《宋诗精选》前言中说:“这本书只是想使读者对有异于唐诗的宋诗风味尝鼎一脔而已。”王水照先生在《唐宋散文精选》前言中说:“尝鼎一脔,以蠡测海,愿这一小小的选本能帮助读者去叩启唐宋散文百花园的大门。”
2.思想性。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观念和思想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古代文人素有“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著”、“文以载道”的传统,细心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自能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艺术性。开卷有益,最重要的是反复吟诵原作。只要读者潜心品味入选《丛书》的每篇作品,就足以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领略古典诗文丰富的艺术技巧和完美的声律形式,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美感经验和艺术情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文学经典陶铸的。
4.学术性。虽属普及性读物,但书中蕴含着编选者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史观,值得揣摩和发掘。举例而言,很多人受“一代有一代文学”观念的影响,认为词在两宋时期已是极其发展并臻于灿烂的高峰境地,而无视这一文体的后续发展。而严迪昌先生就在其编选的《金元明清词精选》前言中写道:“高峰并非是断岭,历史的必然不等于历史终结。文化永远呈积累形态,而且一旦积淀后又成为精神投入而渗合进入的心态。”“词史证明,大致与北宋告终同时而始起的金、元、明、清四代八百年间词界才士们没有耗损这一特定的文化积累。虽有兴替起落之势,然而心灵运载之体的效能始终呈现强劲而多姿多彩。”又如郭预衡先生在《明清散文精选》前言中开宗明义:“明清文学,在今天看来,小说为最;但在当时,士人所重者,仍在文章。因此,从历史上看,明清之文,不仅作者甚多,数量甚富,而且流派层出,为前代所未有。”由此观之,严迪昌等先生实则赓续了古人“操选政以存史”的传统。通过这套《丛书》,可增进读者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为充实壮大未来的学术队伍做好铺垫。
此次《名家视角丛书》再版,编选者中的许多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希望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名家的引导,进入人类文学遗产的艺术殿堂。
为了纪念这些前辈名家,在封面设计时,决定烫印他们的亲笔签名。在与美编商定硬笔竖写的选择标准后,为求最佳效果,多方搜求,终得全璧。在此要特别感谢以下诸位老师的热心襄助:史小军(师承霍松林)、肖瑞峰、康保成、马大勇(师承严迪昌)、魏师中林(师承钱仲联)。
我在送给导师的一本《明清诗精选》扉页上写了几个字:“编一本老师的老师的书送给老师。”或许也是一种薪传。
《名家视角丛书》
(全10册)
凤凰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定价:381.00元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