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非洲(3)原生态的小村庄
原本起名“小村庄”,后来觉得不加“原生态的”不足以表达真实的感觉。
在去东非大裂谷的路上,看见两边的房顶大多是反光的瓦楞板盖的,简易,单调,乏味。
偶尔见到原生态的草屋,欣喜异常。
问导游,回程时能在草屋前停一下拍几张照片吗?
导游说,这就去。
好极了!

蓝衣小孩见我们下车,像看到鬼子进村,扭头就跑。
草屋顶上裸露着破洞。
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穿着绿黑条纹衫的女孩躲在草堆后看着我们,有点紧张。

见我们并无恶意,女孩的脸上稍微舒缓了些。

卷卷的头发,
亮亮的眼睛。
只是,嘴唇有点干裂。
缺水?

埃塞俄比亚水资源丰富,号称“东非水塔”。
怎么会缺水呢?
也许是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吧。

蓝衣小孩跑得真快,已躲到了爸爸的身后。

爸爸裤子的膝盖处打着补丁。
看着久违的补丁,我的鼻子发酸。
我也穿过打补丁的衣服,直到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时,屁股上还有补丁,只是被上衣遮着。转身在黑板上写字,屁股上的补丁露馅了。
当时有点难为情,但也没办法。穷啊!

小孩看到陌生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

逃到家里去。
妈妈在门内等着。
草屋顶上有3个竖着的小辫子,好看吗?

第一次看到这么密实的草篱笆。
那圆圆的,不是谷仓,是住人的草房。

草这么多,是稻草还是其他牧草?
这里种水稻吗?
埃塞俄比亚种水稻的历史不长,分雨养和灌溉两种。雨养水稻靠天吃饭,产量较低。灌溉水稻收成较好,很多用的还是中国的技术。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一路上看到牛啊羊啊,未看到工厂。
好处是没有工业污染,蓝天白云。

有的墙没有糊泥巴,有的墙泥巴糊了一半,为什么?

有圆形的房子,也有长方形的房子。

围墙大多是用树枝和草扎起来的。

也有这样的围墙。

不仅圈起了墙,还堆成了垛。
用的是什么材料?
看不清?

来一张特写。
猜猜看,是什么材料?

我还是喜欢草和树枝做的围墙。
接地气。

这家的围墙特别高。
还有大狗、小孩、石路、木墙。
原生态。

瓦楞板上铺一层草,那就更好了。

这里草多得很,为什么不用呢?
草还可以编草帽、草包等,做旅游纪念品。
扶贫,不能光撒钱,应该教他们谋生的本领。
技术扶贫,才是长久之道。

缺水,农耕有困难。
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草、木、石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也许是一条脱贫之路。

保持原生态,发展旅游业,也是一条路。

这些石块,可以做墙基。
准备盖新房了?

草屋顶颜色不一样。
打过补丁了?

屋顶镶了一条绿色的裙边,是柳树叶吗?

看到我们这些老外,有些好奇,但也不敢上前。

抱着小孩,在家门口看热闹。

衣服色彩鲜艳漂亮。

看到我在拍照,把脸转了过来。

希望,在小朋友身上。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