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信用”的实验
两个星期前,我提出要把公账文章的赏钱捐给陈燕燕治眼睛时,对会有多少人打赏心里并没有底。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第一篇文章《文化是地里长出的“土豆”》,102位读者赏了2650.70元(6月24日把款转给志愿者协会后陆续又收到300元);第二篇《你好,陈燕燕!》到目前为止,53位读者赏了2255元。加上其他渠道的捐款,手术的钱已经够了。所以拜托不要出于帮助陈燕燕的原因再打赏了——当然,如果喜欢文章另当别论。
我原来以为至少要“卖”十来篇文章。显然严重低估了大家的爱心。没想到在骗子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还有这么多的爱心。很多年前韦唯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走红时,王蒙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开玩笑说:“人人献出一点爱,你会游泳吗?”的确,爱心泛滥未必是好事,一个后果就是骗子更容易得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可能变成骗子的天堂。前一阵媒体披露山东烟台有个“大学生村官”发起“帮农民种樱桃”的众筹项目,7000多人参与,筹款110多万元,大家收到的樱桃却不是那个地方产的,后来连发起人也找不到了。这样的事让人很心塞,要是再多几件,估计“众筹”会像“小姐”或“专家”一样让人避之不及。我们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失信的代价。
其实做这件事时,我固然是想帮助那个女孩,也想验证一下所谓的“粉丝经济”。《逻辑思维》的罗振宇说互联网是“人格经济”,人们基于对某人微博或公账文章的喜欢,“爱屋及乌”地“信文及人”,愿意购买其销售或推荐的产品,或者参与其发起的项目。我对此将信将疑。现在我发现罗胖子还是有些道理的。
有人说中国有崇尚信用的传统,又有人说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我不知道哪种说法对。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不少关于信用的故事,如果历朝历代守信蔚然成风,这些故事恐怕难以流传下来。最著名的像那个被女友“放鸽子”还抱着桥柱被淹死的尾生;还有那位因为“改革”被五马分尸的商鞅,他曾经为了使人相信自己说话算数,悬赏五十两金子把一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我觉得如果尾生不算“神经病”,世界上就找不到“神经病”了,奇怪的居然有人为这种傻冒叫好,我觉得他们心地实在太过残忍;商鞅的做法则有些儿戏,不无弄权玩人之嫌。他能用悖于情理的方式立信,也会悖于情理地失信。予取予夺,反正是他自己说了算。他最后的失败,不知道是否与这种“过家家”的立信有关。
我觉得真正称得上讲信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一群死囚的故事。他有一次视察监狱,里头关着390名死囚。李世民亲自审问这些死刑犯,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出想回家最后见父母或妻儿一面。唐太宗于是决定让他们自行回家,约定第二年九月初四回来就死。大臣们自然是一片反对之声。皇帝却吃了秤砣铁了心,他的说法是:“朕不负卿,卿亦不负朕”,他与死囚们的这份“深情”,简直跟“但愿君心似我心,宁负苍天不负卿”的鸳侣差不多。结果出乎意料,390名死囚届时全部按时回来引颈就戳。
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李世民只有35岁。我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有这份坚决而淡定的自信?放虎归山的390名死囚为何都视死如归,信守然诺返回牢笼?现在很多人争论“强汉”和“盛唐”哪个更好。这个故事后面的“盛唐气象”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前天收到诗人庞白传的一首诗。兹转抄如下:
依然明亮
薄凉世界里遮蔽不了的温暖
在这个夏夜升起
经过一双双手的传递
这些温暖,此刻亮过明月的皎洁
亮过所有人曾经的疼痛——
感谢上天给我们这样一次机会
知晓心里的激荡和感恩的饥饿
异样的悲喜
竟然珍贵无比
去吧,捋起右额角的那绺头发
让年轻的时光纵情漫漶
水一样轻微的呼吸
平缓或者急促,都无所谓了
转身瞬间,嫩绿的身影
将为你纠正无数踉跄的脚步
生命里那海浪一样日夜哗哗作响的声音
一波波涌上沙滩
绵绵不绝的
是承受,更是祝福和赋予
(唐太宗故事见《资治通鉴》: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本公账文章均为原创,欢迎朋友圈转发;如欲转载,敬请加微信lsq19650206或邮箱lsqbh@126.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