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认知能力的三重境界

一说“认知能力”,还“三重境界”,肯定会有人想到王国维:“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王国维定义的人生三重境界,很诗意哈!——但这次讲的不是这个。

也有人会说是不是“看山”的那三重境界呢?也不是啦,——看来看去到底是不是山,其实终究也没把问题说清楚。

今天我是想借用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帕克“思维模式的三个阶段”来帮助你理解这个貌似很大的命题。所谓的“思维模式”,在我看来就是“认知能力”;所谓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三重境界”:

第一阶段“无知的确定期”——学到什么相信什么,该阶段一定要接触可靠的常识;第二阶段“有知的混乱期”——接触到的所有学派知识认为有道理,某种无体系的相对主义,很多所谓的业内人士其实就停留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批判性思维期”——能够通过取证、分析、推理等方式作出理性判断,这是思维真正成熟的阶段

之于茶,绝大多人其实是被卡在了第一阶段——“有知的混乱期”。因为自己对于茶的“无知”,所以当“有知”出现时便“不得不”被动接受,——否则你连“知”都没有,虽然这个“知”还尚不确定是“真知”、“正知”或是“妄言”。

所以这个时候最需要接触到“可靠的知识”。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却极难满足。这里有主动、被动两方面的原因,先说被动原因:

从种茶、制茶者的角度而言,他天然有推广茶、销售茶的责任,但却没有教授茶知识的义务。一来,他知道您也并非是真想专门的深入学习,而只是浮皮潦草的听个稀罕而已;二来,种植、加工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不是坐在那里这么一说、您那么一听就能了解的,更何况卖茶者往往也并非种茶、制茶者,所以多少会有些“强人所难”;三来,出于某种小小的私心,其实人家也不大愿意买茶者把茶了解得太明白,用人家的话说就是“把茶喝得那么明白,就没意思了……”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您很难从种茶、制茶,乃至于卖茶者那里获得充分详实的相关知识。

再从您自己一个品饮者、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并非正知、正见很难获得,正相反,它们非常之丰富!!有很多甚至是免费的!我就曾专门聆听过茶学老前辈徐亚和老师的茶学讲座,他严谨、客观、平实、专业素养高。讲座内容逾百期,系统、全面、详实。从茶地的产区分布、水土气候、田间管理,到茶树的品种特性、生长周期、种植维护、光化反应原理,再到采摘加工、茶样审评。如此宝贵的学习资料,着实难得!所以,我都是做了笔记的。

但问题是,在我看来是如此珍贵的学习资料,打开量能有多少呢?——平均每期50~60次,算上此前两年的那回首次推送,打开量也不过每期200~300次。别说100000+了,连上千都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无知”的大众并没有判别内容价值的能力,所以对真正专业的东西也就无所谓了。况且,如此系统的种植学、加工学内容,非我这般打算在茶专业上一条道跑到黑的,是很难意识到其价值的。同样,还有很多农学院茶学专业的二手教材,都是非常廉价且极专业的学习资料,但鲜有几个人去啃这些书的。他们则更愿意通过看一些“蛮有调调”的杂文、随感类书籍来习茶,更轻松些。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无知的确定期”。

再说“有知的混乱期”,这是很多业内人士或所谓“资深爱好者”的状态:谁的课都上,谁的话都听,谁的茶都喝,说来也是阅人无数,但张口闭口间你却总能听出些个自相矛盾的地方。追根究底之下,要么也一脸茫然,“唉,也是啊……”要么嬉皮笑脸一番,顾左右而言他了。这就是那些所谓“半瓶醋”的“专业人士”。说到底,就是没有建立起系统认知。

这里需要提一句的就是那些“基于品牌的茶学理论”,看似系统,却往往会流于局限与片面,原因明白着,就不废话了。所以就算是要习茶也不能指望着跟品牌学习就能建立起自己的系统认知,——至少不能只跟一个或两个品牌学。

最后,“批判性思维期”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一个开拓性的现代茶人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你敢不敢问为什么?“何为'越陈越香’?会是什么香?陈化标准有没有?陈化环境标准有没有?南北方的陈化诉求是否一致?在这些尚未达成共识之前,何以'越陈越香’?何以'保值增值’?”

“如果茶被定义为食品类,那为什么大家还在拿样本的理化分析说事,而不去关注茶的入口体验呢?”

“作为传统的文化形式,茶是独立出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呢,还是将其融入到现有的传统文化门类中去应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呢?而这个标准又会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

这样的追问是带有思辨性的,带有批判性的,带有开拓性的。我们并不是要把一个人问到无言以对,但当一个真正的茶人也被问得沉默,也就意味着他开始了真正的思考……

好了,这就是认知能力的三重境界,——您,又在哪层呢?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学习有四种境界!(涨知识)

    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学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它却会让人生变得更加简单.正如作家刘同说的那样:"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无论是学生时期的答题求解,或 ...

  • 达克效应: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达克效应: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如何通过读书实现人生逆袭

    这两天有一条视频在网上火了.河南郑州的一位高校保洁阿姨乔阿姨,工作之余在教学楼楼道的窗边认真看书.乔阿姨是个70后,她说自己平时就喜欢看书,大学的学习氛围好,读读书顺便提升一下自己. 看到这条视频,我 ...

  • 营销值得学:认知思维四个阶段 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创业做生意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结果:万物皆有因缘! 过去的自己 自负狂妄 目中无人 故事一: 很多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普通业务员,公司近140人: 4 ...

  • 修达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境界的百样功夫

    读了宋朝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

  • 认知思维的三层境界

    认知思维的三层境界

  • 无知比有知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文 / 廖超国 自信于人生非常重要,这一点不用丝毫质疑.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自信不仅是健全人格的健康心理状态,还是抵御人生挫折的盾牌,更是生活和事业顺利的不可缺少的支撑,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 人生少了 ...

  • 《中国哲学简史》(7)庄子:“幸福”的两个境界

    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蒙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道家在经历第一阶段杨朱.第二阶段老子之后,庄子是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 ...

  • 李展飞:我到底能不能喝酒

    98年之前,我是不知道我自己会喝酒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也基本上没喝过酒,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我父亲不能喝酒,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我应该不会喝酒. 直到那年的正月,我在舅舅家找到了这份自信,我惊奇地发现,原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

  • 开汤哲学:自然生成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道德经> "世间万物自然生发消亡,繁衍生息,迭代演进.遵循着物竞天择的天道自然规律 - -"这是人类给世界作出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呈现者与体验者

    前几天去拜访一位业界前辈,交流有关春暖花开之际环境因素对汤感表现的影响. 边喝便唠,我忽然神游别处提了一个问题: "您说,这茶的至高境界是取决于冲泡者呢还是品饮者?" 前辈略加思索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

    记得还是在学生时代,一进寒假,也不知道是谁从哪儿弄来了那一年的大片资源,-- 二.三十部!几百个G!! 看吧 - -,可是我还有很多别的安排,-- 有办法!! 快进 ~ ~ 哎,开打了!开打了!--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续)—— 奢侈的仪式

    <体验的完整性>那篇文章推出后,有朋友问我: "所有体验都去追求完整性,-- 我哪有那工夫啊!!" 他说的极是,连嚼块儿馒头都要嚼到舌下生津才罢休,那这顿饭也就甭吃别的 ...

  • 开汤哲学:卷舌吮吸,… … 或许是个错误

    专业评茶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看到那些评茶老师们在吸溜吸溜地喝茶,或者叫"吸茶",场面时而山呼海啸一般.而你在学茶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必学的动作 -- "卷舌吮吸式"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