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知青时学太极拳点滴
当知青时跟师父学练太极拳,师父开拳时,我好些劲力总不顺。师父让我多挖地,体会上挑下劈之劲。并说:“等你挖一整天的土不累了,多想想下挖举锄上挑,下挖和翻土的三个点的劲力,你再体悟在太极拳中,一定会受益菲浅”。开始不以为然,挖久了,周身很酸,就想取巧挖。时间长,还真领悟到了上挑下劈之劲。非常简单,简单得令人感到怪异:不外就是蹲下,滑步跟进,抬手,起身,以蹲下,再滑步跟进......
一次赶集与人抢手,我原来从来打不过的一位朋友,无论他的拳怎么出,我都用挖锄之法,一跨进身将其拍倒在地。实在好用。
练手架打,师父让我天天撬洋铲。练多了,对手一出拳,自己前手应急而上扬,后手自然就到了对方的头胸。
当实搏中体会不到尾闾劲时,师父让我多去田地里牵牛犁地,体会犁头是怎么入地怎么犁土翻土的……
当做不好“虚领顶劲”时,师父叫我去拉重的板板车,体会“脚杆蹬起,颈项伸长”的感觉是个啥……
当练手刀劲时,师父说“你那样用劲,刀砍缺口,掌骨都断了,战场上就早死了”。让我用刀割生牛皮,割纸……体会到“利刃割纸,轻利而过”的掌刀之劲。如果感到阻力时,一定是肩和胯卡住用力了
还有一点训练苦不堪言:师父常要在我站桩时对我进行全身捏筋,经常被师父捏得满身青疙瘩。训练每捏一个点,自己就要痛得想弹开化掉师父的手指之力,学会身体各个部位肌肉遇袭时,产生那么一紧一松的自然反应。道理很简单,哪个位置受到刺激,自己哪个地方就有主动应激反应,也就是自然地用意控制被刺激部位的应急反应而已。有时师父还会用细棍抽击……这样训练被击部位的应急敏感反应。练《太极拳论》中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也叫做“有触必应”。这种训练都是一些穴道或神经元敏感之处。和别人练习时千万别这样训练,外人不知轻重,很容易把打伤,只有内行老师才可以控制击捏的劲道之度。
进身一起如挑担:
挑担子,扁担一横,如人两臂攻我,我缩身一钻进身,如下潜躲闪,也可以借下潜击敌下三路,如搂抱,撞冲,缩小击打面积。尾闾腰脊一叫劲,肩上就把对方挑拱起来了。手肘也可能到了对手的头面胸腹。担上肩后,担在肩上随步法的节奏起伏,呼吸随步,化去担压肩重力。换肩也是腰胯起伏抛上抛下。挑担子,不但要有力量,关键是全身的协调性,掌握了,就形成整劲。挑担中,蕴含着有趣的格斗技巧哩!
师父说:太极拳的太多技法都与生活工作相关。很多工作生活中的劲力,用在拳法中非常顺,并不刻意想如何用力,自然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