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射炮能救北洋水师吗?甲午战前即使换装,也会被日方火力碾压

英制120毫米速射炮

关于甲午海战的失败,很多人都归咎于清朝政府军备建设的不足,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没有给北洋水师换装速射炮”。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拥有大量速射炮,海战中以数倍的弹药投送量压倒了北洋水师的火力。

因此有些人认为,如果北洋水师能够在战前及时换装速射炮,那么海战的结局就会截然不同。然而,有些事实的真相却更加残酷。

吉野号巡洋舰

战前的丁汝昌:建议花60万两白银为北洋水师换速射炮

事实上,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战前建议,花费60万两白银为北洋水师的军舰更换速射炮。李鸿章也上过奏折——“竭力匀凑,先购镇、定二船快炮十二尊”,建议首先为定远、镇远更换12门速射炮,花费大约30万两银子。但是,这些建议在朝廷都没有了下文,导致北洋水师只能以旧式火炮迎战日舰的新式快炮。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号称拥有数量更多的大口径舰炮(200毫米以上)。但实际上,这些大口径舰炮射速太慢。定远、镇远的305毫米主炮,理论射速可达到1发/分钟,但由于炮身和炮架在后座时一起移动,重新复位和瞄准要耗费大量时间,最快的实际射速也只能达到3分钟一发炮弹。

定远号铁甲舰模型

即使是日本军舰,大口径舰炮的射速同样悲剧。松岛、桥立、严岛这三艘主力舰主炮口径达320毫米,超过了定远和镇远,但大东沟海战中竟然创造了半小时一发炮弹的最慢纪录,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但是,日本“三景舰”却拥有11-12门12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10发),因此形成了密集的火力,对北洋军舰造成了大量杀伤。其他日本军舰也多数装备了速射炮,导致北洋各舰中弹数量比日舰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浪速号巡洋舰

值得深思的视角:日本最强巡洋舰中的两艘竟没装速射炮

在大东沟海战中,日本军舰似乎完全依靠速射炮打赢了战斗,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四艘精锐巡洋舰,其中的“浪速”和“高千穗”并没有装备速射炮。尽管如此,“浪速”和“高千穗”却依然是对北洋威胁最大的日舰,直接导致了“超勇”、“经远”的沉没。

从这个视角来看,北洋水师相对于日本联合舰队的另一个严重弱项,似乎被长期忽视了。

浪速号炮位示意图

以“浪速”号来看,该舰排水量为3709吨,最大航速18节,主炮为2门260毫米克虏伯炮,副炮为6门150毫米克虏伯炮。“浪速”号的260毫米速射炮,在中日双方军舰中是射程最远的,有效射程12200米,大大优于“定远”的305毫米炮(射程7800米)和“松岛”的320毫米炮(射程8000米)。这种火炮,在“平远”号上也安装了一门,并且命中过“松岛”号。

然而,真正体现“浪速”号实力的武器却长期被人忽视了,被日舰速射炮的光芒所掩盖,那就是“浪速”号的6门150毫米1880式克虏伯炮。

德制1880式150毫米克虏伯炮

1880式150毫米克虏伯炮:揭开中日军舰的真正差距

如果看不出“浪速”号这六门150毫米克虏伯炮的玄妙,那么我们对比同样建造于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的“致远”号就可以看出来一些东西。

“致远”号虽然建造时间比“浪速”号晚,而且设计师也是同一位,但排水量仅2300吨,航速为18.5节。该舰主炮为2+1门210毫米克虏伯舰炮,副炮为2门150毫米阿姆斯特朗舰炮。另外,同时建造于德国的“经远”号,排水量为2900吨,航速15.5节,主炮为2门210毫米克虏伯舰炮,副炮为2门1880年式150毫米克虏伯舰炮。

也就是说,较早建造的“浪速”号和“高千穗”号,拥有一共12门150毫米口径副炮。而更晚建造的北洋水师“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一共才8门150毫米副炮。两艘日本巡洋舰,在副炮火力上竟然超过了四艘中国巡洋舰50%!

致远号模型

其实,北洋水师不仅是这四艘巡洋舰,其他主力舰的副炮火力也严重不足,而且巧合的是,采用的基本都是1880年式150毫米克虏伯炮。比如,“定远”和“镇远”,副炮只有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济远”舰,有一门150毫米克虏伯炮作为后主炮,没有其他大口径副炮;“平远”舰,副炮也是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至于“超勇”和“扬威”,火炮则是更老式的型号。

综上所述,北洋水师作为主力副炮的1880年式150毫米克虏伯炮,全部加一起才15门!再往下,北洋水师各舰还有若干75毫米、47毫米副炮,但在海战中并不能发挥明显作用。

与之相比,日本仅“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就有12门同类火炮,虽然射速也不快(1发/分钟),但凭借火炮数量多,依然能造成巨大威胁。如果再加上其他日舰70余门152毫米、120毫米速射炮(松岛号12门、严岛号11门、桥立号11门、千代田10门、吉野号12门、秋津州号10门、赤城号4门,西京丸号1门),日舰就形成了巨大的弹药投放速度优势。

1880式150毫米克虏伯炮

北洋水师的这个弱点,在十年前就种下了

那么,如果北洋水师在战前换装速射炮,是否能够抵消掉日方的火力优势?答案只能说是有限。

根本原因仍然是副炮的不足,北洋水师的军舰设计过于追求廉价,多数军舰吨位不足,只能保证主炮的空间,而牺牲了副炮的空间。不“致远”和“经远”只有侧舷两座副炮炮位,甚至连7000吨的“定远”和“镇远”也只能在首尾安装区区两门副炮。即使换装速射炮,舰体能够提供的炮位空间也不足。

松岛号海防舰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李鸿章和丁汝昌的计划看出,“定远”和“镇远”换装速射炮只能给每舰配备6门,估计是首尾各1门,加上侧舷4门,火力只有“松岛”号的一半。丁汝昌计划耗资60万两白银,估计换装24门速射炮,刨去“定远”和“镇远”的12门,其他诸如“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和“平远”,正好每舰配置2门速射炮,刚好替换150毫米克虏伯炮的炮位。相比之下,日本较弱的“千代田”号都配有10门120毫米速射炮。可见,即使北洋水师顺利在战前换装速射炮,有限的炮位也只能拿出30门速射炮(加上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已安装的各2门120毫米速射炮),与日本联合舰队的70多门速射炮和1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相比,只能达到三成多的火力,仍然是巨大的劣势。这种乐观情况下的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被日方火力碾压依然不可避免,只是增加了一些翻盘机会而已。

日本绘画《黄海海战》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关键原因,还是清政府在外购军舰时过于小气,主力军舰无一不是特价产品品和缩水产品。军舰价格便宜,不得不伴随着就是吨位的缩减,导致了舰体无法容纳更多的副炮炮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