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跷脉的重要功能
跷脉属奇经八脉,我之前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书本粗浅的层面,没有深入的思考背后的深意,更谈不上临床使用的经验。最近会诊的两个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和一个失眠病人,使我不得不重新来审视这两条神奇的经脉。
这两个中风后遗症的病人症状略有不同,一个是足内翻,一个是异常步态。这两个病人一开始都是按照常规取穴治疗,效果不理想。后来从跷脉的角度取穴,疗效非常显著,这也是我没有料想到的。
另外一位是长期失眠的病人,一直用安眠药帮助睡眠,内科住院期间想要接受针灸治疗。我取了安眠、神门、神庭等安神助眠的穴位,治疗了几次,病人较为婉转的说效果不太好。当改为从跷脉取穴后效果就明显改善。
所以很有必要深刻认识跷脉,把它融入我们的治疗思维体系中,提升自己的针灸技术。跷脉包括阳跷和阴跷两条经脉,阳跷脉是足太阳经的分支,在下肢走行在外侧面,阴跷脉是足少阴经的分支,在下肢走行在内侧面。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是表里经的关系,所以阳跷和阴跷是互相联系的。
联系这两条跷脉的枢纽部分就是睛明穴。很多时候我们都把这个不起眼的穴位给忽视了,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熟悉经络你就会知道,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阳跷和阴跷脉多条经脉的汇集处。所以它不仅能治疗眼睛的疾病,还能治疗腰痛、肢体运动及失眠等疾病。
现在我们有必要着重介绍下跷脉的功能,一是睡眠,二是肢体运动。我们对睡眠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卫气在阳跷和阴跷间不断出入。白天卫气进入阳跷人就醒着,夜间卫气进入阴跷人就睡着。清代名医叶天士总结失眠的机制就四个字,阳不入阴,其实就是卫气不入阴跷脉。
《灵枢·寒热》对阴阳跷脉有这样的描述,“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跷脉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控制眼睛的开合。阳跷和阴跷恰好交于目内眦,这样就可以保证它完成这个功能。人体睡觉时眼睛要闭住,醒来时眼睛必定是睁开的。所以跷脉和人体的睡眠关系极为密切。
失眠是临床上相对比较难治的疾病,这方面的病人也逐年增多,现在很多医院也都开设了失眠门诊。内科会诊时遇到很多失眠病人常年累月再吃安眠药,更有严重的就算吃了安眠药仍然睡不好,这固然和失眠的复杂机制相关。临床上用针灸、耳尖放血、星状神经节阻滞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总是令人不满意。从跷脉的角度思考失眠,其实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偏瘫病人的肢体功恢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往往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不过根据观察,大多数针灸医生都是常规取穴,很少会从跷脉的角度认识肢体功能障碍。就说我会诊的那个病人,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走路步态异常,可见不是力量的问题。跷脉起于足,其主治功能明确的说主管下肢活动,在其他经脉的主治中就没有像这样的表述,而实践证实也是有效的。
足内翻也是偏瘫病人很常见的症状,常规取穴效果并不好。从跷脉的角度看,这个症状就是阴跷脉病变,下肢内侧面痉挛、拘急造成的。《难经·二十九难》有这样一句要紧的话,“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临床治疗时取照海和交信往往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