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迈过生死那道坎

1942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一),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弘一法师即将入灭。他安详地侧躺着,往事尘缘,于万籁俱寂中,浮光掠影般进入脑海……

翩翩公子的重生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一富裕人家——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李叔同的母亲是五姨太,李叔同本人则是父亲的晚来子——当他出生时,父亲已72岁。父亲不久病重,接着病故。此间曾延请僧人到家诵经,4岁的李叔同亲见僧人举止,并细听敲木鱼、诵经之声。这是他最早与佛教的接触。

李叔同自幼好学,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词,从篆刻家唐敬岩学篆刻,深得真传。年轻时,李叔同陪母亲到达上海,遍交文坛俊杰。他参加上海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一时名噪文坛,“二十文章惊海内”。他还自刊《李庐印谱》,出版《李庐诗钟》,排练京剧与新剧,在书画戏剧等方面展现其超人的才华。

从事艺文活动的同时,李叔同还过了一段公子哥儿的生活,与歌女艺伎过从甚密。对于此段经历,有人分析,当时国事萎靡,李叔同本人无所事事,再兼其经济宽裕,结交的多是当时的风流名士,所以,寄情声色就再所难免了。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去世。安葬母亲后,李叔同决定东渡日本留学。此时,李叔同心境已大变,临行前写诗称:“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此时的李叔同,已有“度群生”的志愿。

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对西洋文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在《茶花女》演出中自扮茶花女,其演技受到日本戏剧界的盛赞,松居松翁在文中称赞:“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尤其是李君的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李叔同又在《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主角,同样引起轰动。他还编辑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

回国后,李叔同于1908年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他与同事夏丏尊相交甚密,他的学问品德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教出了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刘质平等许多杰出的人才。

不过,李叔同的身体却是很弱的,常常悲观地认为自己不会长寿。尤其到了1916年的时候,只有37岁的他精神衰弱,并认为自己不久将丧命,自称息翁,还在一个印章上刻了“丙辰息翁归寂之年”,为人写书法作品时常用此印。也就在这个时期,好友夏丏尊推荐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该文称“断食能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来。”李叔同对此很感兴趣,而且觉得断食可能会治愈自己的精神衰弱,说不定会让自己“死里求生”呢,所以决心一试。

十一月的时候,李叔同不顾自己的感冒还未好,便前往安静的杭州虎跑寺,按照书中的断食方式,经过半断食、断食、重新饮食三个阶段共二十余天,不仅治好了感冒,治好了多年折磨自己的精神衰弱,而且获得“极愉快满足”的体验,获得了身心的重生。断食之后,李叔同精神康健,觉得自己脱胎换骨一样,于是以《老子》中“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

由于此次断食是在佛寺中,李叔同因此与佛教产生更直接的因缘。他后来回忆:“我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经过,就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十分的欢喜。因此时常和他谈话,同时他也拿佛经来给我看。……看到他们那种生活我很欢喜,而且羡慕起来了。我在那边虽然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里却十分地愉快,而且对于他们所吃的菜蔬更欢喜吃。回到学校里,我就请佣人照他们那种样的菜蔬来吃。这一次,我倒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之后,李叔同虽然还是回到学校教书,但不久便发心食素,研读佛经。他从佛教中找到了一直在找的人生归宿,于是抛开俗念,于1918年正式剃度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纯为了生死大事

出家后,弘一法师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非常讲究戒律,一举一动都有规矩,严格认真到极点,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除须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无妄语、不饮酒、不打扮、不娱乐等戒律外,还须遵守“非时食”的戒律,即:每天只能吃两次饭,早晨六点钟左右吃一次,中午十一点左右吃一次。由于戒律太严格,数百年来,几乎无人能修律宗,以致传统断绝。而弘一法师以坚毅的意志,“发愿精研戒法,几无日不在律藏中探讨精微,发扬广大,为元明清七百余年来律宗复兴之祖”。律宗因此再次复兴,弘一法师被公认为“南山律第十一代宗师”。他也被公认为“在中国僧侣中可说是持戒第一”。

丰子恺回忆:“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叶圣陶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决定不坐人力车,弘一法师拔脚就走,我开始惊异他步履的轻捷。他的脚是赤着的,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行脚鞋。这是独特健康的象征啊,同行的一群人哪里有第二双这样的脚。……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处自得;似乎他以为这世间十分平和,十分宁静,自己处身其间,甚而至于会把它淡忘。这因为他把所谓万象万事划开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着的一部分内之故。”

钱穆在厦门集美学校任教时有一段奇遇,晚年时写在《师友杂忆》中:“余在集美又好作沙滩游。预计每日海潮上下之时刻,先潮涨而去,坐大石上迎潮,潮迫身而退。独有一唱歌图画教师,今已忘其名,亦好来迎潮,每与相值。彼好述其师李叔同后出家为弘一法师者之言行,纤毫备叙。余闻此等语,真如在世外,非人间,令人神往。”

在世人眼里,弘一法师成为一种传奇,无数的人想要见到他,亲聆开示。弘一法师则尽量避开尘扰。有一次,一位地方长官来访弘一法师。对于其他人,寺庙中的僧人都按照弘一法师的嘱托,一一谢客。但这位长官非同寻常,而且是弘一法师出尘前的好友,寺中的寂山长老便希望弘一法师见一面。弘一法师听到这个要求,开始现出一种悲愤的表情,但马上意识到这样对师父是失礼的,继而合掌连声念“阿弥陀佛”,垂泪说:“师父慈悲,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

为了生死大事,避开尘俗的弘一法师转而在佛经和持戒中不懈地探求,并非常重视佛经中关于生死之际的文字。例如他在1920年撰写的《无常经·序》中一再提到处理亡者的具体方法,并称“是经附文,临终方诀,最为切要”,“见者闻者,欢喜受持。共悟无常,同生极乐,广度众生,齐成佛道云尔”。他还多次为亡母敬写《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希望“以此功德,回向亡母,早消业障,往生西方”。

当然,弘一法师也并非一味地远离尘俗。为了弘扬佛法,他并没有放弃他以前的诗书画印之学。他运用这些来弘法,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作品。他也始终与夏丏尊、丰子恺、刘质平等人保持联系,并通过他们间接地弘扬佛教。

大病后的大惭愧

刘质平回忆自己的老师,称:“师入山初期,念佛诵经,中期宣讲律学,晚期从事著述,对于佛学上之贡献甚大。出家二十五年,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云游各处,随缘而止。”在这个过程中,弘一法师却也并非一下子完全悟透生命的究竟,他也是在“苦”与“病”等多重人生磨难中不断反省,最后达到涅槃的。诸多磨难中,最严峻的当数出家后的三次大病。

第一次大病是在1931年。这年春天,弘一法师在法界寺患病甚重,全身热如火焚。他虔诚背诵《行愿品偈赞》,略无间断,体内渐生清凉之气。按照他自己的话讲,便是:“一心生西,境界廓然,正不知有山河大地,有物我也。”如此修持,病将去矣。谁知刚有好转的迹象,外界便来干扰。甬僧安心头陀,不知何种缘故,非要弘一马上前往西安宣扬佛法。弘一开始没有答应,此头陀便跪下强请,并提出“筹济陕灾”等冠冕的理由,一定要法师前往,激烈程度“无异绑架”。弘一法师最后答应了,但他无法保证自己能病体痊愈,所以此次远行,颇有舍身献法之意。于是,他立下遗嘱,其中一条是:“弘一谢世后,凡寄存法界寺之佛典及佛像,皆赠予徐安夫居士;其余之物皆交法界寺库房。”此后,弘一法师便以病弱之躯,开始其远途跋涉之旅。他与安心头陀一起搭上轮船,面对滔滔江水,心中不免凄凉。所幸的是,刘质平及时赶到,设法救回,将弘一法师从轮船的三楼背了下来。此番感受颇深,死里得生,弘一法师悲从中来,与学生抱头痛哭。此诚少见。

第二次大病是在1935年年底到1936年年初。弘一法师在乡间讲经,居于黑暗污浊的屋子里,受病菌感染,遂发大热,神智昏迷,复起皮肤外症极重。此次大病,为弘一法师生平所未经过。事后,弘一法师致书夏丏尊、念西、丰德、刘质平等人,告知得病经过。其中,在给念西、丰德的信中这样写道:“此次大病,实由宿业所致。初起时,内外症并发。内发大热,外发极速之疔毒。仅一日许,下臂已溃坏十之五六,尽是脓血。然又发展至上臂,渐次溃坏,势殆不可止。不数日脚面上又生极大之冲天疔。足腿尽肿,势更凶恶,观者皆为寒心。因此二症,若有一种,即可丧失性命,何况并发,又何况兼发大热,神智昏迷,故其中数日已有危险之状。朽人亦放下一切,专意求生西方。乃于是时忽有友人等发心为朽人诵经忏悔,至诚礼诵,昼夜精勤。……以极诚恳之心,诵经数日,遂得大大之灵感。竟能起死回生,化险为夷。臂上已不发展。脚上疮口不破,由旁边脚趾缝流脓水一大碗余。至今饮食如常,臂上虽未痊愈,脚疮仅有少许肿处,可以勉强步行,实为大幸。二三日后,拟往厦门请外科医生疗治臂患,令其速愈。……”此次大病,对弘一法师是又一大考验。他的态度显然比上一次还要超脱。广洽法师前去探望,见弘一法师重病中仍视若无事,工作如故。弘一法师还对广洽法师如是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以弘一法师本意,并未打算请人医治,但此次因著作未竣,人间事尚未了,因此才乐于医治。

卧病草庵,弘一法师曾交付侍者传贯一份遗嘱。传贯在《随侍音公日记》中写:“师当大病中,曾付遗嘱一纸予贯云:'命终前请在布帐外助念佛号,但亦不必常常念。命终后勿动身体,锁门历八小时。八小时后,万不可擦身体洗面。即以随身所著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凹中。历三日有虎食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地焚化。焚化后再通知他位,万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终前后,诸事极为简单,必须依行,否则是逆子也,演音启。”

此次病中还有一事。有一天,在自己所居住的草庵附近,弘一法师发现四匣养蜂因误食山中毒花,一匣竟有百数十死去。弘一法师因此发慈悲心,与诸师行施食法,超度亡蜂。

在不断的修炼中,弘一法师具有了大慈悲、大惭愧。

什么是大惭愧?这可从弘一法师的这段文字中得到解释:“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摆在病床上的钟,是以草庵的钟为标准的。而草庵的钟,总比一般的钟要慢半点。我以后虽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钟还是那个样子,比平常的钟慢两刻,所以'草庵钟’就成了一个名词了。这件事由别人看来,也许以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地把钟改慢两刻,照草庵那钟的样子,不止当时如此,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愿尽形寿,常常如此。”

只有圆满,没有生死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弘一法师63岁时患上第三次大病。此次情形却与前两次不同,他终于功德圆满,可以安心地离开人世了,因此谢绝医药,有条不紊地做最后的交代,以了却尘源。

五月一日,他首先致书弟子龚天发(胜信),作最后的训言,内容为:“胜信居士,与朽人同住一载。窃谓居士曾受不邪淫、不饮酒戒,今后当尽力护持。若犯此戒,非余之弟子也。余将西归矣,书此以为最后之训。壬午五月一日,晚晴弘一。”

六月,福州罗铿端、陈士牧居士倡议修建怡山长庆寺(即西禅寺)放生池,特将修建事迹写成草稿寄给弘一法师,请其撰写碑记。弘一法师润色其草稿,并书写刊石,以表示对“放生”善举的支持。又撰写《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阐述“日中以后即不可食”的理由。不久,王梦惺居士寄来旅费,请弘一法师入永春弘法。弘一法师退回旅费,并回信:“朽人老态日增,精神恍惚,未能往尊邑弘法,至用歉然。……不久闭门静养,谢绝缘务,诵经念佛,冀早生极乐耳。”此后,弘一法师即在温陵养老院闭关念佛,谢绝接见,也不收信件。

七月,释迦寺僧众因剃度沙弥仪轨,疑有不妥处,求正于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于七月二十一日以过化亭为戒坛,教演出家剃度仪式,又于次日交师惭法师《剃头仪式》钞本一卷,告知:“自灵芝律师后,失传约七八百年。今为删订此本,昨已集数师在此演过。此卷由妙莲师缮赠。将来发心出家者,令依此授之。”

八月十五六日,弘一法师还在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以及《净土法要》。八月二十三日上午,弘一法师为转道、转逢二老书写大柱联,下午即告身体发热。二十四日食量减少。二十五日,不顾病体,为中学学生书写中堂。二十六日,食量减去四分之三,又照常写字。二十七日,一整天皆断食,只饮开水,拒绝医药。

二十八日下午,自写三纸遗嘱。其中一纸付温陵养老院,作四点请求:“一、请董事会修台(就是将过化亭部分破损的地方修复)。二、请董事会对老人开示净土法门。三、请董事会议定:住院老人至八十岁,应举为名誉董事,不负责任。四、请董事会审定湘籍老人,因已衰老,自己虽乐为助理治圃责任,应改为庶务,以减轻其负担。”二纸付妙莲,内容为:“余于未命终前、临命终时、既命终后,皆托妙莲师一人负责,他人无论何人,皆不得干预。”他在纸上盖上私印,并叮嘱妙莲,谢绝一切吊问。

二十九日下午五时,弘一法师又向妙莲交代五件事:

一、在已停止说话及呼吸短促、或神志昏迷之时,即须预备助念应需之物。

二、当助念之时,须先附耳通知云:“我来助念”,然后助念,如未吉祥卧者,待改正吉祥卧后,再行助念。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正文。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不敲木鱼,大声缓念)。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余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

三、察窗门有未关妥者,关妥锁起。

四、入龛时如天气热者,待半日后即装龛,凉则可待二三日装龛。不必穿好衣服,只穿旧短裤,以遮下根则已。龛用养老院的,送承天寺焚化。

五、待七日后再封龛门,然后焚化。遗骸分为两坛,一送承天寺普同塔,一送开元寺普同塔。在未装龛以前,不须移动,仍随旧安卧床上。如已装入龛,即须移居承天寺。去时将常用之小碗四个带去,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谨慎。再则,既送化身窑后,汝须逐日将填龛小碗之水加满,为恐水干后,又引起蚂蚁嗅味上来故。

弘一法师交代得如此细致入微,与其一贯的认真以及所修行的律宗有关。而其最后一再叮嘱不要伤及蚂蚁,也体现着法师一贯的谨严与慈悲。

三十日,弘一法师整日不开口,独自默念佛号。

九月初一,书写“悲欣交集”四字,交给侍者妙莲,作为最后的绝笔。

九月初二,命妙莲写回向偈。

九月初三,妙莲再请吃药,弘一法师以“不如念佛利益,及乘愿再来度生”等相嘱。

九月初四,王振邦居士恳请吃药及进牛乳,弘一法师说十诵戒文等。

九月初四日晚七时四十五分,弘一法师呼吸少促。八时正,弘一法师在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右胁而卧,神态甚是安详,令人不胜景仰。此涅槃瑞相,与释迦摩尼佛相似,可谓功德圆满。

临终前,弘一法师还将两封事先写好的遗书托妙莲转付性愿法师及性老法师。并将《遗书》附录“遗偈”二首,分别致生平友好夏丏尊及弟子刘质平。遗偈是十几天之前就写好的,除开头称呼不一样外,内容一致,称: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微笑着走上西天之路。只有圆满,没有生死。

(0)

相关推荐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9)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9) 刘晓林 弘一法师:我的皈依佛门与马一浮先生.夏丐尊先生的影响密切相关. 当时他们也在杭州. 37岁时,我在浙江省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两所学校内教音乐和图画课 ...

  • 李叔同(弘一法师)故居

    李叔同(弘一法师)故居在海河岸边,位于天津河北区粮店街62号,由四套四合院组成.这座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花园内建弘一大师纪念亭和雕像等设施,环境幽雅. 李叔同是我国 ...

  • 李延奎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完你的文章,顿觉芝兰生香,欣赏你的才情,更陶醉于你给予文字的迷人芬芳.恍惚忆起,前世我们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彼此倾慕,却为名利遁入歧路,宦海沉浮,迟暮终悟,相约来生不问功名,但求泛舟江湖清心共读. ...

  • 弘一法师(李叔同)作品拜赏

    弘一法师(李叔同)作品拜赏

  • 刘晓林: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1)

    李叔同对话弘一法师(11) 刘晓林 李叔同:法师所言即是!您专博兼善,既是净土宗的硕德,也是中兴律宗的一代宗师.您埋首律藏,以弘律为志. 倓虚法师曾邀您到青岛的湛山寺讲学,您以<律己>开示 ...

  • 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上半生拿得起,下半生放得下

    收听详解版<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 原著 | 金梅 解读 | 初小轨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韩丹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 今 ...

  • #弘一法师 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

    #弘一法师 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

  • 老祖宗忠告:一个人发财前,先要迈过这2道坎,财运自然来

    88岁的爷爷告诉我,一个人过了35岁以后,年龄越大,越会知道生活的苦.不要说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你如果生活在社会底层,仅仅是为了生活,就已经足够让你奔波忙碌.人为了活着,是可以忽略甚至不得不放弃其他抱 ...

  • 中年男性需迈过哪两道坎?

    男性进入中年后,身体各个机能开始衰退,身体进入一生中的转折点,多种疾病会在中年爆发.不过在中年时期,只要迈过两道坎就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并不是难题. 中年男性需迈过哪两道坎? 1.夫妻坎 进入中年期后 ...

  • 【诗说心语】雷春翔:《世俗永远迈不过的那道坎》(外二首)

    [总第046302期] 世俗永远迈不过的那道坎 作者:雷春翔 一次出行 一次感悟 繁华的背后 是我落后了时代 还是时代发展太快 曾经云也苍茫 雾也渺渺 总是沉静于平淡 总是乐于逍遥自在 却耐不住心中泛 ...

  • 夫妻之间,一旦迈过这4道坎,感情想不甜蜜都难!

    第一,孝顺公公婆婆,协调好婆媳关系 夫妻之间的第一道坎就是婆媳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会是夫妻之间最大的隔阂.都说婆媳关系是自古以来最难以解决好的问题.老人毕竟是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也有属于自己那个 ...

  • 迈过心里那道坎,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这些年无论去哪里,我都没有刻意掩饰过自己的出身.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还算纯粹的人,这些年迈过了不少困难,我发现最难的一关是自己的内心,是心里那道坎儿,迈过去就好了.所以,任何事情我都是自己内心先去接受,有 ...

  • 爱情里有道“坎”,能迈过去的两个人,才能考虑结婚

    文|雪落无尘 金庸的小说里有一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沾染上爱情,就像碰上"毒药"一样,难以脱身. 有解药的时候,它不 ...

  • 弘一法师:这几句话,道尽世人一生苦恼

    古人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天下的所有人,其实都是为了利益而争来争去,落入到了欲望的陷阱当中,甚至部分贪念者一辈子都走不出欲望的牢笼. 对于我们这尘世 ...

  • 院士视点▏杨卫:中国打造一流期刊平台,还需迈过几道坎?

    本周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在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作题为<共享全球科学--从"共智"到"共治"> ...

  • 【学点哲学】弘一法师智慧语录: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弘一法师智慧语录: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问类     0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02.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