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面下夺宝的“奇兵”

茫茫大海上风雨交加,一艘商船在汹涌的浪涛间飘摇,令人心惊胆战。最终,灾难发生了,船只不幸触礁,巨浪吞噬了一切,船员们的致富之梦就这样仓促终结,与商船一同沉没,静躺在海面之下。160年以后,有人再次经过此地,他们纵身跳入水中,游到沉船旁,聆听它尚未诉说的故事。他们是在海面下夺宝的“奇兵”——水下考古员。

文武双全的水下考古员

提到水下考古几个字,你的脑中可能会浮现出许多浪漫神秘的景象。水下考古员正是一群被海底世界深深吸引的人,他们中有考古专业毕业的学生,有精通机械操作的技工,但光拥有知识远远不够,他们还要练就运动员般的强健体魄。

在水下考古培训班,学员必须先通过1000米游泳和15分钟踩水测试,否则就会被淘汰。通过测试后,学员们不仅要进修潜水技能,还需熟悉水下考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搜索、调查、记录、测绘、摄影摄像等等。只有经过1~2年的严苛训练,变得“文武双全”,他们才能成为合格的水下考古员。

当他们终于有机会下水探险,残酷的现实却扑面而来。在沉船遗址现场,水下考古队员们看到的不是安静横亘的船身,而是水下爆炸产生的大坑、被毁的焦黑船板、四处散落的瓷器碎片……

被盗的宝藏

对沉船心驰神往的不光是水下考古员,还有在暗处蠢蠢欲动的盗捞者。早在1986年,一场荷兰拍卖会就在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拍卖会上,十几万件中国瓷器缤纷亮相,收藏家们竞相抢购,一个普通的陶罐都以5000美元的价格成交,成套的精美餐具更是卖出了33万美元的高价。欧洲竞拍者大饱眼福,在场的中国专家却痛心不已——这些都是清代的文物宝藏,是英国的寻宝猎人从南中国海的沉船上打捞出的。由于法律的空缺,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批文物被搬进拍卖行,身上带的经费竟赎不回一件像样的东西。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考古人员的心,中国的水下考古正是由此拉开了序幕。只有几十人的水下考古队,开始和成千上万的盗捞者斗智斗勇,其中不少盗捞者就是当地渔民,更有专门以盗捞为业的 “水鬼”,他们对自己所在的海域十分熟悉,对宝藏的垂涎让他们不惜搏命。

与“水鬼”交锋

水下考古队员白天勘探,“水鬼”就趁着夜晚或浪急风高之时前来盗捞。对急功近利的“水鬼”而言,船身就是个障碍,因此他们会用刀砍斧劈甚至水下爆破的方式将船只“开膛破肚”,把文物尽数卷走。队员们好不容易清除了沉船上的淤泥,再回来的时候,船里的文物却不翼而飞,珍贵的古船也被毁了;他们却只能忍住悲痛,抓紧时间对这片残局进行抢救。

无数的挫败并未将水下考古队员击垮,他们反复研究史料,走访沿海的渔村,询问渔民、边防、海警等经常出海的人,寻找沉船的线索。在这样广泛的调查下,队员们总算发现了一艘尚未被盗捞的沉船——“小白礁Ⅰ号”。

渔船上的守护者

“小白礁Ⅰ号”的发现还少不了一位渔民的帮助。十几年前,渔民牟(móu)永根在潜水挖海螺、拾苔菜时差点撞上一块大木头,他认出那是一艘古沉船的船头,就记下位置游走了,并将秘密藏在心底。直到2008年,水下考古队员来到了牟永根所在的渔村,才获得了这条宝贵的线索。

正因渔民的坚守与水下考古队员的不懈搜寻,小白礁Ⅰ号才没有被盗捞,成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之一。这一义举也触动了其他渔民,他们自发地成为水下文物的守护者,走访渔民也成了水下考古员寻找沉船的重要途径。

海面之下危机四伏

根据线索与声呐设备探测,水下考古队员们只能确定沉船的大致方位,要想真正找到沉船,还得靠他们自己下潜寻找。暗流汹涌的海底遍布泥沙,能见度很差,队员们只能用双手缓慢摸索。

不过,这样的摸索往往充满危险。天气和洋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会摸到什么东西,可能是沉船、礁石、淤泥,也可能是水母等危险的海洋生物,不少队员都曾被水母蜇伤。每个人身上都要带一把小刀,这不是为了和海洋生物搏斗,而是为了在被渔网缠住时,能够及时割开渔网脱身。每次下水搜寻都是两人一组,他们生死相托,一个人遇险,另一个人就要帮忙救援。寻找小白礁Ⅰ号时,水下考古队员就是在这样的险境中搜索了十几平方千米的海域。只有在找到沉船的确切位置后,考古工作才真正开始。

沉船探秘

记录沉船位置后,队员们要用抽沙机、压力水枪等设备抽走覆盖船身的淤泥,然后在水下测绘船体遗迹,将文物带离,在此过程中,还得让身体保持稳定的悬停,免得搅起更多泥沙。他们携带的氧气瓶只能维持约40分钟的供氧,一个人每天只能在海底工作最多两瓶气的时间,否则可能会患上危及生命的“减压病”,且只有每年的5~7月份才是潜水工作的最佳时段。小白礁Ⅰ号的发掘工作就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文物在海里泡了上百年,被捞到工作船上后,要尽快得到清理、浸泡脱盐等保护处理,不然可能出水即坏。不过,队员们关心的不是文物有多值钱,而是它们背后的历史信息。就连泡烂的船板也是珍贵的宝藏,他们会设立沉船遗址保护区,或小心翼翼地将船板、龙骨逐一拆下,在陆地上将它们修复组装,让这艘古船跨越百年光阴,来到世人的面前。在小白礁Ⅰ号的出水文物中,有标着清代年号“嘉庆”“道光”的瓷器、玉印、紫砂壶等,根据这些器物和沉船的制造工艺、木材品种等信息,可以推测出,这是一艘驶往古代琉球王国或东南亚地区的远洋商船。因此,沉船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情况。

海底拾遗

对水下考古员而言,他们的工作不是海底探宝,而是唤醒一段段埋藏在深海中的民族记忆。他们守住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随着中国法律的完善,明目张胆的盗捞行为也基本绝迹。

然而,水下考古队依然势单力薄,因为开设水下考古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水下考古员,只能就读考古专业,然后再学习潜水。由于工作环境的极端危险,中国的水下考古潜水教练目前只有六人,活跃在第一线的水下考古员还不足百人。而在广阔的海洋中,仍有数不清的古代沉船在等待着他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