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硚口的由来

硚口这个名字很特别,有很多人问此"硚"和彼“桥”有什么区别呢?这要从早就消失的袁公堤(也就是今天长堤街的前身)说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硚口依汉水兴起,地域内多河流滩涂。河流多了,桥梁就多,就要修堤。最早修的堤是明代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修的袁公堤。取名袁公堤,是因为此堤是当年的汉阳通判袁焻主持修建的。在修建该堤时,还顺便在玉带河(也就是汉口堡的护城河)和汉水之间修了一座石桥。如果把玉带河上的37座老桥排个序,这座石桥是第一座。随后,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人们在挖土修筑城堡后,又在城堡外的护城河上修了一座桥,这也是一座石桥。

我们知道,硚口历来多桥,而最先修建的两座竟是石桥,是用石头砌成的,因此这里就成了“硚口”,沿用至今。据悉,在国内,用“硚”作地名的,除硚口外,只有四川自贡的“硚头”。因此,硚口在国内算是特有地名。顺便说一下在5笔字型中却没有这个硚字,只有全拼或智能里面才可以找到,也算是一个花絮吧....

硚口公园大门

提到汉口的发展,便不能不说“硚口”的由来。自汉口形成到明代崇祯年间,就出现了“硚口”的地名。据地方史志记载,早“在未有汉镇之前,汉水排山倒峡,由硚口以至后湖”。具体可考的时间,是在明崇祯八年(1635年),为了使汉正街地区的街市、商店、居民不受水淹,当时汉阳通判袁焻在硚口修筑长堤,堤外因取土挖成玉带河。在河与汉江相连处的河口,修建了一座石桥,因而此地被称之为“硚口”。同治三年(1864年)汉口又修城垣,城外护城河也连汉江,河口修桥的地带也取名“硚口”。为了区别,便分别称为“大硚口”和“小硚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汉口城垣拆除,玉带河和护城河逐渐淤塞,大多为居民住房所取代,桥也废毁不存。但这一地带所形成的“硚口”地名却沿用至今。桥写作“硚”,据说是因桥为石桥之故。由于汉水曾有水流从玉带河、护城河通入硚口地区流入后湖,形成后湖地区一道郊野风景线。当年,这一带风景优美,前人曾用“渡头春水碧硚口”的诗句加以赞扬。《汉口竹枝词》也有“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塘买棹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的描绘(见《汉口小志》)。《汉阳县志》还把“大河之右有大小二桥”列为“汉阳十景”之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硚口便是个颇负盛名的古老地名。

汉江边

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把原来的汉口巡检司分成仁义、礼智两个分司,分别管理居仁、由义和循礼、大智等四坊。清代《竹枝词》云:“金庭以上属仁义,以下都归礼智司”。金庭指汉正街中段的金庭公店,地址即今之汉正街金庭巷。以此为界,以上地址属仁义司管辖,仁义分司署设在安定巷(今汉正街安定巷口)。四坊之中,居仁、由义两坊及循礼坊的一部分都在今硚口区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后,由西向东(或由上向下)发展。俗话说:“硚口到花楼”,即指汉口繁华区域,大部分在硚口区范围内。

硚口地区南临汉水,地势低洼,每遇大雨,便成泽国。主要街道是汉正街。由汉阳七里庙、十里铺来的商贩到汉口,是从艾家咀过河至硚口进入汉正街销售他们的农副产品的。今日硚口有个卡房巷,就是当年乡下商贩进入汉正街时完税的关卡遗址。

汉正街商贾云集。最初在汉正街卖米的是摆簸出售,后改为囤子;民国以后,才有几家用机器碾米的米厂。酿造“汉汾”酒的槽坊多集中在汉正街经营,分北直、武汉两帮。酿出的汾酒,操作上采用传统土法。各个槽坊都自掘有井,取井水蒸馏,酿出的酒味正、色清、芳香浓郁,有独到的特色。曾参加巴拿马世界产品展览会时得过金牌。每家汾酒槽坊清晨为各零售酒店及酒楼饭店送酒。汾酒工人是一对一对地抬着双酒篓沿途喊出节奏抑扬的调子,酒香四溢,给人们以悦耳醉心的享受。

汉正街街面,全用条石铺成。最初商店、住户用水,靠挑夫在襄河(汉口人对汉水的别称)挑取运送,不是雨天,也不容易看见干路。1906年以后,既济水电公司兴办,用户都装上电灯与自来水,市场就有了夜市,灯火通明,呈现一派新的景象。汉正街街面较窄,小巷纵横,房屋一色旧式。1911年武昌首义时,清廷派大军来汉镇压革命,火烧汉口几昼夜,一直烧到武圣庙止(一说是五显庙,见《汉口丛谈》第67、118页),仅硚口上段幸免于难。大火后,武圣庙以下重新建设,各行各业如海味、杂货、布店、匹头、银楼、钱庄、参燕、药材、典当、酒楼、戏院等纷纷复业,原有的蒙童馆也由善堂义学、公私立中小学所代替,一切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发展。1928年后,市场进一步趋于活跃。1934年至1935年阶段,物价比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是硚口汉正街的鼎盛时期。

1938年,日寇入侵武汉,汉正街从新街至硚口路划为难民区。武汉人民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受尽摧残,痛苦不堪。可是,却有少数人醉生梦死,丧尽良心,大发其国难财。此时,到处是乌烟瘴气,鸦片烟馆、赌博场、花会场、妓女院触目可见,毒害之深,令人发指。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旅馆藏污纳垢,流氓、汉奸横行霸道,善良的老百姓不堪其扰。沦陷的七年中,伪政府只扩建过一条利济路。从河边到北面的铁路边,抗战胜利后才进行规划建设,与建国后新开的武圣路并贯南北,成为商业干道和新型的解放大道相衔接。

襄河是汉口水上大动脉,帆船来往,货畅其流。从黄金堂起,沿河岸的泥土斜坡上有大大小小的码头,如:艾家咀、大硚口、小硚口、关圣祠、杨家河、遇字巷、武圣庙、大乾坤巷、宝庆巷、流通巷等,其中艾家咀、大硚口、小硚口、杨家河、武圣庙、乾坤巷等码头有渡船摆渡。每个码头每天货物装卸川流不息,吞吐数量可观。因之沿河有不少摊贩叫卖,以熟食较多。旧社会码头工人地段、业务均有一定范围,不能越出范围以外去兜揽生意。沿河以北是河街,粮食行、堆栈大半开设在这一带。

汉口的地势是东南高而西北低,每到夏秋水涨,后湖的水从西北灌入市区,给居民带来灾难。清同治三年,汉口开始建筑城堡,从硚口起,下至通济门(即现在的一元路),虽然起过一定的防水作用,但到了清末时期,市面渐趋繁荣。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适应城乡发展的需要,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筑后湖长堤,上起舵落口,下至丹水池和堤角,同时还请准清廷撤除汉口城堡,1907年基本完工,撤除城堡的基础修为后城马路(即现在的中山大道)。马路的起点是硚口,后湖长堤(张公堤)以内大片土地荒无人烟,大小湖泊仍占一定面积,居民则在无水地带种菜营生,通称为菜园地。硚口以上,在民国初年建有新泰茶栈、泰安纱厂、颐中烟厂、康成洋酒厂等,多系俄、日、英等国资本家投资。正硚口一带,有点像北京天桥的缩影,耍棒、玩猴,搞杂耍、摆地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每届新春节日,风和日暖,游人众多。这一带经营的铺面,以猪行、人力车行、马车行占多数。硚口以下的马路两侧,水塘较多。由于以往有玉带河,所以桥梁也不少,如长寿桥、燕山桥、延寿桥、六渡桥等,至今还保留名称作为地名。居仁门下首的操场角,是北洋政府时期汉口镇守使的练兵场。隔长堤街的横道外边尽是水塘。堤街上有个寺庙叫千佛应慈寺,每年盂兰盛会期间,一些善男信女在佛寺布施,诵经打斋,大放河灯。千佛寺的后门外就是大水塘,晚间用纸扎就各式莲花灯,燃上蜡烛,光彩夺目,放乎中流,飘游水面,月光倒影,互相辉映,景致优美。马路的北边,即今日硚口区委周围一二里地许,也是水塘。有些人家就在塘边水上用木架搭成木板结构的水上楼房,卖茶说书,供人纳凉休憩。小楼明月临窗,水面清风徐徐,在此谈天说地,能忘却一天劳累。雨天,面对楼外满塘荷叶,于万绿丛中摇曳着朵朵红莲,此情此景,富有诗意。1928年后,汉口后城马路(后改为中山路),路面长年失修,从硚口到满春一段,有马车代步,取费不多,然而沿途颠簸,道路坎坷不平。

过去,硚口一带为船民、码头工人、人力车工人、马车工人、小贩等贫苦劳动百姓的居住地,住房多为板棚茅屋。由于卫生条件差,民间就有“闭着眼睛往上走,闻到臭气是硚口”的谣谚。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硚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硚口地区新修了南抵河边、北接解放大道的硚口路,二十多米宽的柏油路面,与沿河大道、中山大道相连,交通方便。沿硚口路一线修建了禽蛋加工、棉织、机床、搪瓷、火柴等许多大型工厂,80年代,“昂首阔步往上走,烟囱林立是硚口”了。特别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改革开放中的崛起,成为硚口,尤其是武汉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至90年代,硚口区已经是具有十三个街道、一个乡,占地40多平方公里,拥有50多万人口的集工业、商贸于一体的新型城区了。

(0)

相关推荐

  • 英雄武汉,冲不垮的龙王庙(叶平)

    (照片均用华为Mete40pro手机拍摄) 大水冲了龙王庙,说得是自家人不认自家人.武汉汉口也有一座龙王庙,它是汉水入江之口,汉口之源点,汉正街之大门.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这座冲不垮的龙王庙又重新屹立 ...

  • 185岁保寿硚“搬家”备忘录

    2019年8月25日,保寿硚搬回原处揭幕仪式. 武汉三镇城区内,真正建于1840年以前.能称为"古建筑"的只有7处,被归结为"四塔二桥一牌坊":洪山公园的无影塔 ...

  • 【口述历史】江汉桥 小河汉水第一桥

    站在武胜路新华书店大门上方的台阶上向汉阳望去,便是1955年落成的江汉桥,作为硚口的孩子我以为:武胜路或者说整个硚口区的发展是因为江汉桥带来的. 1955年刚落成时的江汉桥 至今,尽管活到了" ...

  • 汉正街史话 ▏准提庵和汉口新安书院

    挖掘  整理  宣传  保护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汉口历史五百年,其实汉口人文历史远不止五百年,说汉口的商贸发展有五百年也许更相宜,而汉口的发展根源于汉正街,而汉正街的诞生发展离不开码头,明万历元年(15 ...

  • 长堤街,真正的老汉口

    提起武汉,不得不说三镇:汉口.武昌和汉阳. 三镇中,汉口之名气甚大,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汉口自它形成之日起,就与商业 ...

  • 【里巷故事】从玉带街到巴家巷 “闭到眼睛往前走,闻到臭气是硚口”

    城里出生的人有故乡吗?我认为没有.一直称老家在沔阳张沟,1947年父母带我两兄一姐下汉口后,居无定所,住过不少地方.我是在汉口利济北路出生的,以后住过玉带街.大通堤沿和巴家巷,都在硚口,即" ...

  • 集家嘴的划子擂到荡

    划子,曾经是江城武汉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半个多世纪了,在一些公园里还有划子,成为人们的娱乐工具,电动的.脚踩的,用木桨划的已不多见. 从汉口汉水码头看汉阳码头 "廿里长街八码头 ...

  • 【遐想】比肩武昌黄鹤楼汉阳晴川阁的汉口魁星阁 能否重建?

    武汉三镇临长江.汉水鼎足而立,由汉口.汉阳.武昌构成,来武汉旅游经商出差的人会游览三镇,武昌看黄鹤楼,汉阳登晴川阁,汉口呢?汉口古时有标志性楼阁吗? 由于历史长河的淹没和对汉口魁星阁历史研究的忽略,现 ...

  • 鲜为人知的汉口“新河”

    武昌有个新河街,在三层楼地区,原来有一条首尾连通长江,河道呈半月形的小河.这里还有座四周环水的洲屿叫新河洲,洲上有原国棉四厂.国棉五厂以及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单位,现填平为马路成为临江大道的一段,与武昌城 ...

  • 寻寻觅觅 穿行在大街小巷

    一个人与一条街 但凡一个人上了一些岁数,人生最大的感悟:莫过于感叹岁月像流水般的飞速过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们切切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努力创造出为人一生的价值,为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在汉口土生 ...

  • 汉正街史话/保寿硚与函万茶楼

    挖掘  整理  宣传  保护文化遗产 保寿硚--汉口唯一古代建筑 武汉三镇城区内,真正建于1840年以前.能称为"古建筑"的只有7处,被归结为"四塔二桥一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