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季“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诞生之际,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学者言恭达,就与“城门挂春联”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021第六季“城门挂春联”活动中,言恭达挥毫为中山门写了一副既厚重又儒雅的书法春联——
天秉公心,总送春风来宇内;
地怀博爱,又逢时雨润江南。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言恭达对于“城门挂春联”活动有着诸多深度思考。他认为,“城门挂春联”有几重重要意义。“首先是,从我们原来家家户户贴春联,到现在在城门上挂春联,从小家到大家,家家户户都能够关心到国家大事,映射出整个城市一种和谐的氛围,反映出城市的繁荣发展。二是具有65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以及江苏大地上其他的古城墙,当时都是为了保护子民安全。而现在城门挂春联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进入到一个社会和国际大视野,这样的活动也推动了当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富了,如何跳出财富围城进入到当代人文精神空间,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这种提升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人文精神时代的彰显。从这三个方面看出,城门挂春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它给我们带来了对当下更多社会的思考和文化的思考。”言恭达如是说。
他还曾经表示,对于城门挂春联这个活动,他可以用6个词语概括感受,“第一,仰望和坚守。古城墙是历史,是文化,也是经典,我们致敬经典,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仰望和坚守。第二,包容和选择。在当前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情况下,需要对多种文化样式存有包容心态,但是我们需要作选择!选择人民群众需要的、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第三,自信和通融。通融既有中华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通融,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和当下时代的通融。通融的前提是坚持我们的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不断地随其创新和变化,城门挂春联这样一个活动,就是这样的体现,它在全国包括世界影响力都是很深的。”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的是,言恭达是大儒言子的后裔。言子是孔夫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一位南方弟子。言恭达表示,江苏常熟是先贤言子故里,也给了他受用不尽的文化滋养。他常常在思考书法、艺术与传统、当代的关系、关照。言恭达表示,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他表示:“新世纪以来,我就萌发了要通过书法来记录当代历史,体验辉煌,努力创作精品,以留下时代的印记。这些长卷作品内容均是我们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力事件的诗性表达,是社会文化的深层思考。”近年来,言恭达创作了草(大草)、篆(金文)、隶等不同内容长卷巨幅多件。他表示,时代也提倡和鼓励书法艺术家不再沉湎于闭门造车,而是融入社会,拥抱时代,感知民生,感悟生活。“我是一名乡村医生,写楹联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从2018年开始参加各类活动,每年都能得几十个奖。但这是我第一次中了南京城门的奖!”电话那头,2021中山门的撰联者严席文开心地向记者表达他“中奖”的激动心情。严席文告诉记者,他已连续三年向南京城门春联投稿。他总结的经验是,第一,一定要吃透所写城门的历史、背后人文精神;第二,一定要有春节浓浓的节日氛围。今年严希文创作的中山门春联是“天秉公心,总送春风来宇内;地怀博爱,又逢时雨润江南。”他谈自己的创作思路:“提到中山门,就必然想起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天下为公和博爱精神,那么脑子里就出现一个'天秉公心’,下联开头就用'地’去对'天’,有了'地怀博爱’。”而“总送春风来宇内”和“又逢时雨润江南”,在严希文看来,就很顺畅地从脑海里冒出来了,这也是多年积淀的结果。严席文表示:“'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的活动影响力太大了,每年都有数万副的春联去投稿,又是高手如云,越难越想挑战,所以能中这么一次,我觉得很幸运。”袁裕陵:作者做到了最为需要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山门春联凭什么夺得十二城门一席之地?江苏省楹联研究会驻会名誉副会长袁裕陵解读道:“中山门,原名朝阳门(因其位于东面,最先承受阳光而得名),为明代南京十三座城门之一。后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门。”袁裕陵表示,延续了六届的南京城门征春联活动,中山门今年悬挂了一副“天秉公心,总送春风来宇内;地怀博爱,又逢时雨润江南”佳联。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以推翻两千年帝制、建立共和为己任,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如何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和叙述中山先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是萦绕在广大楹联爱好者、作者的心头意绪。袁裕陵表示:“广东省梅州市作者严席文先生,以此一联从上万副来稿中脱颖而出,获得殊荣,源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练的创作手法。此联为上四、下七的中长联,作者掌握了楹联创作中最为需要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点,用'公心’和'博爱’点出主题,用'春风’二字切合春联所需要表现的'春意’。词句对仗工稳:天对地(名词),秉对怀(动词),公心对博爱(名词),总送对又逢(虚词),春风对时雨(名词),来对润(动词),宇内对江南(方位词)。可谓'既雅又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