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但今天不行》:从今天开始,停止讨好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不懂得拒绝别人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会不会觉得很难对别人说“不”?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有着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想用讨好的方式去迎合别人,满足别人的要求和期待,而不得不委屈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感到开心甚至是感觉很为难的事。
因此,他们的生活里总是充满了压力和束缚,所过的其实是别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人生。
01
翻开德国知名心理学家科尔杜拉·努斯鲍姆所著的《谢谢,但今天不行》一书,我们可以看到66篇作者亲身体验和深入思考的、充满生活智慧的哲理短文。
本书针对习惯了讨好式生活的人们,帮助他们解开束缚,重新思考人生意义,实现自我疗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有勇气向别人说出一句“谢谢,但今天不行”呢?这句话又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
按作者所说,我们要学会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将恐惧、忧虑和担心以及将毫无意义的期望抛诸脑后,将“谢谢,但今天不行”的想法和态度带入自己的生活,大方地说出一句“谢谢,但今天不行”,尽情感受积极、自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品味和享受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懂得拒绝,停止讨好别人,还要摒弃消极情绪,建立对生活的积极认知和独立自由的模式,为自己的人生作主,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02
讨好型人格的人一般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他们常常是一味卑微地讨好满足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这样长期下来,他们内心充满了消极情绪,有着许多的委屈和不满、焦虑和恐惧,也在生活中渐渐迷失自我。
他们为什么要去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呢?这里面有许多复杂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的话,有着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是由于在早年成长经历中缺乏养育者(一般是父母)的关注和肯定,难以得到认可和接纳,对自我价值无法确定甚至有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不值得”、“不配”,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于是便只能通过讨好顺从的方式,去讨好满足养育者和其他人,以换得对方的认可和接纳,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肯定,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直至长大成人,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也延续了这种讨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他们内心敏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往往缺乏主见,过度依赖别人,很容易自我怀疑,进行自我贬低;缺乏立场和个人边界,容易摇摆和改变主意;既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敢向别人求助,害怕麻烦别人,又不懂拒绝别人。
也许是对自己缺乏自信,也许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接纳,也许是害怕破坏人际关系,也许是担心得到不好的评价和印象……
这种种担忧和消极想象都成为他们委屈自己、讨好他人的内心动力。
他们对别人的所有要求都答应下来,尽力去满足别人,即使他们内心不一定愿意和快乐。
也许他们期望自己的行为表现能赢得别人的接纳和喜爱,但在别人的眼中很可能只是一个容易欺负、索取和利用的“老好人”和“工具人”。
当并非出自内心意愿去帮助别人、取悦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本质上是期望能消除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匮乏感和焦虑感。
这也是因为他们把情感满足和个人价值认可的期望寄托于向外索取,不懂得进行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不懂得提升自爱力,不懂得要想获得别人的爱,首先要爱自己。
03
那么,如何可以做到爱自己,提升自我接纳的能力,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
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66项贴心的经验分享和实用建议。这里针对如何停止讨好心理分享其中的一些建议:
(1)停止负面臆想
有些人对生活的各种坎坷和打击有种被动接受的态度,总是臆想出某种“沉重感”,将自己置于负面消极的认知和情绪之中,形成“受害者思维”和“灾难化思维”。
这两种思维偏差的表现是,当遇到问题时,会认为自己是深受压迫和伤害的“受害者”,认为自己很不幸,把事情的结果往消极不幸的方向想象,一味抱怨和责怪别人。
同时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认为是别人的问题,自己也就不愿采取行为去解决和改变现状。
首先要停止负面的“受害者思维”和“灾难化思维”,才能将自己从不幸中脱离出来,找到幸福的方向。
(2)脱离自我价值陷阱
讨好型人格的人通过满足别人来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肯定来定义自我价值。
所以,只有建立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才能从他人的影响中脱离出来,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可以给自己创建一个“内心记分卡“,记录和衡量自己行为表现的价值,并找到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目标任务。
(3)摆脱完美主义
追求完美主义会让人承受过度的压力和恐惧,反而影响了个人成长。对自己多一些宽容,不追求100%完美,能让我们更加轻松自在。
正所谓“不完美的开始总比完全的犹豫要好”。“不完美的开始”在管理界和互联网行业被称为“快速原型”,就是将还不成熟的产品尽快投放到市场,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改进,最终赢得更大的市场。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无论做什么事情,保持合理的预期和期待,开始不需要太完美,而是行动起来,在过程中逐步完善,向结果推进。
(4)不需要满足所有人的期望
很多人常常活在别人的期望中,为了满足和讨好别人而按照别人的要求和期待来行动,最终迷失了自我。
但是,别人的期望不一定客观正确,不一定适合自己,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原则和需求。
放下对别人的讨好,不用再去追求满足别人甚至是所有人的期望,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期望和追求,才是自己要走的路。
(5)不要过度自我感受
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反刍思维”,指的是个体在经历负性事件和创伤体验后,对事件、自身情绪、有关原因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反复回顾和思考,从而加重自己的负面心理状态。
过度分析和反思自己、内心思虑过多的人,往往难以感受到快乐,反而很容易陷入一种负向思维螺旋,被消极情绪占据。
只有适时地停止自我反思和自责,去关注现实和积极的方面,才能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6)正确运用比较
我们很难避免跟别人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也许会获得一些优越感,但也有可能因为不如人而受到打击,感到沮丧和痛苦。
只有脱离比较,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和成功。
当我们与那些条件更好的人有更接近的条件,把他们看作我们的标杆和榜样来进行比较,才有利于促进自己学习和提升。
(7)不必为了工作燃烧所有
大概没有人会喜欢996工作。是的,作者提醒我们,不必为了工作而燃烧所有,只要它能温暖你就够了。
工作的压力会消耗我们,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有些人的工作很有趣、有成就感和丰厚收益,但也不可避免会包含一些无聊的事情。
我们有热爱工作的自由,但也不应忽视工作外的私人时间和自由生活。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压力与幸福感,需要我们自己把握好。
(8)真正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我们能够自由决定自己做什么,其实背后是潜意识在影响着我们,指挥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外部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角色等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反应。
我们也许会对权威人物、成功人士有着高度的认同和特别的崇拜,并不自觉地效仿他们,期望和追逐财富和名望。
作者把这种行为称为“货物崇拜”,是指对外部行为的表层模仿。
外部环境常常夹杂着许多错误的信念,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意识,导致错误的行为表现。我们需要看透它的真实面目,成为一个真正有自我意识的人。
结语
一味讨好他人无法真正成就自我。
看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真实感受,敢于拒绝,才有可能拥有独立而真实的自我,不必再做别人眼中的自己。
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停止讨好别人,学会说“不”,勇敢地说出:“谢谢,但今天不行。”
然后,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