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来生,你做女儿,我做妈......”
春节档口碑炸裂的肯定是《你好,李焕英》,几无悬念的击败了所有对手。
这本片子非常棒,棒就棒在最后的一个脑洞,直接把韩寒的《乘风破浪》拉出去一个档次。
《乘风破浪》讲述的是父子间的和解,邓超演的儿子穿越到彭于晏演的父亲那个年代,目睹了父亲的成长与经历。
我开始以为《你好,李焕英》也是这么个套路,贾玲穿越回到妈妈还年轻的时候,她希望改变妈妈的一生。
她的妈妈在工厂里处处被某个阿姨压一头,人家第一个买的电视,人家嫁给了厂长的儿子,人家家的闺女18岁考到美国念大学,学导演,毕业了月薪八万......
而她呢,从小就胖,长的不讨喜,成绩也不好,考了一个成人教育,找人篡改录取通知书说是一本,结果在妈妈大摆喜宴炫耀的时候,穿帮了......
丢尽面子的母女俩,回家的路上,妈妈车祸离去了。
贾玲觉得她妈妈这一生太不幸福了,于是穿越了,想着用预测未来的能力改变她的命运。
她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撮合她妈妈和厂长的儿子,代价是自己消失,再也不会出生了。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妈妈和她一起穿越了,还假装不认识她,和她像姐妹一样。最后,她妈妈还是选择嫁给她爸爸,因为她爱自己的女儿,胜过爱自己的命运。
片子本身质量非常高,而且是有故事原型的。贾玲的妈妈当年就是从农村进工厂,和片中一样,自从有了俩孩子,再也没为自己花过钱。
而且贾玲姐妹俩都考上了大学,家里拿不出学费以至于卖房子。即便如此,也要姐姐辍学,才能凑够妹妹一个人的学费。
遗憾的是,贾玲才上中戏一个月,她的母亲就在与父亲一同去稻田里工作的路上遇难了。
贾玲曾经在小品里说过这么一句台词。
妈妈想要的皮大衣,我给她买来了;妈妈想要的双开门冰箱,我也给她买来了,可是,妈妈不在了。
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剧,星爷的《大话西游》当年在香港票房扑街,但是因此在内陆网络上封神,就因为我们看懂了。
尤其情路不顺的星爷满头银发,他的一生似乎真的像剧中一样,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我为什么说贾玲这本《你好,李焕英》非常好,因为所有此类电影都是单向的提问。有问无答。
有人说这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那是你没看懂。
这本电影做了回答,替妈妈做了回答。
妈妈其实也穿越了,她知道眼前的是女儿,她知道女儿想为自己做什么。但是她拒绝了,拒绝嫁给厂长的儿子,她依然选择过去的一生,虽然她已知结局。
她爱自己的女儿,胜过爱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答案,这就是妈妈的回答。
也因为这番回应,整本电影被拔高了,这已经不只是一本商业片,它的编剧可以拿奖。
如果你把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去掉,那艺术性会大跌,因为剩下的部分是个伪命题。
1、假如妈妈爱的是攀比,那绝大部分家庭,都是无法幸福的。
我们想一想,一届同龄人,将来大概有一半能够上大学,这些上大学的一半里面,985的录取率不到2%。也就是说,一代人里面有1%能上985就不错了,而且很多都不是热门专业。
那么毕业后月薪八万的又有多少?其实别说毕业后,毕业五年后,十年内月薪八万的你觉得有多少?就是27岁到32岁之间的人,月薪8万的比例能有多少?
贾玲实际上是幸运的,确切的说,极其幸运,她是知名艺人,有自己名下的演艺公司,是大腕娱乐的老板之一。这次影片大热后,估计导演届也有她一席之地。
我们要知道,考上中戏已经极其困难,中戏毕业后能火起来,成为明星,那是难上加难。她都做到了,这不是小概率事件,这是极小概率事件。
贾玲唯一的不幸在于妈妈遇到了车祸,这是意外。
把这一点想清楚,你就知道贾玲做到的那件事,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2、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超越父母,是60,70,和85前特有的现象。
我们的分配制度出现过转折,80年代之前和之后,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人,如果1940年出生,那么1980年的时候,大约40岁。假如你40岁的时候遇到社会分配制度的大幅度转变,你能跟上节奏吗?
你自己想一想,40岁之前如果是24级工资划分的模式,你的整个知识体系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你脑子里想的都是我每提一次干,能够涨十几块钱。有人忽然给你讲市场机制,股份制,讲资本收入大于劳动收入,别说懂,你都未必敢接受。
但是你的孩子,1965年生,就有可能懂,因为65年到80年,他才15岁。正是学习仿效的好年龄。
更重要的是,此前的人没有积累。那个1940年生的人,他一直到40岁,50岁可能都拿着很低的工资。谈不上什么积累。1990年之前,月薪不过百,仍然是正常现象。否则,当年的华为也没法靠月薪过千来吸引人才。
你想一想,如果你工作到50岁之前,都只拿不到100块,那你这辈子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就退休了。
而此时,你的孩子登场了,他一千一千的挣,几千几千的挣,他很快就会超过你。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很年轻的时候超越父母,是一个特殊现象。
在60后里面很普遍,在70后里面还比较多见,而到了贾玲那个岁数,82年出生的。这事儿已经不常见了。
贾玲是因为她成了明星,这是个体特别优秀导致的。
所以我们说,从85年往后,年轻人想要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从经济上超越父母,是极其罕见的。
也就是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常态,亲要是能待,才是特殊历史阶段导致的特殊现象。
所以就引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3、对于85年以后出生的人,要认清现实,摆正位置。
今天如果有个孩子看了贾玲的故事,很感动,说我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
心意是对的,但时代不同了,人要现实一点。你不啃老都是极难的,不要说什么回报。
我前面算过一笔账,你应该看得清楚,之前的一批人,实际上因为收入制度的转折,被排除出游戏了。
他们工作了一生,没有什么积蓄,思想观念也没有跟上节奏。
而从60后开始,从思想到钱包都已经武装到牙齿,而且是第一批跑步进场的,俗称跑马圈地。
他们后来拥有的不仅仅是钱,也是资源。
片末厂长的儿子决定去深圳发展,他那年代开始在深圳工作十几年,买几套房子并不难。但是你现在从他手里买回来,要花100倍。
也就是说,他几十万买的,你要几千万买回来。
这个过程叫什么呢?叫复利。
形象一点,引入三个人,爷爸孙,各自相差25岁,分别40年,65年,90年出生。
爷爷时运不济,根本没有拿到入场券,直接OUT了。
爸爸入场的时候,如果按年化20%计,他领先他的孩子95倍。
这时候,孙子才入场。你注意,他和他的爸爸始终相差95倍。
他有10万的时候,他爸爸有950万,这不是能力的差距,而是时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要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抹平呢?
要爸爸老去。比如爸爸6、70岁以后,儿子才开始追,他能在爸爸临终前靠自己的力量追平,那已经创造了一个数学上的奇迹。
所以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
一个年轻人,靠自己打拼,省吃俭用,用了3年,攒了10万块,加上爸爸资助的990万,终于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
你注意,我们是公平的,我假设爸爸和儿子能力一样,所处的时代增长速度一样。
但现实中不见得如此,因为高速增长时期过了之后是中速。
如果爸爸所处的时期年化是20%,儿子所处时期年化是10%甚至5%,那儿子在爸爸有生之年,是追不平的。你看到了,除了时间的差距还有时代的差距。
我算这笔账,实际上顺带回答了前几天好些读者的问题,他们告诉我说,养儿育女是一种投资,投资是赚的。
当然这种观点是错的,但我们将错就错,就算是投资。
那我告诉你,如果你出生在1940年或者以前,这是最好的投资之一,赚的概率极高。
真的是这样,起码经济学模型告诉你,你的孩子随便怎么样都能超越你,甚至在你还未老去的时候。
但如果你生晚了,你自己1960年之后才出生,你的孩子1985年之后才出生,你把生孩子当投资,从数学期望上看肯定是亏的。
个别人也许会赚,比如你的孩子成了明星,但这个概率极低,比你中彩票头奖低多了。
而大部分人,都是亏的,因为你的孩子不太可能在你的有生之年从财富上追平你。
我们想一想,这事儿生活中很常见。一对70年出生,初中毕业的夫妻,可能也没做什么,就是摆摆摊,一套接一套买房子,身家就过亿了。今天重演同样的事,要在字节跳动混个中层,然后上市。
后者的难度比前者高太多太多,90后要做到同龄人万分之一那么优秀,得到的回报可能只相当于60后在同龄人百分之一那个位置。
要是按照投资的视角那你亏定了。别说养儿防老,今天的孩子啃老啃的不那么干净彻底,就已经算是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优秀了。
所以,李焕英替大家回答了,生孩子不是投资 ,是付出,是爱。
这句话对1960年以后出生的父母来讲,几乎就是真理,甭管你是否这么想,结果都会如此。
所以还是趁早放弃投资的观念,想通的好。
我明知道我亏定了,但我不后悔,就像纪晓芙给女儿取的名字,不悔。
我的选择,我不后悔。
生晚的90后,00后也不要沮丧,你们自己做了父母就懂了,父母不要你们报答的。
这番道理贾玲也想明白了,所以她在剧中说出了心声:
“若有来生,你做女儿,我做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