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精神

永不磨灭的精神
郭广华

陈永贵,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响亮而伟大的名字。
他,本是一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什么,让他有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总理。
这还要从那个仅有几百人的小山村说起。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建国初期,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远近闻名的穷村、落后村。解放前,大寨村仅有的两亩多良田,被地主霸占着,亩产粮食只有100多斤。但自陈永贵当上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奋勇的大寨人就决心改天换地。从1953年开始,大寨人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功夫,终于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那时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寨精神”就深深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那么,什么是“大寨精神”,“大寨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大寨精神”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周总理为大寨村的亲笔题词。为了治理“七沟”,陈永贵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领大家敲钢钎、抬石头、垒石坝、造梯田,不畏严寒,不惧酷暑,三战狼窝掌,奋战虎头山,最终取得了“跨长江”的辉煌胜利,达到了亩产809斤的天文数字,这在解放前更是个天方夜谭。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寨人的流汗流血,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次,“大寨精神”是一种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1955年冬,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治理第七道沟。大伙垒了坚固的石坝,造了放心的海绵田,不曾想来年夏天一场大雨把大伙的血汗冲得一干二净。面对困难,陈永贵没有被吓倒。1956年,他带领大伙继续垒坝造田,结果乡亲们的血汗再度化为乌有。这时,有人动摇了,打退堂鼓了。陈永贵皱紧了眉头,看来蛮干不行,得想办法。他在窑洞里苦苦思索,外面下着如瀑的大雨。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外面下着瓢泼大雨,为何窑洞上面的山不坍塌?为何窑洞不坍塌?对了,因为窑洞是拱形的,它分散了雨水、山体的压力。陈永贵一下茅塞顿开,建立拱形坝,“三战狼窝掌”就这样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陈永贵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没上过任何建筑学院,没学过任何几何知识,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科学精神。1958年到1960年,浮夸风一度盛行。当时,晋中地区除大寨外都在吹嘘粮食亩产千斤乃至几千斤上万斤。陈永贵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坚决予以抵制。上级某领导对他说,如果大寨不把粮食产量报高一些,他这个劳模就别当了。陈永贵毅然决然答道:“俺宁肯不上天安门,绝不虚报多一斤。”最终,大寨的报数为亩产500多斤。当毛泽东看到这一数字后,不由啧啧赞道:“陈永贵是个老实人啊……”针对浮夸风,毛泽东专门给全国生产队长写了一封信,让他们不要迫于上级的官僚主义虚报产量,要学大寨,要实事求是。
第三,“大寨精神”体现在智慧管上。
“扁平化管理”是相对于“等级式”管理构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较好地解决了等级式管理的“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提高了决策效率。
陈陈永贵没学过什么管理学,没受过什么团队训练。但他又一直践行着现代管理学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当上副总理的陈永贵,坚持每年200多天回大寨劳动,真抓实干,不走过场,不摆架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中间省却了多少官僚链条,这不正是现代化的“扁平化管理”吗?
大寨的智慧管理还体现在组织“铁姑娘队”、“十八罗汉”、“老英雄队”等等一系列管理细节上。一个普通姑娘,有了“铁姑娘”的光荣称号,就有了一种担当、一种责任。姑娘们早上担粪上山,傍晚担石下山,不怕苦,不叫累,这不能不说与大寨的智慧管理息息相关。
在党的七大闭幕词里,毛泽东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帮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谁是愚公?是中国共产党。谁是上帝?当然是人民。“大寨精神”同样也感动了上帝,感动了亿万人民。据统计,1960年后,来大寨参观学习的每年有一百多万人。1967年,竟然突破了三百多万人。山西省农学院也把最先进的技术成果首先放在大寨推广应用。大寨的军民池、三水池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直到今天,大寨仍是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我想,今人游大寨,除观赏自然人文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实地领略那熠熠闪光的“大寨精神”吧。
郭沫若先生身后的骨灰撒在了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或许,这一文学巨星早就预见到“大寨精神”是永不磨灭的万世之光吧。

郭广华,宁阳八中语文教师,喜欢写点东西。曾在《小说月刊》《金山》《新故事会》《剑南文学》《华文小小说》《幽默讽刺 精短小说》《小小说家》《小小说大世界》《陶山》《茉莉·精短小说》《山东教育》《冰凌花》《大家教育周刊》《班主任》《语文报》《中语参》《教师博览》《山东教育报》《教育导报》《山东体卫艺教育》《教育故事》《宁阳文学》《羊城晚报》《检察日报》《内蒙古日报》《京华时报》《今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600多篇。

(0)

相关推荐

  • 刘秘连大姐从大寨虎头山发回来的报道(二)……

    大寨游记(二) 作者:刘秘连 接着昨天的话茬继续摆咧. 我们走在通往的虎头山的坡路上,欢快跳跃的小松鼠与我们为伴,心情自然轻松愉悦. 走着走着,发现前边好像有人.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一位年轻姑娘,当然也 ...

  • 『古村落采风』诗行罗庄村

    (罗庄村泰和园)              罗庄村简介: 罗庄村始建于唐代早期,因隋代义军大将罗世义葬于此地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人生活在此.距今至少有1500年历史.罗庄村呈南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村 ...

  • 山西昔阳县大寨村

    我们旅游来到这个世界名村大寨,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 大寨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当代愚公”黄大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7月24日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为您介绍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当代愚公"黄大发. 贵州遵义市的草王坝村地处喀斯特山区,干旱少雨,曾是远近闻 ...

  • 散文||回大寨

    回大寨 "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 我是在"农业学大寨"热火朝天的年月里参军入伍的,在祖国的西北边疆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我的家乡平定县与大寨所在的 ...

  • 【山西老建筑-大寨:陈永贵故居】

    陈永贵故居始建于1965年,于1966年底建成,陈永贵于1968年至1986年生活和工作在这里,有两孔窑洞,分别是他的卧室.厨房.三间瓦房是接待室. 临街街门上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门上的对联用繁体字写了 ...

  • 散文||一个“回”字定文心

    一个"回"字定文心 --读刘玉庆老师的<回大寨>有感 梁会娟||山东 常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回大寨>中的回字就是眼睛中放电的秋波,一个"回&qu ...

  • 参观中华第一村——大寨

    < 幸福阳光驿站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相约:幸福阳光驿站 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 ...

  • 番号精神永不磨灭‖文/纯白

    番号精神永不磨灭 番号,是战争中所有逝者的尊严,是生者的记忆,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后人不懈的精神追求. --观看<永不磨灭的番号>有感  "他的名字虽然不在历史书里,可我们 ...

  • 垂直媒体永远不会消亡,但需专注的精神

    巨型传媒集团争抢新媒体Vice,包括传媒界的大人物默多克(Rupert Murdoch).过去,热门的数字媒体公司与大型媒体集团进行的谈判,结局通常不怎么美妙.2005年新闻集团曾以5.8亿美元收购M ...

  • 从五代到宋元中国画的水墨精神

    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 "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 ...

  • 华人社会永恒不灭的精神图腾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有幅对联:"三教尽皈依,仰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下朗:九州隆享祀,祝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 这幅对联称颂关帝在华人社会所具有的崇高且广泛的影响力. 上联写关帝 ...

  • 【军旅抒怀】杨天吉||思想寄托·精神家园

    思想寄托·精神家园 杨天吉 梨花雨王倩作家说:"杨指导员真的让人佩服!他们那个时代,优秀的人基本上进了部队.能够在优秀的人堆里拼出来提干的人,更是优秀.通过与咱们团长接触,我得出一个结论:能 ...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明代奇案:女儿身亡,父亲疑心鸣冤,一场翁媳精神之恋,酿出悲剧

    永乐四年(1405年)七月间,一男子骑着快马,行色匆匆地来到洛阳县城东李家坡的李秀才家,报来一不幸的消息.李秀才的女儿 当时正值酷暑盛夏,尸体不宜在家中存放,诗晴的丈夫李秀才本就非常生气,王家态度又如 ...

  •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饿,是一种养生方法

    极 简 用肚子吃饭求温饱, 用嘴巴吃饭讲享受, 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能吃能喝不健康, 会吃会喝才健康, 胡吃胡喝要遭殃. 研究表明,在人类的长寿要素中,"饿",也是一种养生法,不仅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