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格局

管理格局的塑造,需要完成五个转变:角色转变、立场转变、心态转变、思维转变和能力转变。
走上管理岗位之初,要扮演好第一组角色。1)团队首脑:履行组织赋予的职责,分解目标,带领团队完成任务;2)人力资源经理:每位经理人都兼具“选(价值判断)、育(价值提升)、用(价值创造)、留(价值维护)”的职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人力资源观;3)救火队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经理人还要扮演好第二组和第三组角色。新员工:保姆的角色是侧重,因为你要帮他/她养成好习惯;中间力量:职业导师的角色就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你要为他/她拨云见日、指明方向;老员工:牧师的角色就是最重要的。教练角色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指导,鼓励员工用自己的方式获取经验。
如果其他六个角色不能扮演好,第一个角色形同虚设。七个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自我醒觉和实践。
从骨干员工转变为管理者,意味着从过去只代表自己,转变为对上代表你的团队、对下代表组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要承上启下,还要学会“欺上瞒下”:当你的下级惹了祸,出于保护他的目的,你要替他扛一下,不要让上级知道;当你的上级对你的下级有不好的评价时,不能让他知道,不然,他就会对前途绝望、没有动力了。
立场的转变,意味着管理者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定目标、定计划、定标准,做好对上、对下和平级沟通,通过持续改善,提升工作质量,优化工作成果。此外,管理者必须要注意到:激励下属的前提是他胜任工作。因此,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下属、为团队赋能,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下属的工作意愿、鼓舞团队士气,以创造更好的业绩。
以积极向前作为的问题意识(预防意识)为主线,肩负使命,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突破现状、迎接挑战,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原则意识和成本意识,最终达成目标,这是管理者的基本心态。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的心态也是渐进成熟的。
使命感是庄严而又神圣的,它是组织的期待,更是管理者应该坚持的信仰。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前进的动力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安逸、享乐这样的词汇,在管理者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如果管理者安于现状,团队成员就会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消磨直面挫折的意志。敬畏职责、敬畏规则、敬畏生命,在管理者的成本意识里,不但要有物质成本,还要有健康成本和精神成本的概念。在管理者的效能意识里,既包含了效率与效果的统一,也包含了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一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其思维发展过程要依次经历六个阶段:执行思维、专业思维、人际思维、管理思维、领导思维和战略思维,以上六个阶段都需要创新思维,这七种思维共同组成了“职业经理人的思维路径图”。
执行思维:勇于担当的精神、积极思考的意愿和坚定执行的意识。规范、负责、合作(职业化三要素)是执行思维的集中体现;专业思维:主动学习、钻研业务的精神,任何岗位都有其专业性;人际思维:善于处理冲突,化解矛盾,解决争端,建立和谐关系;管理思维:是指借力(通过别人)和合力(和别人一起)的意识;领导思维:以榜样来引导、以愿景来激励;想于人先,走于人前;战略思维:经理人要前瞻未来、胸怀全局、系统思考、适应变化;创新思维:打破思维枷锁、求新求变的意识;时时处处都有创新。
自我管理是管理他人的前提,管理沟通是最基础的能力,团队管理、绩效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三项能力,项目管理和流程管理是较高要求,项目管理是处理特殊任务的有效工具,流程管理能使管理者更能理解企业运行过程。
管理就是理解人性、理顺事情。团队管理主要是解决人的问题,绩效管理主要解决事的问题,问题分析与解决是指应对突发事件。团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特征:共同的愿景、互补的技能、一致的承诺。对团队成员的行为要求:规范、负责、合作。团队建设:在情感上凝聚,在目标上结盟,在利益上共享。绩效管理,要遵循一个基本逻辑:目标管理到部门,绩效管理到个人,过程控制保证结果。只有准确地定义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彰显管理水平的重要特征。
本文内容来自《365管理手册》
(0)

相关推荐